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傳體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傳體漢語拼音jì zhuàn tǐ),(史書體裁之一。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由本紀、世家、表、書(志)、列傳組成。以本紀、列傳為主,故名。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包括皇族、外威)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

  本紀用以記述帝王;
  世家用以敘述王侯封國和特殊人物;
  用以統系年代、世系及人物;
  )用以記載典章制度的原委;
  列傳用以記人物、民族和外國。

  中國史學傳統的一個特點即是重人,紀傳體被稱為正史。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以前的史書多以編年體記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概述

  紀傳體,為中國史書體裁之一,西漢太史公司馬遷所創,于其所撰之史記始用之。后世正史均沿用之,遂成中國史書體裁最重要,亦最通行之史體。至今仍之。

  司馬遷繼父業為太史令。奉父遺命,撰通史。并發憤,上繼周公、孔子,秉春秋大義,承道統,撰為體大思精,足資代表中國歷史文化精神之史書,以垂久遠而留典范。惟茲事體大,非有完備之史體,不足以當其任。廣搜博采前此之史書,在史體上并無完備之成規可資遵循。于是盡可采者采之,不足者補之。依事實所需,秉文化精神,春秋義例,綜合研究,創為一種新體制,以人為中心,以道德為骨干,以歷史教育為職任。以本紀、世家、十表、八書、列傳等五類,為類別題目,分別撰寫。本紀以記帝王;諸侯傳國,則曰世家;十表以記人物;八書以記典章制度;公卿特起,則曰列傳。除八書外,皆以人為綱。合稱為紀傳體。史記全書共載十二本紀、三十世家、十表、八書、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配以史贊,列之篇末,供史家評騭人物之用。其論人以道德為依歸。充分表現中國文化之人文精神。因其體制完備,后世史家遂沿用之,歷二千余年不衰。

  紀傳體是一種以紀、傳等為基本構成部分的綜合性史體。在中國史學史上享有其他諸體無法企及的地位和殊榮。先秦文獻中,可以發現與紀、表、志(書)、傳等類似的記載形式。其中,以時間順序編排史事的形式,與紀體很相似。它出現于西周早期,并隨著諸侯國史的勃興而發展為成熟的編年體。譜牒獨記世謚,“旁行邪上”,給史表提供了樣本。有些著作或篇章專門記載某類文化知識,是與志類似的紀傳體因素。很多文獻里有敘述人生經歷的內容,和傳體擁有共同的特征。它們都起源于西周早期,并且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形式多樣化的趨勢。先秦時期,已見數種紀傳體因素融會的現象。這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以某種因素為基礎,其他紀傳體因素摻入進來作為依附;二是多種紀傳體因素合為一體,又各自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孔子修《春秋》之前,不少文獻已采用紀傳體因素作為敘述形式?!洞呵铩穯柺酪院?,編年體成為先秦史學最主要的記載形式。其他的紀傳體因素,都未以獨立形式運用于史書的撰述。中國史學的歷史意識鮮明地表現在編年體史著中,然而其它著作采用的紀傳體因素里也有所反映。

  司馬遷撰《史記》,正式創立了紀傳體。他對先秦紀傳體因素既有繼承,也有變革。十二本紀以時間先后為序敘事;它們既能單獨成篇,又可前后連接。十表繼承了譜牒縱橫交錯的結構,同時添加了“史”、“歷”等因素。書體大致都由記敘和論述兩部分構成。其中,它對所記文化知識發展歷程的回顧,未見于先秦時期與志類似的記載形式。世家多用編年記事之法,仿于本紀。但是,它們不能如本紀那樣前后相續。列傳敘述人物生平,按主題或時間順序組織材料。七十列傳可分為專傳、合傳、類傳和附傳等。它們以傳主特點、時間、事勢等因素為編排依據。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等五體各有規格,又相互關聯配合。其中,本紀只敘大要,提供統一的空間與縱貫的時間;世家、列傳、書以本紀為綱要,拓展其記載范圍,細化其記載內容;表體則囊括本紀、世家和列傳所載重要史事,整齊其年差,補充其遺漏。由此,綜合性的紀傳體才得以確立。

  《史記》以紀傳體展示歷史運動,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各組成部分的單獨展示,二是它們的綜合展示。在第一層次,十二本紀展示政治中心的轉移和歷史發展的大致過程,十表展示歷史發展的階段及特征,八書展示典章制度演變,三十世家主要展示列國的發展大勢,七十列傳展示個人生平、人物群體和社會風貌的變遷。在第二層次,五體相輔相成,通過描繪多方面的人物活動、事件及其間的關系展示歷史的橫向運動,并以此為基礎呈現歷史階段的特征及其聯系,進而展示歷史發展的連續性。

