海峽繁簡中文轉換系統軟件
《海峽繁簡中文轉換系統軟件》,由海峽兩岸語言文字學、文獻學、辭書編纂等多學科專家學者與互聯網技術人員共同開發建設,具有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互轉的詞級轉換功能,因而得名“海峽繁簡中文轉換系統”。目前,網絡上有關繁簡字轉換的各種免費軟件(或稱轉換器、在線繁簡轉換網站)比比皆是,大致可以分為“字級轉換”和“詞級轉換”2類?!逗{繁簡中文轉換系統軟件》屬于“詞級轉換”軟件,軟件的建設目標是:建成一款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之間能夠精確互轉的專業詞級轉換系統。
《海峽繁簡中文轉換系統軟件》于2019年8月13日,獲得國家版權局《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本軟件域名:www.hxfjz.cn;國家工信部備案號:鄂ICP備19012609號-3;備案的網站名稱:中文百科海峽繁簡中文轉換系統。
- 另見 繁簡中文轉換研究
字級轉換與詞級轉換
字級轉換
“字級轉換”軟件,只能簡單地將一個簡化字轉換為一個對應的繁體字,然而對于一個簡化字對應著多個繁體字的情況就無法處理了。例如:“并”字的繁體有“並”、“併”2個,“并”字本身在繁體中文系統里也是獨立的一個字,這樣,一個簡化字“并”就對應著3個繁體。大多數的“字級轉換”軟件選擇的是:簡化字“并”對應繁體字“並”(并—→並),如果用這類繁簡字轉換軟件進行“簡—→繁”轉換時,句子或文章中所有的“并”都會被轉換為“並”?!皝恪焙汀安ⅰ钡乃薪M詞例如“合併”、“吞併”、“併發癥”等詞也會被轉換成“合並”(×)、“吞並”(×)、“並發癥”(×);“并州”、“并刀”、“并州剪”等詞也會被轉換成“並州”(×)、“並刀”(×)、“並州剪”(×)。對于這樣的轉換,大多數使用繁體中文的人是看不明白的,至少會造成閱讀理解上的不便。
詞級轉換
“詞級轉換”軟件,可以分為初級和高級(或專業級)2種。初級“詞級轉換”軟件是在“字級轉換”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單修訂,相當數量的常用詞組能夠得到正確的轉換,但是還很不完善。在遇到這樣的句子,如:
- 巴西最大貧民窟發生黑幫火并。
- 日航發動機起火并非撞鳥所致。
正確的“簡—→繁”轉換是:
- 巴西最大貧民窟發生黑幫火併。
- 日航發動機起火並非撞鳥所致。
這2個句子中都含有“火并”一詞(注:火并,指同伙自相殘殺、吞并;繁體為“火併”),而后句中的“火并”沒有前句中“火併”的意思,后句要表達的意思是“起火的原因并不是”,而“起火并非”的繁體是“起火並非”。
一般的“詞級轉換”軟件會轉換成:巴西最大貧民窟發生黑幫火併;日航發動機起火併非撞鳥所致。
此外,“并”字還有一些古體、異體字如“幷、竝、竮”等,現在已不常用,但這些字是古人在書法、文章和著作中用過的字,在需要對涉及到這些字的文章或句子進行“簡—→繁”轉換時,“字級轉換”軟件只能望洋興嘆;初級“詞級轉換”軟件如果沒有有關專家參與是無法進行修訂、完善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再如:
宋代文學家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中有“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一句,現代文章中有“各國企業在華發展機遇會越來越多”。正確的“簡—→繁”轉換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各國企業在華發展機遇會越來越多。這2個句子里都含有“華發”一詞(注:華發,指花白的頭發,繁體為“華髮”), 而后句中的“華發”沒有前句中“華髮”的意思,后句要表達的意思是“在中國發展”,而“在華發展”的繁體是“在華發展”。
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與計算機處理自動化問題
目前,漢字有繁體中文(繁體字)和簡體中文(簡體字或簡化字)之分。繁體中文主要在臺灣、香港與澳門地區,及北美等絕大部分海外華人社區中使用。簡體中文主要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華人社區中使用。使用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的人們,在學習、溝通、交往和文化交流過程中,時常需要將繁體中文轉換為簡體中文,或將簡體中文轉換成繁體中文。此外,中國加入世貿后,很多國際性公司和機構都需要將重要的外文文字同時翻譯為“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許多重要中文文件往往需要同時發布“簡體中文版”和“繁體中文版”。
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深入和不斷發展發展,計算機在處理各類問題時幾乎無所不能。然而它在處理“繁簡字轉換”和“繁簡中文信息交流”事情上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計算機處理轉換的規則是“一對一”的轉換,而在簡化字(或簡體字)與繁體字之間存在“一簡對多繁”的情況。例如:
(1)“輕松”(繁體:輕鬆)的“鬆”被簡化為“松”,“松樹”(繁體:松樹)的“松”簡體和繁體皆為“松”,這樣,一個簡化字“松”對應著“輕松”的“松”和“松樹”的“松”,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同音替代一簡對二繁”。
(2)“發展”(繁體:發展)的“發”,對應著“發展”、“發財”(繁體:發財)的“發”和“頭發”(繁體:頭髮)的“髮”,這樣,一個簡化字“發”對應著“發”和“發”二個繁體字,我們把這種情況叫“近音替代一簡對二繁”。
(3)“臺”,在繁體中文里仍然為“臺”(浙江省“臺州市”繁體仍作“臺州市”,“臺灣”繁體為“臺灣”,時常也用作“臺灣”),作為簡化字的“臺”對應著“臺”、“臺”、“檯”、“颱”4個繁體字,我們把這種情況叫“近音替代一簡對多繁”。
“一簡對多繁”的情況存在,使得計算機處理“無法實現完全的自動化”。華東師范大學詹鄞鑫教授在《關于簡化字整理的幾個問題》的論文中指出:“由于簡化字中采用了同音替代(注:包括近音替代),造成在計算機繁簡字轉換時無法實現完全的自動化?!彼€說,“這個因同音替代造成的問題如果不解決,計算機處理和中文信息交流的完全自動化就永遠不可能徹底實現?!彼^同音替代,是1950年代中國漢字簡化時,采用的用一個筆畫較少的同(近)音字來替代某一個筆畫較多的繁體字,或者用一個簡化字來代替兩個甚至多于兩個的音同(近)的繁體字的方法(漢字簡化方法之一)進行漢字簡化。形成了今天一些簡化字對應2個或多個繁體字的狀況?!逗{繁簡中文轉換系統》軟件就是要在“同音(近)替代”情況還沒有改變或者不變的情況下實現繁簡字轉換計算機處理“完全自動化”。
