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經濟漢語拼音:Jingji;英語:economy),是指一定范圍(國家、區域)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與關系的系統的總稱。而研究經濟問題、探討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經濟現象成因的學科即稱為經濟學。

  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臘語οικονομ?α(家政術)。οικο?為家庭的意思,νομο?是方法或者習慣的意思。因此,其本來含義是指治理家庭財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擴大為治理國家的范圍,為了區別于之前的用法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這個名稱后來被馬歇爾改回經濟學。到了現代,如果單稱經濟學,是在政治經濟學或者更廣的層面來考慮經濟,因此一般在指經濟學的時候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是同義的。

  中文的經濟出自東晉時代葛洪《抱樸子?內篇》中的“經世濟俗”,意為治理天下,救濟百姓。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禮樂篇》則將提出了“經濟”一詞:“皆有經濟之道,謂經國濟民”。后人遂將“經濟”一詞作為“經國濟民”的省略語,作為“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同義詞。末戊戌政變后,改革科舉制度,開“經濟特科”,就是沿用了“經濟”的本義。

  清之際,政治秩序的巨大變動使得以王夫之、顧炎武、黃梨洲等為代表的一部分儒家學者開始理論反思,批判程朱理學和心學末流,提出學術要“經世致用”的口號。這種學術思想傳播到了日本,影響了日本江戶時代的學術,“經世論”開始在一部分學者中流行。

  但江戶后期至明治時期,歐美思潮涌入日本。神田孝平首先在《經濟小學》一書中用經濟一詞翻譯英文的“political economy”,然而也有人認為是福澤諭吉首先使用這樣的譯法。這段時期,日本學者開始用經濟一詞指代貨幣經濟發展帶來的種種活動,并有了“經濟指維系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生產、消費、交易等的活動”的提法。這種與金錢、財物等實際問題相關的定義逐漸在日本流行,這種用法與明清時期中文語境中的“經濟”的原始用法不同。當時日本亦有另一種譯法“資生”,但是并未被普遍接受。而后用“經濟”一詞翻譯英文的“political economy”的這種譯法又被梁啟超引入漢語,也取代了嚴復在《原富》中的譯法“計學”或是傳統的“生計學”、“平準學”,并進而在整個漢字文化圈內逐漸取代了經濟一詞的原本含義。

定義

  經濟,指整個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指社會物質生產、流通、交換等活動。經濟是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與政治是人類社會的上層建筑一樣,是構建人類社會并維系人類社會運行的必要條件。其具體含義隨語言環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國的國民經濟,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有時候用來表示財政狀態,有時候又會用去表示生產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