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裹蒸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 肇慶裹蒸粽·視頻解說

肇慶裹蒸

肇慶裹蒸,或稱肇慶裹蒸粽,廣東省肇慶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2年7月18日,《關于批準對宣恩火腿、肇慶裹蒸、南江黃羊、洪雅藤椒油、羅村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公告》(2012年第101號)批準)裹蒸是肇慶市的一種傳統小吃,屬于廣東小吃,人稱“茶點王”,也叫裹蒸粽,但與人們熟悉的“端午粽”卻有明顯的區別。一般的粽子多用芒葉裹包,呈扭身四角形或長條形,而肇慶裹蒸則用本地特有的冬葉包裹、水草包扎,呈枕頭狀或埃及金字塔形。餡料也有的不同,由糯米、綠豆等素料制成,內藏的肥肉更肥美適中,調和味道,深受大眾喜愛,它更體現了肇慶裹蒸的傳統風味和裹蒸文化。是肇慶特產之一,除傳統的糯米、綠豆和肥豬肉外,如今又加入冬菇、雞蛋、臘腸或者牛肉等裹蒸,被冠名“肇慶特種裹蒸”,而“上素裹蒸”則是以花生、白果、冬菇做餡,很受佛教信徒熱捧。肇慶裹蒸以甘香軟滑、齒頰留香的口感享譽中外。

肇慶人制裹蒸非常講究,一要選用具有色綠、葉香、防腐的冬葉作裹蒸的外皮;二要選用上好糯米和當年綠豆; 三是做餡的豬肉以肥瘦相間的為上乘;四要加五香粉、曲酒作調料,以使餡味醇香、肥而不膩。將浸泡過的糯米和綠豆沙、豬肉餡等用模具包出有棱角的裹蒸來;之后把裹蒸放到桶里用明火煲煮十個小時以上,直至糯米、綠豆、豬肉完全融合為止,吃起來香糯醇厚,還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據說肇慶人制裹蒸始于秦代,當時農民為方便田間勞作,便用竹葉或芒葉裹以大米,煮熟后隨身攜帶以作干糧,這就是最早的裹蒸粽了?,F在肇慶,個別店鋪節日期間制作的肇慶裹蒸粽,除用糯米、綠豆和肥豬肉外,還在其中加入冬菇、雞蛋、臘腸等,這種裹蒸被稱之為“肇慶特種裹蒸王”。市面上的肇慶裹蒸品牌有“豪居香”、“裹香皇”、“皇中皇”有“肥仔偉”之稱等。

粽子制作技藝(肇慶裹蒸制作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裹蒸是中國廣東肇慶的一種傳統小吃,人稱“茶點王”,也叫裹蒸粽,但與人們熟悉的“端午粽”卻有明顯的區別。一般的粽子多用芒葉裹包,呈扭身四角形或長條形,而肇慶裹蒸則用本地特有的冬葉包裹、水草包扎,呈枕頭狀或埃及金字塔形。裹蒸粽深受大眾喜愛,其更體現了肇慶裹蒸的傳統風味和裹蒸文化。是肇慶特產之一,肇慶裹蒸以甘香軟滑、齒頰留香的口感成為當地人平日最愛的美食之一。

肇慶裹蒸
肇慶裹蒸
肇慶裹蒸

肇慶人將裹蒸作為一種特別的美食,其特色是: 一是非選用冬葉不可,冬葉具有色綠、葉香、 柔韌、防腐的特點;二是非選用大糯米、當年綠豆不可; 三是做餡的豬肉相當講究,以肥瘦相間又偏肥的為上乘;四是非加進五香粉、曲酒作調料不可,使其餡味醇香、肥而不膩;五是制作工序繁雜,手工操作為主。其制作過程是:先把做餡的綠豆去豆衣、對半磨開,篩去癟豆;再把糯米淘沙后、浸泡;然后用模具(傳統用尖頂大竹帽)包出起棱起角的裹蒸來;最后把裹蒸放到鋅鐵桶(最好是新的)里,用明火煲煮十個小時以上,直至糯米、綠豆、豬肉完全融合為止。

工藝特色

淘洗糯米→研磨綠豆(將綠豆開兩半)→淘洗綠豆→脫綠豆衣→浸泡糯米綠豆→腌制豬肉→煮洗冬葉→包扎裹蒸→冷水下鍋→柴火蒸煮。

包肇慶裹蒸的器皿多為漏斗形竹木器具,傳統則用尖頂大竹帽。將幾張冬葉依次鋪放在帽的尖頂處,以10:6:4的比例先后放上糯米,綠豆和肥豬肉,依照冬葉包糯米,糯米包綠豆,綠豆包肥豬肉的順序包裹,然后在頂端覆上一到兩張冬葉,接著用蒲草(水草)捆扎。放在大甑或鐵桶(鍋)中用柴火猛火熬煮,邊蒸煮邊加入清水,直至糯米、綠豆、豬肉融化混為一體,一般要煮8至10個小時,這樣,色、香、味俱全的肇慶裹蒸便可以上桌食用了。