轉換效果
檢驗繁簡字轉換效果,最簡便、直觀的方法是,選取臺灣學術機構、高等院校和媒體的文章,先轉換為簡體字,然后,再用各種“繁簡字轉換軟件”將文章轉回繁體字。轉換后的文字與原文相對照,就可以看到轉換的效果了。
這里,選取“臺灣大學”和“臺灣師范大學”官網的學校簡介,用不同繁簡字轉換軟件進行轉換。(【注】臺灣大學和臺灣師范大學官網上的文章,當時標準的繁體字——在臺灣稱“正體字”。)
有關臺大
國立臺灣大學前身為日治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創立於日本昭和3年、西元1928年、民國17年)。當時首任校長為幣原坦總長;至民國34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同年11月15日我政府完成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制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由羅宗洛博士任首任校長。
臺北帝大時期最初設置文政、理農兩學部,59位學生入學。1936年增設醫學部,1943年增設工學部,同年理農學部分為理、農兩學部。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前,臺北帝大發展為文政、理、農、醫、工等五個學部以及預科(1941年設立),學生約1,600名。臺北帝大另有附屬農林專門部(1928年設置,於1943年獨立為臺中高等農林學校)、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設立)、熱帶醫學研究所(1939年)、南方人文研究所(1943年)、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1943年)。臺北帝大採用講座制度,每一講座由一位教授主持,其下有副教授、助手、講師和僱員等,係經費預算獨立、多數設有圖書室之研究單位。
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依照我國學制,分設系、科,各「學部」改稱「學院」,並將文政學部劃分為文學院及法學院,再加上理、醫、工、農共為6個學院、設立22門學系;至36學年度學生約為1,855人。往後,院系隨師資、硬體設備與社會需求而逐漸增加。民國49年試辦夜間部,56年開辦新制夜間部,76年成立管理學院,82年則成立公共衛生學院,86年成立電機學院(89年更名為電機資訊學院),夜間部轉型為進修學士班(96年最後一屆招生),88年法學院更名為社會科學院,所屬法律學系改制為法律學院,同年夜間部與推廣教育中心併編為進修推廣部(106年更名為進修推廣學院),91年農學院易名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92年增設生命科學院,97年設立牙醫、獸醫兩專業學院,102年設立藥學專業學院。臺大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共56個學系、112個研究所、18個碩博士學位學程。另設有4個國際級、6個國家級及51個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總人數現今已近32,000人,其中大學部16,000餘人,研究生15,000餘人,比例接近一比一,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臺大培養出眾多學術界頂尖學者,包含臺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以及多位的正副元首、企業領導人,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學校。
臺大幅員遼闊,校地分布臺北、宜蘭、新竹、雲林,以及中部高山地區,校地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總面積的百分之一,提供師生豐富的生物與生態多樣性研究環境。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366(總機)
本校簡史
創立於西元1922
目前系所62
1922年至1945年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梗ê喎Q臺北高校),創立於1922年,為七年制之高等學校(含尋??扑哪?、高等科三年),是二戰前全日本38所菁英養成高校之一,也是臺灣唯一的一所高校,具備帝國大學預科性質,原則上畢業生可申請免試直升臺北帝國大學(日本9所帝國大學之一,今臺灣大學)。臺北高校創建初時,借用當時尚為中學的臺北第一中學校(今建國高級中學)校舍,1926年始遷移至古亭町(本?,F址)。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臺北高校,11月依新學制將其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簡稱臺北高級中學)。
1946年至1955年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戰後因急切需要培養大量中學與高中師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1946年6月5日成立具大學位階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負責中等教育師資的人才培育。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創立時,與臺北高級中學共同使用同一校地與設備,教職員亦相互支援流用。1949年臺北高級中學奉令停止招生,由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承繼臺北高級中學的校地、設備、圖書等,以及蘊藏豐富歷史的建築,包括行政大樓、普字樓、禮堂、文薈廳等四棟市定古蹟,形成今日本校的古典風華。
1955年至1967年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1955年本校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三學院。除師資的人才培育外,亦致力於研究的發展與新知的探索,提供教師更多元的進修管道與學習機會,以提升全國中等教育師資的優化與學術的深化,並視社會發展所需調整系所的建置,達成師範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雙重任務。