  紀傳體成為《史記》求真的重要途徑。從篇目的設置、篇目的內部組織以至篇目之間的編次,都能發現司馬遷求真的思想。他清楚事實之真和觀念之真的區別,并主張二者相符。道德對于人生、歷史的作用,是司馬遷求真的重要內容。從《史記》紀傳體來看,他既強調失德對命運的危害,又否定道德能為人生帶來正面的回報。他認為,上古至三代的政權轉移取決于帝王的道德臧否,而春秋戰國時期道德對政權轉移不起關鍵性的作用。

  班固撰《漢書》,對紀傳體進行了改造。他摒棄世家體,調整紀、表、志、傳等四體的義例和編次。于是,紀成為標準的皇室編年大事記;表新增年經職緯體和人經品緯體,并按所載人物類型的名位高低順次排列;志體出現“合志”的形式;合傳重視人物名位,七十傳的編排更為整齊。另外,紀、傳的綱目關系得到強化,志之于紀的獨立傾向卻加強了。

  《漢書》紀傳體對歷史運動的展示,仍分為單獨和綜合兩個層次。但是,每個層次的展示已與《史記》所有不同。第一層次里,《漢書》的十二紀呈現西漢皇朝的興衰大勢,并不關注以往政權的發展歷程;十表主要展示西漢諸侯王、列侯和重要官吏等人物群體的終始強弱之變;十志的記載范圍更為廣博;七十傳更加注重人物群體的展示。第二層次里,《漢書》紀、表、志、傳四體相互配合展示歷史發展的連續性,然而其更重視反映西漢皇朝的盛衰歷程以及從歷史空間(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顯示此歷程的內容和變化原因。

  班固繼承了司馬遷以紀傳體求真的方式,并開創以篇目之間的呼應求真的先例。他也意識到觀念之真和事實之真的區別。不過,他對觀念之真的判定,并非完全以事實之真為基礎;他所求的事實之真,也未必完全服務于觀念之真的判定。因此,《漢書》紀傳體所求之真表現了班固的矛盾認識及其史學的兩重性。在道德觀方面,班固褒揚有利于穩定統治秩序的道德,同時也揭露道德對人生的負面影響,以及它在歷史進程中每況愈下的地位,與司馬遷的看法有類似性。

優點

  紀傳體優點是“〈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細事,〈表〉以序其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于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

  始創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以后歷代正史均取此體,其優點是便于記載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情況,廣泛地反映社會各階層人物的事跡。缺點是記事分散于本紀、列傳、書(志)等各篇之中,不能完整、連貫地表述每一歷史事件的過程,不易表明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

缺點

  紀傳體也有缺點,像是記事重復互見,例如《史記》寫“鴻門宴”事,此一事件在《項羽本紀》描寫最為詳盡,但《高祖本記》、《留侯世家》、《樊噲滕灌列傳》中又一再出現。劉知幾說:“同為一事,分在數篇,斷續相離,前后屢出?!?、“編次同類,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先輩而抑歸末章?!?

紀傳體史書列表

通代紀傳體列表

  《史記》 《佛祖統記

斷代紀傳體列表

秦史

  《秦史》 《秦集史

西漢史

  《漢書

東漢史

  《東觀漢記》 《后漢書》 《后漢記》 《續漢書》 《漢后書》 《后漢南記

三國史

  《三國志》 《魏略》 《魏書》 《吳書

晉史

  《晉書》 《晉中興書》 《晉略》(近人撰)

十六國史

  《漢趙記》 記前趙事

  《趙石記》 記后趙事

  《二石記》 記后趙事

  《趙書》 記后趙事

  《燕書》 記前燕事

  《秦書》 記前秦事

  《秦記》 記后秦事

  《涼記》 記后涼事

  《涼書》 記前涼事

  《南燕書》 記南燕事

  《拓跋涼錄》 記北涼事

  《涼書》 記北涼事

  《燕志》 記北燕事

  《十六國春秋

南朝史

  《宋書》 《南齊書》 《齊書》 《梁書》 《陳書》 《南史

北朝史

  《魏書》 《后魏書》 《北齊書》 《周書》 《周史》 《隋書》 《北史

唐史

  《舊唐書》 《新唐書

五代十國史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十國春秋

宋史

  《宋史

遼金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元史》 《新元史

明史

  《明史》 《南明史

清史

  《清史稿》(536卷) 《清史》(550卷) 《新清史》 《清史》(預定9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