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 本條目介紹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即現今英國。關于1707年至1922年統治大不列顛島全境且中文通稱“英國”的國家,請見“大不列顛王國”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關于10世紀至1707年統治大不列顛島南部的君主國,請見“英格蘭王國”。關于1707年以來位于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的主權國家下轄構成國,請見“英格蘭”。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或不列顛(英語:Britain),中文通稱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中文的“英國”一詞,即由“英格蘭”而來。英國國際代碼為GB。
英國本土位于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除了英國本土之外,還包括十四個海外領地。
英國本土包括四個構成國,分別是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士。英國采用議會制政體,英國政府所在地為倫敦,但是同時擁有其他三個構成國行政機構分別位于貝爾法斯特(北愛爾蘭),卡地夫(威爾士)和愛丁堡(蘇格蘭)。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現任君主是查爾斯三世。
英國在最強盛時期連同其海外殖民地被稱為大英帝國,該帝國在1922年的時候達到巔峰,擁有全世界四分之一的陸地,是有史以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大英帝國解體后,英國繼續在語言、文化、政治上對其前殖民地保留了巨大的影響力,英國君主兼任英聯邦元首以及其它英聯邦王國國家元首。
英國是一個發達國家、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和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的崩潰,英國已經失去了曾經在國際事務上絕對的領導力。不過,英國仍然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巨大影響力、舉足輕重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育和軍事強國。
英國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擁有核武器和世界上第四的軍費開支,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議案擁有否決權。英國亦為歐盟成員國、北約創始會員國、八大工業國組織成員國之一和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全球前七大經濟體、世界八大強國之一、也是一系列國際組織如經合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員。
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后來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并。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英格蘭共和國成立。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并。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繼獨立,英國殖民體系開始瓦解,但英仍是英聯邦53個成員國的盟主。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基本國情
國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為“米”字旗,由深藍底色和紅、白色“米”字組成。旗中帶白邊的紅色正十字代表英格蘭守護神圣喬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蘇格蘭守護神圣安德魯,紅色交叉十字代表愛爾蘭守護神圣帕特里克。此旗產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蘭的白地紅色正十旗、蘇格蘭的藍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愛爾蘭的白地紅色交叉十字旗重疊而成。英國
國徽 即英王徽。中心圖案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為紅地上三只金獅,象征英格蘭;右上角為金地上半站立的紅獅,象征蘇格蘭;左下角為藍地上金黃色豎琴,象征愛爾蘭。盾徽兩側各由一只頭戴王冠、代表英格蘭的獅子和一只代表蘇格蘭的獨角獸支扶著。盾徽周圍用法文寫著一句格言,意為“惡有惡報”;下端懸掛著嘉德勛章,飾帶上寫著“天有上帝,我有權利”。盾徽上端為鑲有珠寶的金銀色頭盔、帝國王冠和頭戴王冠的獅子。
國歌 《天佑國王》(God Save the King)