1967年迄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67年7月1日本校升格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藝術四學院。編制擴大後,經費增加,設備也日臻完善,不但提供本校更多元的師資培育與教學研究環境,並且在教學、研究、輔導以及行政支援進修等各方面,都更加充實與完備。 自1994年「師資培育法」實施後,臺灣師資培育採多元化政策,本校亦因應時代潮流而積極轉型發展為綜合大學。除原有之師資培育相關系所外,更增設符合社會變遷並足以引領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系所。目前已擁有教育、理、文、藝術、運動與休閒、科技與工程、國際與社會科學、管理、音樂等9個學院,成為博、碩、學士班學生逾萬人之多元化綜合大學。 展望未來,本校將在既有豐沛的人文基礎上,植入現代科技知識,持續深耕發揚本校特色領域,並加強國際化、資訊化、企業化,讓今日的師大人,都能成為明日的大師,使本校成為具「古典風華、現代視野」特色之亞洲頂尖、世界馳名的綜合大學。
有關臺大
國立臺灣大學前身為日治時期之“(正確的應為「)臺北帝國大學”“(正確的應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創立於日本昭和3年、西元1928年、民國17年)。當時首任校長為幣原坦總長;至民國34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同年11月15日我政府完成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制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由羅宗洛博士任首任校長。
臺北帝大時期最初設置文政、理農兩學部,59位學生入學。1936年增設醫學部,1943年增設工學部,同年理農學部分為理、農兩學部。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前,臺北帝大發展為文政、理、農、醫、工等五個學部以及預科(1941年設立),學生約1,600名。臺北帝大另有附屬農林專門部(1928年設置,於1943年獨立為臺中(正確的應為臺中)(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高等農林學校)、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設立)、熱帶醫學研究所(1939年)、南方人文研究所(1943年)、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1943年)。臺北帝大採用講座制度,每一講座由一位教授主持,其下有副教授、助手、講師和雇(正確的應為僱)(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等,系(正確的應為係)(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經費預算獨立、多數設有圖書室之研究單位。
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依照我國學制,分設系、科,各“學部”改稱“學院”,並將文政學部劃分為文學院及法學院,再加上理、醫、工、農共為6個學院、設立22門學系;至36學年度學生約為1,855人。往後,院系隨師資、硬體設備與社會需求而逐漸增加。民國49年試辦夜間部,56年開辦新制夜間部,76年成立管理學院,82年則成立公共衛生學院,86年成立電機學院(89年更名為電機資訊學院),夜間部轉型為進修學士班(96年最後一屆招生),88年法學院更名為社會科學院,所屬法律學系改制為法律學院,同年夜間部與推廣教育中心並(正確的應為併)(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編為進修推廣部(106年更名為進修推廣學院),91年農學院易名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92年增設生命科學院,97年設立牙醫、獸醫兩專業學院,102年設立藥學專業學院。臺大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共56個學系、112個研究所、18個碩博士學位學程。另設有4個國際級、6個國家級及51個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總人數現今已近32,000人,其中大學部16,000余人,研究生15,000餘人,比例接近一比一,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臺大培養出眾多學術界頂尖學者,包含臺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以及多位的正副元首、企業領導人,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學校。
臺大幅員遼闊,校地分佈(正確的應為布)(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臺北、宜蘭、新竹、雲林,以及中部高山地區,校地面積約3萬4千公頃,占臺灣總面積的百分之一,提供師生豐富的生物與生態多樣性研究環境。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366(總機)
本校簡史
創立於西元1922
目前系所62
1922年至1945年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保ê喎Q臺北高校),創立於1922年,為七年制之高等學校(含尋??扑哪?、高等科三年),是二戰前全日本38所菁英養成高校之一,也是臺灣唯一的一所高校,具備帝國大學預科性質,原則上畢業生可申請免試直升臺北帝國大學(日本9所帝國大學之一,今臺灣大學)。臺北高校創建初時,借用當時尚為中學的臺北第一中學校(今建國高級中學)校舍,1926年始遷移至古亭町(本?,F址)。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臺北高校,11月依新學制將其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簡稱臺北高級中學)。
