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蘇洵子、蘇轍兄。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詩人,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蘇洵子、蘇轍兄。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祐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刺新法下御史獄,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歷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生平簡介
蘇軾出生在一個三世皆不顯赫的家庭。仁宗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六年,應制科試,入三等,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治平二年(1065)正月還朝,判登聞鼓院,二月召試秘閣,直史館。三年四月,蘇洵卒,返蜀居喪。熙寧二年(1069)還朝,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四年,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通判杭州,繼知密、徐、湖三州。元豐二年(1079)七月以其詩文謗訕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數月后獲釋,責授黃州團練副使。七年,詔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神宗去世后,起知登州。到官五日,被召還朝。元祐中,由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因遭新舊兩黨夾擊,其間曾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紹圣元年(1094),坐譏刺神宗責貶惠州、儋州?;兆诩次?,遇赦北歸,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事跡見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欒城后集》卷二二)、《宋史》卷三三八本傳等。宋王宗稷、施宿分別編有《東坡先生年譜》,清查慎行編有《東坡先生年表》,王文誥有《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今人孔凡禮有《蘇軾年譜》。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的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農歷虛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二人正銳意于詩文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睔W、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后,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于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后還朝,任判登聞鼓院。
治平三年(1066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蘇軾還朝。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于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調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職時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
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并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后,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公務之余,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皷|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東山再起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蘇軾于是選擇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后,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于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筑建蘇堤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臺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干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余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并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筑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東坡處處筑蘇堤”,蘇軾一生筑過三條長堤。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并筑堤。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六旬的蘇軾,日夜奔馳,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云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紹圣元年(1094年)六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
紹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里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比藗円恢卑烟K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下來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宋徽宗即位后,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蘇軾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鈞臺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贈蘇軾為太師,謚號“文忠”。
思想
他深受佛老思想影響,但其思想主流仍然是儒家思想,畢生具有儒家輔君治國、經世致用的政治理想。他的哲學思想集中體現在《蘇氏易傳》一書中,其書“多切人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既反對守舊派的因循守舊,又反對王安石的激進變法,提出他自認為符合中庸之道的革新主張。他既具有超曠達觀的襟懷,超然物外,無往而不樂;又用老莊“萬物齊一”和佛教“萬物皆幻”的思想安慰麻醉自己,以忘記和解脫現實的痛苦。在文學上,他好以禪說詩,認為詩法與佛法相通;其作品筆力縱橫,富有莊子的浪漫主義精神,有些作品也含有虛無消極的色彩。
文學藝術成就
