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河枸杞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精河枸杞

精河枸杞,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特產,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2012年12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精河枸杞”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精河枸杞素有“紅瑪瑙”之稱,其果實鮮紅、粒大飽滿、皮薄肉厚、含糖豐富、藥用價值高。精河縣是中國枸杞的起源地之一,在國內枸杞資源中排在前列,有豐富的枸杞種質資源。精河縣還分布有大量野生枸杞資源。

精河枸杞是新疆紅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精河縣獨具特色的優勢支柱產業,枸杞面積及產量在農業產業結構中占重要地位。1988年精河枸杞總產量第一次趕上寧夏,到2010年精河栽植面積已達10.73萬畝,年產量13000噸,單產178公斤,總產值4159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5%,枸杞產業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的比例達到16%。

精河縣地處天山北部、準葛爾盆地西南邊緣,屬北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積溫高、日照長、晝夜溫差大,加上堿性沙化砂質土壤和天山冰雪融水灌溉,出產的枸杞色澤鮮紅、果粒大、肉豐厚、富營養、味甘美,果實內含物飽滿沒有空隙,是理想的藥食兼用營養保健珍品。

2019年11月15日,“精河枸杞”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2020年7月20日,精河枸杞入選首批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征

精河枸杞果實粒大飽滿,鮮果呈四菱形或紡錘形,枸杞果實為漿果,果長2.2~2.8厘米,果徑0.8~1.2厘米,果實鮮干比4:1,鮮果千粒重量670克,特級果率80%。

精河枸杞
精河枸杞
精河枸杞(植物)

精河枸杞干果呈鮮紅色或紫紅色,果實皮薄肉厚,口感純正、甘甜,無苦味、澀味,無病斑粒、霉變粒、蟲蛀粒,無破碎粒、未成熟粒及油粒,無雜質,干果擠壓成團,松開后呈散狀。

內在品質指標

經檢測,精河枸杞營養比較豐富,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糖、磷、鋅、甜菜堿、類胡蘿卜素、類黃酮、氨基酸等成分不同程度地高于其它產區的枸杞。 精河枸杞中水分≤17.0%,灰分≤4.3%,總糖≥35.0%,蛋白質≤21.5%,脂肪≤10.5%。

精河枸杞
精河枸杞(植物)

產地環境

精河縣境內主要河流有精河、大河沿子河、托托河、阿恰勒河,多年平均流量8.24億立方米,縣境內地表水資源合計為9.23億立方米,另加境外來水1.25億立方米,全縣實際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0.48億立方米,為種植枸杞提供了充足水源。

精河縣土壤分8個土類,即灰棕漠土、灰漠土、潮土、灌耕土、草甸土、沼澤土、鹽土和風沙土。耕地主要是灌耕土和潮土。灌耕土占耕地41%,潮土占44.72%,其次為草甸土和沼澤土,荒漠草原主要為灰棕漠土、鹽土、潮土。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22.3克/公斤,堿解氮110.6毫克/公斤,速效磷16.5毫克/公斤,速效鉀252.8毫克/公斤,pH值7.9~8.2。

精河縣屬溫帶干旱荒漠型的大陸氣候,山區與平原的氣候條件差異較大,主要特點是光照充足,年氣溫變化強烈,干旱少雨,蒸發量大,春季多風沙,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日照達2700多個小時,無霜期170多天,年平均降水量102毫米。精河縣年平均氣溫7.2℃,極端最高氣溫44℃,極端最低氣溫-36.4℃,1月平均氣溫-16℃,7月平均氣溫26℃,≧10℃積溫3500℃,適合枸杞種植。

精河枸杞(植物)
精河枸杞(植物)
精河枸杞(植物)

歷史人文

20世紀70年代,精河縣引入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經濟作物——枸杞。

改革開放初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精河縣大面積推廣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只有極少數農民大膽嘗試種植枸杞,種植面積不足千畝。

1988年,精河縣委、縣政府深入調研分析種植枸杞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做出了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枸杞產業的決定,枸杞產業首次納入精河縣農業發展總體規劃。

1998年,精河縣被原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枸杞之鄉”。

1999年,精河縣投資495萬元新建占地3萬平方米的托里鎮枸杞交易市場,又先后成立了精河縣枸杞協會、精河縣枸杞研究所等專業機構。精河縣枸杞生產開始步入產業發展軌道,逐步發展成為全國枸杞主產區之一。

2000年,精河縣枸杞種植面積達到5.64萬畝,枸杞產量4000噸,產值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23.3%。

2010年,精河枸杞栽植面積達10.73萬畝,年產量13000噸,單產178公斤,總產值4.16億元。

2019年,精河縣枸杞種植面積達到17萬畝,黑枸杞種植面積達3000畝。

精河枸杞(植物)
精河枸杞(植物)

地理標志

地域保護范圍

精河枸杞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精河縣托里鄉、大河沿子鎮、八家戶農場、阿合奇農場、茫丁鄉、托托鄉6個鄉(鎮、場)的56個中心村。地理坐標為東經81°46′~83°51′,北緯44°00′~45°10′。

質量技術要求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

精河枸杞產地環境質量必須符合NY 5013-2006《無公害食品 林果類產品產地環境條件》的要求。

(2)品種選擇

選用適宜自然條件和生產水平、優質高產、經審定推廣的抗病品種,選用、生育期適宜、抗逆性強的高產品種如寧杞1號、精杞1號、精杞2號等。未經審定的品種,不得采用。

(3)生產過程管理

精河枸杞在當地的生態條件下,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逐漸形成了精河枸杞栽培的特色。精河枸杞選擇沙土、輕壤土、壤土,土壤pH值7~9,地下水位1~1.5米以下。枸杞樹定植后1~3年樹冠小,可以間作一些矮桿經濟作物,如西瓜、花生等,增加農戶經濟收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定植株行距一般采用1×2米或0.8×2.5米的密度模式。淺灌、勤灌、不積水、不漏灌,全年灌水7~10次,10月下旬灌好越冬水,沙石地11月上旬灌越冬水。苗期中耕除草3~4次,深度10~12厘米。病蟲害防治均采用農業、物理措施并結合生物防治方法。

為加強精河枸杞農產品地理標志各項工作,生產高標準高質量的產品,完善質量控制體系,特制定以下各項管理制度,進行生產過程管理。一是基地生產管理制度,二是技術指導和推廣制度,三是培訓制度。

(4)產品收獲及產后處理

枸杞果實分夏果和秋果,夏果采果3~4茬,每茬間隔8~10天,在枸杞果實較硬、果皮有光澤呈橘紅色為采摘適宜期。秋果采果2~3茬,每茬間隔20~25天。采果要及時,輕摘輕放,防止爛果,下雨或澆水時不采果,病蟲果分開處理,確保質量完好。

(5)生產記錄要求

精河枸杞的生產全過程,要建立田間生產檔案,建立詳細的投入品記錄、田管記錄、銷售等記錄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質量安全規定

精河枸杞必須符合NY/T 5249-2004《無公害食品 枸杞生產技術規程》標準的要求。

專用標志使用

地域范圍內的精河枸杞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枸杞產品地理標志,須向新疆精河縣枸杞協會提出申請,按照相關要求規范申請和使用標志,統一采用枸杞產品名稱和產品地理標志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注方法。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