1946年至1955年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戰後因急切需要培養大量中學與高中師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于(正確的應為於)(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1946年6月5日成立具大學位階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負責中等教育師資的人才培育。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創立時,與臺北高級中學共同使用同一校地與設備,教職員亦相互支援流用。1949年臺北高級中學奉令停止招生,由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承繼臺北高級中學的校地、設備、圖書等,以及蘊藏豐富歷史的建築,包括行政大樓、普字樓、禮堂、文薈廳等四棟市定古跡(蹟)跡(正確的應為蹟)(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形成今日本校的古典風華。
1955年至1967年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1955年本校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三學院。除師資的人才培育外,亦致力於研究的發展與新知的探索,提供教師更多元的進修管道與學習機會,以提升全國中等教育師資的優化與學術的深化,並視社會發展所需調整系所的建置,達成師範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雙重任務。
1967年迄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67年7月1日本校升格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藝術四學院。編制擴大後,經費增加,設備也日臻完善,不但提供本校更多元的師資培育與教學研究環境,並且在教學、研究、輔導以及行政支援進修等各方面,都更加充實與完備。 自1994年“師資培育法”實施後,臺灣師資培育采(正確的應為採)(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多元化政策,本校亦因應時代潮流而積極轉型發展為綜合大學。除原有之師資培育相關係(正確的應為系)(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所外,更增設符合社會變遷並足以引領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系所。目前已擁有教育、理、文、藝術、運動與休閒、科技與工程、國際與社會科學、管理、音樂等9個學院,成為博、碩、學士班學生逾萬人之多元化綜合大學。 展望未來,本校將在既有豐沛的人文基礎上,植入現代科技知識,持續深耕發揚本校特色領域,並加強國際化、資訊化、企業化,讓今日的師大人,都能成為明日的大師,使本校成為具“古典風華、現代視野”特色之亞洲頂尖、世界馳名的綜合大學。
有關臺大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大學(正確的應為臺灣大學)(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前身為日治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創立於日本昭和3年、公元(西元)公元(正確的應為西元)(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1928年、民國17年)。當時首任校長為幣原坦總長;至民國34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同年11月15日我政府完成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制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由羅宗洛博士任首任校長。
臺北帝大時期最初設置文政、理農兩學部,59位學生入學。 1936年增設醫學部,1943年增設工學部,同年理農學部分為理、農兩學部。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前,臺北帝大發展為文政、理、農、醫、工等五個學部以及預科(1941年設立),學生約1,600名。臺北帝大另有附屬農林專門部(1928年設置,於1943年獨立為臺中高等農林學校)、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設立)、熱帶醫學研究所(1939年)、南方人文研究所(1943年)、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1943年)。臺北帝大採用講座制度,每一講座由一位教授主持,其下有副教授、助手、講師和僱員等,係經費預算獨立、多數設有圖書室之研究單位。
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依照我國學制,分設系、科,各“學部”改稱“學院”,並將文政學部劃分為文學院及法學院,再加上理、醫、工、農共為6個學院、設立22門學系;至36學年度學生約為1,855人。往後,院系隨師資、硬件(正確的應為硬體)(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設備與社會需求而逐漸增加。民國49年試辦夜間部,56年開辦新制夜間部,76年成立管理學院,82年則成立公共衛生學院,86年成立電機學院(89年更名為電機信息(正確的應為資訊)(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學院),夜間部轉型為進修學士班(96年最後一屆招生),88年法學院更名為社會科學院,所屬法律學系改制為法律學院,同年夜間部與推廣教育中心並並(正確的應為併)(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編為進修推廣部(106年更名為進修推廣學院) ,91年農學院易名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92年增設生命科學院,97年設立牙醫、獸醫兩專業學院,102年設立藥學專業學院。臺大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共56個學系、112個研究所、18個碩博士學位學程。另設有4個國際級、6個國家級及51個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總人數現今已近32,000人,其中大學部16,000餘人,研究生15,000餘人,比例接近一比一,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臺大培養出眾多學術界頂尖學者,包含臺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以及多位的正副元首、企業領導人,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學校。