肇慶裹蒸
肇慶裹蒸(冬葉,裹蒸粽用的特有材料)

產地環境

肇慶,意為“開始帶來吉祥喜慶”,古稱端州。自古為粵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重鎮,是著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肇慶市位于廣東省中西部,全市面積1.48萬平方千米,東臨珠江三角洲,西靠桂東南,西江、綏江、賀江穿流,北回歸線橫貫其中。背枕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為粵西咽喉之地。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充足,冬不見嚴寒,夏不見酷署。峻嶺、丘陵、平原、江河、湖泊齊備,金、玉、石,木、竹、草俱全。肇慶裹蒸是肇慶當地傳統的食品和特產,以糯米、綠豆、豬肉為主要原料,用本地特有的冬葉包裹、蒲草(咸水草)包扎而成,呈四角山包形,像埃及金字塔,以甘香軟滑以及獨特的文化內涵而聞名。

歷史人文

肇慶裹蒸制作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代,西江兩岸城鄉居民已有春節包裹蒸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據《南史》記載:“太官進御食,有裹蒸,帝十字畫之,曰:‘可四片破之,余充晚食?!边@里講的是南北朝齊明帝一段逸事:太官給皇帝送來肇慶產的裹蒸,他將其一分為四,先吃一半作午餐,留下一半晚上再食。肇慶產的裹蒸在當時已經成為“貢品”、“御食”。

清道光《肇慶府志》所載,“糶新糯,磨新綠豆,豬肉為餡,以冬葉裹之,于宅前壘磚為灶,置寬肚瓦缸于上,用歷年來積聚之松根樹頭為薪,火不得間,通宵達旦以為炊,天明,呼兒以嘗新。新正攜之拜年相饋贈之物。此俗為外邑罕見”。大體上描繪了肇慶裹蒸采用純手工的傳統制作方法。

肇慶民間有句順口溜:“外包冬葉三幾片,糯米綠豆放里邊,肥肉芝麻作肉餡,裹好扎牢蒸半天”。據說,這種傳統已經沿襲了近2000年,體現了裹蒸原汁原味的特點。肇慶裹蒸的加工制作發展至今,還保留著這種古老傳統的手工制法。肇慶裹蒸除了傳統糯米、綠豆、豬肉餡裹蒸外,已經有了黑糯米裹蒸、瑤柱裹蒸、菠籮裹蒸、豆沙裹蒸等新品種。至于傳統肇慶裹蒸的餡料搭配,由于它更能體現肇慶裹蒸的傳統風味和裹蒸文化,所以一直以來都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傳說包公與肇慶裹蒸也有一段淵源:相傳一心為民、鐵面無私的包公在端州時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當包公離開端州時,端州百姓為感念包公,就用家中最寶貴的糧食——糯米、綠豆加上過節才能吃到的豬肉,制作了肇慶裹蒸,讓包公帶著路上吃。人們說,肇慶裹蒸就像包公的鐵拳。從此以后,肇慶裹蒸不僅出現在田間地頭,還走上了餐桌,被奉為貢品,成為了肇慶傳統美食的代表。尤其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習慣包裹蒸送親朋,一來以此紀念包公在端州留下的千古德政,二來借肇慶裹蒸的“蒸”字寓意生活“蒸蒸日上”。由此可見,肇慶裹蒸與粽子不同,它并不是用來紀念屈原的,而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寄予希望的吉祥食物。

2010年,肇慶市裹蒸年產量約1200萬公斤,產值1.5億元左右。

肇慶裹蒸
肇慶裹蒸

故事

古時候,肇慶城區有一間糯米店。老板生有一女名叫羅士女。羅士女年芳十八,生得端莊秀麗,被在任知府葉初春看中,并托人做媒要納為妾。羅士女怎肯嫁給老頭子為妾呢!但她也深知窮不與富敵,富不與官爭,惟有想辦法推辭。

這天羅士女聽聞葉初春很愛吃豬肉,就到衙門找到葉初春說:“大人,我向來忌吃豬肉,你若能戒吃豬肉,民女即允婚事?!比~初春愕然,但為討得羅士女歡心,連忙說:“這個容易,本府發誓,日后若吃豬肉,我倆婚事告吹?!绷_士女想不到葉初春答應得這么爽快,馬上又生一計:“大人,你不吃豬肉不代表全城的百姓不吃,現春節臨近,你若使全城百姓戒食豬肉,才表示你娶我的誠意?!薄斑@個容易,只要本官出一個告示,誰吃豬肉誰坐牢就行了?!比~初春不假思索地說。

次日,肇慶的大街小巷都貼滿了禁吃豬肉的告示。羅士女的父親就指責女兒說:“士女呀,你這樣做太過份了,會得罪全城百姓的!”羅士女說:“我本想找借口拒婚,想不到這狗官連這么苛刻的條件都接受,我……實在沒辦法了!”