面積 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41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9個地區,下轄倫敦、56個單一管理區政府、201個非都市區和36個都市區政府。蘇格蘭下設32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北愛爾蘭下設11個地方市郡。中央政府負責外交、國防國家安全、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負責地方事務。首都倫敦也稱“大倫敦”(Greater London),下設獨立的32個城區(London Boroughs)和“金融城”(City of London)。
人口 6679.68萬(2019年)。官方語言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占總人口的59.5%),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亦稱英國國教、圣公會)和蘇格蘭教會(亦稱長老會)。另有天主教會及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佛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首都 倫敦(London),人口898.2萬(2019年)。最熱月份為7月,氣溫通常在16-24℃;最冷月份為1月,氣溫通常在5-9℃。
國家元首 查爾斯三世(Charles III),1948年11月14日出生,2022年9月8日即位,2023年5月6日加冕。
國花 玫瑰花
國鳥 紅胸鴿
國石 鉆石
歷史
現在的英國是過去1000年中幾次合并的結果。10世紀以后蘇格蘭和英格蘭各自是獨立的國家。1284年威爾士被英格蘭控制,1535年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60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國共有一位君主,1707年正式合并為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1169年-1691年逐步被英格蘭控制)合并,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大國和海上霸主,有著當時“世界工廠”的稱號,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的倡導者,并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度的誕生地,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亦有顯著的貢獻。在其頂峰時期,大英帝國曾經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蓋了地球大部分經度,太陽時刻都會照耀英屬領土,故稱為“日不落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然而二十世紀頭50年,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國力減退。而在后半個世紀中,這個龐大的殖民帝國的殖民地紛紛開始獨立。在處理殖民地獨立問題的時候,英國巧妙地利用分而治之的策略,最大限度地維持英國在原殖民地的影響力,但也增添了不安定的因素。
雖然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力減弱和經濟不景,但保守黨領導人“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在1979年當選為首相后,便大力推行改革,倡議“撒切爾主義”(Thatcherism),成功削減部分福利開支和削弱工會的力量,同時,壓縮政府公共開支,降低稅收,提倡自由經濟,在經濟上實行大規模私有化政策,減少對經濟活動的政府管制和干預。于是,英國經濟最終走出了長期滯脹的局面。自1981年以后,其年實際增長率達3%以上,在主要西方發達國家中僅次于日本。但是撒切爾夫人在幫助英國經濟復蘇和保持國際上的影響力同時,也逐步加大了貧富差距,導致部分英國人的反對。之后與瑪格利特·撒切爾同黨繼任者梅杰首相任內英國經濟一直不振。其后工黨領袖托尼·布萊爾于1997年當選為首相后,英國經濟慢慢才得以恢復。
英國是英聯邦(大英帝國的繼任組織)成員,并在1973年正式加入歐盟。2010年5月11日,戴維·卡梅倫正式接替戈登·布朗,出任英國首相。
地理
英國總面積約243,610平方千米(94,060平方英里)。它占有不列顛群島大部分地方,當中包括整個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東北(面積占整個愛爾蘭島1/6)和一些圍繞不列顛群島的小島嶼。該國坐落在北大西洋和北海之間,東南海岸朝向法國,距離法國北部海岸 35千米(22英里),中間被英吉利海峽分隔。[11]根據一個1993年的調查,英國10%的國土是森林,其中46%用作畜牧業用途,另有25%用作農業用途。倫敦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是本初子午線的起點。
英國國土最北端的橫坐標是北緯61°,最南端的橫坐標是北緯49°,而最西端的縱坐標是西經9°,最東端的縱坐標是東經2°。北愛爾蘭與愛爾蘭共和國的邊界長達360-千米 (224-英里)。不列顛海岸線長達17,820千米(11,073英里)。不列顛島以海峽隧道連接歐洲大陸,總長度達50千米(31英里)(水底部分長達38千米(24英里)),是當前世界上最長的水底隧道。