臺大幅員遼闊,校地分佈(正確的應為布)(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臺北、宜蘭、新竹、雲林,以及中部高山地區,校地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總面積的百分之一,提供師生豐富的生物與生態多樣性研究環境。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366(總機)
本校簡史
創立於公元1922
目前系所62
1922年至1945年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保ê喎Q臺北高校),創立於1922年,為七年制之高等學校(含尋??扑哪?、高等科三年),是二戰前全日本38所菁英養成高校之一,也是臺灣唯一的一所高校,具備帝國大學預科性質,原則上畢業生可申請免試直升臺北帝國大學(日本9所帝國大學之一,今臺灣大學)。臺北高校創建初時,借用當時尚為中學的臺北第一中學校(今建國高級中學)校舍,1926年始遷移至古亭町(本?,F址)。 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臺北高校,11月依新學制將其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簡稱臺北高級中學)。
1946年至1955年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戰後因急切需要培養大量中學與高中師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1946年6月5日成立具大學位階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負責中等教育師資的人才培育。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創立時,與臺北高級中學共同使用同一校地與設備,教職員亦相互支援流用。 1949年臺北高級中學奉令停止招生,由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承繼臺北高級中學的校地、設備、圖書等,以及蘊藏豐富歷史的建築,包括行政大樓、普字樓、禮堂、文薈廳等四棟市定古蹟,形成今日本校的古典風華。
1955年至1967年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1955年本校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三學院。除師資的人才培育外,亦致力於研究的發展與新知的探索,提供教師更多元的進修渠道(正確的應為管道)(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與學習機會,以提升全國中等教育師資的優化與學術的深化,並視社會發展所需調整系所的建置,達成師範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雙重任務。
1967年迄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67年7月1日本校升格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藝術四學院。編制擴大後,經費增加,設備也日臻完善,不但提供本校更多元的師資培育與教學研究環境,並且在教學、研究、輔導以及行政支援進修等各方面,都更加充實與完備。自1994年“師資培育法”實施後,臺灣師資培育採多元化政策,本校亦因應時代潮流而積極轉型發展為綜合大學。除原有之師資培育相關係所外,更增設符合社會變遷並足以引領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系所。目前已擁有教育、理、文、藝術、運動與休閒、科技與工程、國際與社會科學、管理、音樂等9個學院,成為博、碩、學士班學生逾萬人之多元化綜合大學。展望未來,本校將在既有豐沛的人文基礎上,植入現代科技知識,持續深耕發揚本校特色領域,並加強國際化、信息化(正確的應為資訊化)、企業化,讓今日的師大人,都能成為明日的大師,使本校成為具“古典風華、現代視野”特色之亞洲頂尖、世界馳名的綜合大學。
有關臺大
國立臺灣大學前身為日治時期之“(正確的應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臺北帝國大學”(正確的應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創立於日本昭和3年、公元(正確的應為西元)(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1928年、民國17年)。當時首任校長為幣原坦總長;至民國34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同年11月15日我政府完成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制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由羅宗洛博士任首任校長。
臺北帝大時期最初設置文政、理農兩學部,59位學生入學。1936年增設醫學部,1943年增設工學部,同年理農學部分為理、農兩學部。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前,臺北帝大發展為文政、理、農、醫、工等五個學部以及預科(1941年設立),學生約1,600名。臺北帝大另有附屬農林專門部(1928年設置,於1943年獨立為臺中高等農林學校)、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設立)、熱帶醫學研究所(1939年)、南方人文研究所(1943年)、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1943年)。臺北帝大采用(正確的應為採用)(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講座制度,每一講座由一位教授主持,其下有副教授、助手、講師和雇員(正確的應為僱員)(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等,系(正確的應為係)(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經費預算獨立、多數設有圖書室之研究單位。