蘇軾具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在詩、詞、散文等各個領域都富有創造性,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文藝理論
蘇軾沒有系統的文藝理論專著,但他的許多詩文、筆記、書信、序跋包含著豐富深刻的文藝思想,構成了完整的文藝思想體系。他主張文章應“有意而言”(《策論·總敘》),詩文當“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如五谷可以療饑,藥石可以治?。ā而D繹先生文集敘》引蘇洵語)。他反對為文造情,無病呻吟,主張“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讀孟郊詩二首·其二》),提倡“不能自已而作”(《南行前集敘》)。他不滿足于形似,推崇在形似基礎上的神似。他十分重視文藝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對創作過程有完整的論述,提出了“胸有成竹”、“得心應手”、“營度經歲”、“須臾而成”等理論(《書蒲永昇畫后》、《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他反對艱澀雕琢的文風,提倡平易自然,辭理精確,“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蘇軾的自成體系、充滿生氣的文藝思想,為北宋乃至整個宋代的文藝理論增添了光輝。
詩
蘇軾詩存2,700余首。蘇轍曾對蘇詩作過最簡略精當的概括:“公詩本似李、杜,晚喜陶淵明,追和之者幾遍?!?《東坡先生墓志銘》)蘇詩具有杜甫詩的現實主義精神,寫有不少“悲歌為黎元”(《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韻》)的詩篇,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其詩境界開闊,或寫景記游,或談玄說理,或應酬游戲,或論詩題畫,或品評書法,或記夢賦物,或憶人詠史,或擬古追和,幾乎無所不包,應有盡有。蘇詩以明快直露為特征,接近于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氣勢磅礴,感情奔放,想象豐富,奇趣橫生,在他的筆下,海棠知睡,牡丹害羞,龜魚識聲,風解人意。今人錢鐘書把蘇軾看作唯一能與李白相提并論的浪漫主義詩人。蘇詩受韓愈影響,喜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筆力雄健,縱橫馳騁,議論英發,見解獨到,耐人尋味。蘇軾博學,長于用典使事,博觀約取,信手拈來,自然貼切,不露痕跡。蘇詩尤長于比喻,新穎詼諧,出奇制勝,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其《石鼓歌》、《百步洪》、《讀孟郊詩二首》,都以博喻見長。蘇詩各體兼備,尤長于古體和七言歌行。蘇軾主張“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與二郎侄書》)。蘇詩的創作道路,恰好經歷了一個由“崢嶸”到“平淡”的發展過程。他晚年的和陶詩,具有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意度高遠、氣韻清新、語言凈潔的特點,表面散緩不收,反復咀嚼,則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詞
蘇軾詞今存約360首,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黃州所作〔念奴嬌〕 《赤壁懷古》,懷古傷今,蒼涼悲壯,慷慨激昂,是豪放詞的千古名篇。他還發展了婉約詞,擴大了婉約詞的題材,提高了婉約詞的格調,以清曠明凈、造意深遠為特色,與傳統婉約派詞的濃艷細膩異趣。他成功地創作了一些詠物詞,如詠孤鴻的〔卜算子〕、詠楊花的〔水龍吟〕、詠石榴的〔賀新郎〕,語意高妙,含蓄蘊藉,情致纏綿,意味深長。他的多數言情詞往往用淳樸無華的語言,抒寫真摯熱烈的愛情,如《江城子·記夢》、〔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洞仙歌〕“冰肌玉骨”等。他的〔浣溪沙〕五首,描寫農村生產和生活,刻畫黃童、白叟、采桑姑、繅絲娘、賣瓜人等農村人物形象,是詞史上最早描寫農村題材的作品。正如劉熙載所云:“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藝概·詞曲概》)蘇詞沖破了所謂“詩莊詞媚”、“詩述志、詞言情”的藩籬,使詞擺脫了附屬于音樂的地位,把詞發展成為獨立的抒情詩。他精通詞律,但又敢于不受詞律約束,正如陸游所說:“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老學庵筆記》卷五)
文
蘇文今存4,000余篇,代表了北宋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標志著從西魏發端,歷經唐、宋的古文運動的勝利。他的文章往往信筆書意,自然圓暢,揮灑自如,有意而言,意盡言止,毫無斧鑿之痕;思路開闊,文如泉涌,千變萬化,姿態橫生;氣勢磅礴,雄健奔放,縱橫恣肆,一瀉千里;狀景摹物,無不畢肖,觀察縝密,文筆細膩。他兼擅眾體,現存賦20余篇,其《赤壁賦》、《后赤壁賦》以散代駢,句式參差,用典較少,與歐陽修《秋聲賦》同為文賦的代表作。他的議論文富有文采,說理透辟,氣勢雄渾,洋洋灑灑,翻新出奇,雄辯無礙,“有孟軻之風”和縱橫家之氣。他“身行萬里半天下”,寫有大量游記,在蘇文中最有文學價值,每寓曠觀達識、至理深情,描寫、記敘、議論、抒情錯綜并用,尤以好發議論為特色,如《超然臺記》、《凌虛臺記》、《思堂記》、《石鐘山記》等。他所作碑傳文甚少,但《方山子傳》、《潮州韓文公廟碑》卻是碑傳文的杰作。小品文是蘇文中最具情韻的部分,包括書簡、序跋、隨筆、雜記等,或抒人生感慨,或敘身邊瑣事,或談藝術見解,或記遺聞軼事,或述風土人情,不矜持,不造作,幽默風趣,看似毫不經意,而藝術造詣極高,最能體現蘇軾狂放不羈的性格。
書畫及學術著作
蘇軾是一個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在宋代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一說蔡襄,一說蔡京)”中,他名列第一。他大力提倡文人寫意畫,善畫古木叢竹,與文同齊名,同為湖州畫派代表。他的學術著作,以《蘇氏易傳》、《書傳》為代表?!兑讉鳌纺死m蘇洵未成之作,推闡理勢,言簡意賅。主旨近于王弼,而弼唯暢玄風,軾則多切人事。他以自己的義利觀、人情說與當時正在形成的興天理、滅人欲的理學相對立,在北宋理學之外另樹一幟。
作品版本及注本
蘇軾的文學成就在宋代以及后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無論在他生前還是死后,都有很多人為他編輯、刊刻過各式各樣的集子,既有分類合編本《東坡大全集》,又有分集合刻本《東坡七集》(明成化本),包括《東坡集》、《后集》、《續集》、《奏議集》、《內制集》、《外制集》、《應詔集》?!稏|坡七集》十分流行,翻刻甚多。
從南宋起,為蘇詩作注的人很多,分類注如舊題王十朋注《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有黃善夫刊本、《四部叢刊》影元刊本;編年注如施元之、顧禧、施宿注的《施顧注蘇詩》,有宋嘉泰刊本、景定補刊本(均已殘)。清代注蘇詩成風,如查慎行的《補注東坡編年詩》、翁方綱的《蘇詩補注》、馮應榴的《蘇文忠公詩合注》、王文誥的《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沈欽韓的《蘇詩查注補正》等。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蘇軾詩集》,以王文誥本為底本,這是目前收集蘇詩最全最易得的本子。
現存最早的蘇詞注本為南宋傅幹的《注坡詞》。20世紀相繼出現了朱祖謀的《東坡樂府編年》、龍榆生的《東坡詞編年箋注》。70年代以后箋注蘇詞成風,曹樹銘、鄭向恒、唐玲玲、薛瑞生等多家皆有蘇詞全集注,傅幹《注坡詞》也有劉尚榮的整理本。
南宋郎曄的《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是蘇文的選注本,有《四部叢刊》影宋刊本。明茅維的《東坡先生全集》則第一次把蘇文匯編在一起。1986年中華局出版的《蘇軾文集》即以茅本為底本,另輯得佚文400余篇,是目前收集蘇文最全也最易得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