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禮記》漢語拼音Lǐ jì),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漢朝學者戴德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一共得85篇,被稱為《大戴禮記》,后來其侄戴圣又將“大戴禮記”簡化刪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一共49篇,被稱為《小戴禮記》?!按蟠鞫Y記”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禮記”則成為今日通行的《禮記》。

  漢景帝時魯恭王初好治宮室而壞孔子宅,得古《禮》五十七篇于壞壁之中,其中十七篇與《儀禮》相同,《奔喪》、《投壺》見于另外四十篇中,禮家將其錄于《禮記》之中,得以流傳,而其余篇章,因為藏之秘府,世人難得一見,后來散逸不傳,稱為“逸《禮》”。

  《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禮記》不僅是一部描寫規章制度的書,也是一部關于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抖Y運》首段,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二字常被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 閱讀《禮記》: 《禮記》目錄

史學價值

  《禮記》是西漢武宣時代禮學家戴圣編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學術論文匯編,非一人一時所著。它包涵了從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論著,其中皆為孔子七十子后學所記,內容相當龐雜。經過學者們長期研究,較普遍地認為這些篇章大多數寫就于春秋戰國時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內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錄有一些孔子言論或其弟子對孔子思想真諦的發揮,即使有個別篇章是秦漢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內容也都是對先秦古制的追記。

  《禮記》在儒家學術史上占有相當突出的位置。眾所周知,孔子之后,學派林立,“儒分為八”。但在長期流傳中,除孟子、荀子留下較完整的著作外,其它各派論著多所散失?!稘h志·諸子略·儒家》所列書目,大多失傳,但有些篇章幸存于《禮記》中,如《子思二十三篇》,是書今已不存,但研究者認為今收入《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和《緇衣》四篇都是子思的作品。前不久公布的江陵郭店楚簡有《緇衣》篇,與《禮記》內容基本相符。此簡下葬大致在戰國中期偏晚,可見《禮記·緇衣》的寫成年代還要早于此時。歷代學者研究《禮記》著眼于分析各篇的作者及所屬流派,雖意見紛紜,但如把《禮記》中有關篇章聯系起來考察,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間乃至秦漢之際儒家各派思想體系傳承關系的輪廓。

  《禮記》為研究先秦儒學史提供了充分的資料,尤其是蘊含的禮學思想最為豐富。儒家的禮學思想博大精深,從孔子首創禮學思想,經孟荀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體系大備。其間《禮記》對禮學的闡述最為精彩完備。如書中探討禮之源,從人情、人欲、人類自身發展以及從天地神等抽象信念中,提出種種猜測,反映當時學者對知識的孜孜以求。

  《禮記》還結集了如《中庸》、《大學》、《禮運》等蘊含深邃的思想內容的學術論文,它們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名作,影響極其深遠。

  從史學角度研讀《禮記》,更需要注意書中包涵的古代禮制和當時社會生活情景的內容。冠、昏、鄉、射、朝、聘、喪、祭諸禮在許多篇章中都有反映,此外《儀禮》中缺失的逸禮,如奔喪、投壺等禮也有專篇闡釋。在諸禮中,《禮記》尤為重視喪、祭,因為喪、祭二禮,集中反映當時的社會結構、各項制度和觀念形態。如記錄喪制、喪事、喪服的有《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等。論述祭祀的有《祭法》、《祭義》、《祭統》等。這些篇章既注意闡釋禮之數(即禮之儀),對《儀禮》部分內容加以補充說明;更為注意詮釋“禮之義”,對諸禮的精神實質和用禮之目的加以闡述,為我們了解儒家的禮學思想提供了更多依據。

  另外,上自治國方略,下至家庭準則,在《禮記》中都有專門篇章論述。如《王制》記載古代封國、爵祿、職官、巡守、刑罰、養老、學校等制度,幾乎涉及古代統治者治國的方方面面,該篇雖寫成較晚,但內中多后人對古制的追記,仍不失它的史料價值。而《內則》則是我國最早的一篇家訓,反映了古代貴族家庭成員彼此相處的尊卑關系,也是研究上古家庭史的基本史料。

  要言之,《禮記》中的許多篇章處處體現出宗法制的原則和精神。其中《喪服小記》和《大傳》有兩段精辟論述,許多學者據此解釋不一,但文中對如何區別大宗和小宗及其相互關系,對在宗廟祭祀等活動中如何運用宗法制原則以及實行宗法制對維系周代社會秩序的作用都有深刻論述,因此視上述兩篇文章為研究周代宗法制的基礎并不為過。其它與宗法制相連的昭穆制、喪服制等也在《禮記》的相關篇章都有論述,故欲研究先秦制度史亦不可不讀《禮記》。

參見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