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依照我國學制,分設系、科,各“學部”改稱“學院”,並將文政學部劃分為文學院及法學院,再加上理、醫、工、農共為6個學院、設立22門學系;至36學年度學生約為1,855人。往後,院系隨師資、硬件(正確的應為硬體)(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設備與社會需求而逐漸增加。民國49年試辦夜間部,56年開辦新制夜間部,76年成立管理學院,82年則成立公共衛生學院,86年成立電機學院(89年更名為電機信息(正確的應為資訊)(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學院),夜間部轉型為進修學士班(96年最後一屆招生),88年法學院更名為社會科學院,所屬法律學系改制為法律學院,同年夜間部與推廣教育中心並(正確的應為併)(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編為進修推廣部(106年更名為進修推廣學院),91年農學院易名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92年增設生命科學院,97年設立牙醫、獸醫兩專業學院,102年設立藥學專業學院。臺大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共56個學系、112個研究所、18個碩博士學位學程。另設有4個國際級、6個國家級及51個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總人數現今已近32,000人,其中大學部16,000余人(正確的應為餘人)(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研究生15,000余人,比例接近一比一,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臺大培養出眾多學術界頂尖學者,包含臺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以及多位的正副元首、企業領導人,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學校。
臺大幅員遼闊,校地分布臺北、宜蘭、新竹、雲林,以及中部高山地區,校地面積約3萬4千公頃,占臺灣總面積的百分之一,提供師生豐富的生物與生態多樣性研究環境。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366(總機)
本校簡史
創立於公元1922
目前系所62
1922年至1945年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保ê喎Q臺北高校),創立於1922年,為七年制之高等學校(含尋??扑哪?、高等科三年),是二戰前全日本38所菁英養成高校之一,也是臺灣唯一的一所高校,具備帝國大學預科性質,原則上畢業生可申請免試直升臺北帝國大學(日本9所帝國大學之一,今臺灣大學)。臺北高校創建初時,借用當時尚為中學的臺北第一中學校(今建國高級中學)校舍,1926年始遷移至古亭町(本?,F址)。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臺北高校,11月依新學制將其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簡稱臺北高級中學)。
1946年至1955年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戰後因急切需要培養大量中學與高中師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1946年6月5日成立具大學位階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負責中等教育師資的人才培育。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創立時,與臺北高級中學共同使用同一校地與設備,教職員亦相互支援流用。1949年臺北高級中學奉令停止招生,由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承繼臺北高級中學的校地、設備、圖書等,以及蘊藏豐富歷史的建築,包括行政大樓、普字樓、禮堂、文薈廳等四棟市定古跡(正確的應為蹟)(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形成今日本校的古典風華。
1955年至1967年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1955年本校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三學院。除師資的人才培育外,亦致力於研究的發展與新知的探索,提供教師更多元的進修渠道(正確的應為管道)(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與學習機會,以提升全國中等教育師資的優化與學術的深化,並視社會發展所需調整系所的建置,達成師範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雙重任務。
1967年迄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67年7月1日本校升格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設教育、文、理、藝術四學院。編制擴大後,經費增加,設備也日臻完善,不但提供本校更多元的師資培育與教學研究環境,並且在教學、研究、輔導以及行政支援進修等各方面,都更加充實與完備。 自1994年“師資培育法”實施後,臺灣師資培育采(正確的應為採)(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多元化政策,本校亦因應時代潮流而積極轉型發展為綜合大學。除原有之師資培育相關系所外,更增設符合社會變遷並足以引領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系所。目前已擁有教育、理、文、藝術、運動與休閑(正確的應為閒)(注:以下相同的不正確之處,不再標示)、科技與工程、國際與社會科學、管理、音樂等9個學院,成為博、碩、學士班學生逾萬人之多元化綜合大學。 展望未來,本校將在既有豐沛的人文基礎上,植入現代科技知識,持續深耕發揚本校特色領域,並加強國際化、信息化(正確的應為資訊化)、企業化,讓今日的師大人,都能成為明日的大師,使本校成為具“古典風華、現代視野”特色之亞洲頂尖、世界馳名的綜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