話說高要祿步有一個打柴佬叫阿根,聽說肇慶有包咸水粽的習俗,就運了一船的冬葉到肇慶賣。這天,他挑著冬葉路經府衙,被一官差捉入衙門。原來葉初春姓葉,不許百姓賣葉,阿根不知底細,無辜被衙差打了四十大板趕出了衙門。他一步一拐,痛苦難堪,被羅士女碰見,將他救回店中,二人一見如故,互吐苦情。當阿根知道羅士女被狗官逼婚時,他眉頭一皺,計上心頭,貼在羅士女耳邊如此這般地說了一番。羅士女聽后,頓時喜形于色,馬上依計而行。她挨家挨戶對居民說,只要把豬肉藏在糯米里裹著蒸,狗官以為是咸水粽,大家不就可以吃到豬肉了嗎?居民們認為羅士女的計策妙絕,于是一傳十,十傳百,整個城區都把豬肉包在糯米來裹著蒸,有的還加了綠豆。羅士女的糯米和阿根的冬葉則被搶購一空。

這天正是大年三十日,羅士女帶上幾個新鮮出爐的裹蒸去給葉初春拜年。葉初春見大喜,看著美貌的羅士女心花怒放。羅士女解開裹蒸,對葉初春說:“這是新鮮出爐的肇慶裹蒸,你試下(試試)好好食的?!比~初春見羅士女這般殷勤,連忙夾了一大塊裹蒸塞進嘴里,果然香氣四溢,忙說:“好食好食!”羅士女不慌不忙指著打開的裹蒸說:“葉大人,你看這是什么?”葉初春??暌豢?,見裹蒸里有豬肉,一時懵然了。羅士女繼續說:“葉大人,你曾發誓,如果吃豬肉,我們婚事告吹。你今違諾,要怪,只怪你自己了!”說著轉身離開。葉初春知道上了當,急召衙差傳令:“把全城吃裹蒸的百姓拉去坐監?!毖貌畹溃骸按笕?,現在全城百姓都吃裹蒸,哪有這么多監倉呢?”葉初春一時又窘住了。

是晚,淫雨淅淅,寒風陣陣。衙門守門的衙差因為是過年,未到三更就入睡了。阿根用“葉初春”的名字撰了一副嵌聯貼在衙門上,嵌聯寫道:“霜降秋風,千樹不容老葉;年宵夜雨,萬民皆怨初春?!惫?,這年的元宵節剛過,葉初春因貪贓枉法被上司罷了官。

肇慶的百姓自從吃過裹蒸后,這一年各行各業“果”然“蒸蒸”日上;小孩子吃過裹蒸后,“果”然“精”乖伶俐;耄耋者吃過裹蒸后,“果”然“精”神十足。從此,每年春節,家家都包裹蒸、送裹蒸,成了習俗。

地理標志

產地范圍

肇慶裹蒸產地范圍為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市(今高要區)3個區市現轄行政區域。

專用標志使用

肇慶裹蒸產地范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廣東省肇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申請,經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準后予以公告。肇慶裹蒸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質量技術要求

一、主要原輔材料

1.生產用水:保護區內的地表水,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規定。

2.糯米:保護區當年產的晚造糯米。

3.綠豆:采用貯藏期不超過12個月的綠豆。

4.豬肉:保護區內以傳統方式飼養的生豬的五花肉。

5.冬葉、水草:產自保護區內。冬葉應采割生長周期為六個月的冬葉(植物名稱為柊葉又稱:冬葉、棕葉,屬竹芋科);冬葉應在采割后兩天內使用。

二、產品加工工藝

原料→清洗→浸泡及處理→包制→蒸煮→晾制→成品。

三、加工要點

1.浸泡及處理:

(1)冬葉:去梗,經80℃熱水浸泡10分鐘后方可使用。

(2)綠豆:先經過淘沙后,再用機打磨開兩邊,夏天用清水浸2至3小時,冬天4至5小時,把綠豆去殼,再洗干凈后方可使用。

(3)糯米:先淘沙之后,常溫下用清水浸半小時到1小時,洗干凈后加入適量的食鹽、花生油進行調味后方可使用。

(4)豬肉:清洗干凈,再用鹽拌勻,腌制2小時后,用熱水清洗干凈,再加入適量芝麻蓉、五香粉方可使用。

2.包制:以當天采割,經去梗、浸泡好的冬葉作為包材,將糯米、綠豆、豬肉按照10:6:4的比例先后放上糯米、綠豆、豬肉,依照冬葉包糯米,糯米包綠豆,綠豆包豬肉的順序包裹,并用水草繩扎好。

3.蒸煮:將當天包裹的裹蒸及時下鍋(當天蒸煮),采用木柴加熱,并適時加開水,保持水浸過裹蒸面,每鍋裹蒸蒸煮8至10小時,直至裹蒸蒸熟。

4.晾制:將出鍋的裹蒸放到陰涼通風處晾干存放。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表面淡冬葉色,呈金字塔型,邊角端正,扎線松緊適當;主體熟而不爛,餡料具有所用物料相應的色澤;入口甘香軟滑。

2.理化指標:含水率≤65%,蛋白質含量≥4.0% 。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