英格蘭占了聯合王國總面積的一半,達130,395平方千米(50,350平方英里)。大部分是低地,在過了Tees-Exe線后,西北有一些山脈;其中包括有湖區,Peak區、Exmoor區和達特穆爾的奔寧山脈和一些石灰巖山脈。英格蘭最高的山峰是湖區斯科費爾峰(高達978米(3,209英尺))。主要河流、入??谟刑┪钍亢?、塞文河和Humber河。
蘇格蘭占英國總面積的1/3,面積達78,772平方千米(30,410平方英里)。當中有近八百個島嶼,大部分分布在蘇格蘭島的西部、北部;分別稱為赫布里底群島、奧克尼群島和設德蘭群島。蘇格蘭的地形是Highland Boundary Fault造成的,這個斷層,西至Isle of Arran,東至Stonehaven。斷層造成兩個不同的區域;西北部的蘇格蘭高地和東南部的蘇格蘭低地。蘇格蘭大部分山地都在高低區域,其中有不列顛島最高的本尼維斯山(高達1,343米(4,406英尺))在低地區域的福斯灣和 Firth of Clyde 之間的狹窄被稱作Central Lowlands ,這個地帶里坐落著擁有最多人口的格拉斯哥和首府、政治中心愛丁堡。
威爾士占全英面積不到1/10,約20,779平方千米(8,020平方英里)。威爾士在全英來說,是最多山地的,只有南威爾士山地較少。海濱城市加的夫、斯旺西和紐波特都坐落在南威爾士。在這三個城市的北部,有South Wales Valleys 。Snowdonia 和斯諾登山 (高達1,085米(3,560英尺),是威爾士最高的山)是威爾士最高的兩座山。威爾士14座超過914米(3000尺)的山一起被稱為Welsh 3000s。威爾士的海岸線長達1200公路(750里)。威爾士也有幾個島,當中最大的是西北部的Anglesey。
北愛爾蘭面積只有14,160平方千米(5,470平方英里),大部分都是山地。北愛有不列顛群島最大的湖,內湖,面積達388平方千米(150平方英里)。北愛的高峰是Mourne Mountains的Slieve Donard(高達852米(2,795英尺))。
氣候
英國地處中緯,常年受西風帶控制,北大西洋暖流流經,全年溫和多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氣溫甚少低于-11C°,高于35C°。風多從西北吹來,帶來大西洋的潮濕天氣,東部位于西風的背風地帶,所以東部較西部干燥。夏季最溫暖的是英格蘭南部,因為她緯度較低且城市熱島效應較強,而較寒冷的是緯度較高的蘇格蘭北部。冬季和高地的早春多大雪。
行政區劃
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9個地區,下轄倫敦、56個單一管理區政府、201個非都市區和36個都市區政府。蘇格蘭下設32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北愛爾蘭下設11個地方市郡。中央政府負責外交、國防國家安全、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負責地方事務。
首都倫敦也稱“大倫敦”(Greater London),下設獨立的32個城區(London Boroughs)和“金融城”(City of London)。
政治
英國采用君主立憲制為管治國家的管治制度,國王是英國和其它英聯邦成員國的國家元首,也對澤西島,馬恩島和根西島等君主領地擁有統治權,在名義上,這些君主領地不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但也是由聯合王國政府來管理其國防和外交事務,包括由聯合王國議會為這些領地立法。
英國的民主制度是漸進緩慢開放而形成,上議院議員由世襲貴族與主教擔任,并非選舉產生,下議院議員由各地貴族、大地主、士紳、富豪操縱指派,平民并無選舉權,后來甚至出現已經荒涼的市鎮仍有權派出議員,新興城市如曼徹斯特或伯明翰卻無權派出議員的怪現象。1832年執政的輝格黨(Whig)才取消頹廢市鎮的選舉權,讓成年男性家境小康者有選舉權。1867年執政的保守黨進一步降低選民的財產限制給工人選舉權,1884年執政的自由黨才完全取消選民的財產限制,給農民選舉權使成年男性有選舉權。英國的女性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獲得選舉權。目前上議院的權力已大為減弱,并正進行改革。
英國的議會政體被稱為威斯特敏斯特體系,該法令系統由世界很多國家采用。英國國會的辦公地點在威斯特敏斯特宮,分為選舉產生的下議會和指定產生的上議會,所有通過的法案草案需要由英國君主批準后成為法律,但是按照英國習慣憲法,君主不能否定議會通過的法律草案,在蘇格蘭和北愛爾蘭設置議會之前,英國國會擁有最高的立法權。
英國的政府首腦是首相,首相是議會的議員,必須取得下議院中多數議員的信任方可就任,所以首相往往是國會獲得最多席位的政黨的領袖,首相和內閣形式上由君主指派,但是根據憲法習慣,君主不能否決當選首相和首相所指派的內閣成員。內閣成員來自議會兩院,大部分來自下議院,首相和內閣擁有實際的最高的行政權力,所有的內閣成員均是君主的樞密院的成員?,F任首相是保守黨的里?!ぬK納克。
英國議會下院由英國現有的646個選區選舉產生,其中529個選區在英格蘭,18個在北愛爾蘭,59個在蘇格蘭,40個在威爾士,下一屆大選英國選區數量將提高到650個。任何一個選區選舉以簡單多數方式產生一個議會議員,君主在首相的建議下可以提前舉行大選,英國1911年議會法案規定大選每5年舉行一次。
2010年5月英國大選后,出現“無多數議會”,議會第一大黨保守黨與第三大黨自民黨組成英二戰后首個聯合政府,保守黨領袖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擔任首相,自民黨領袖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擔任副首相,主要負責憲政改革。新政府上臺后,積極采取措施,削減公共開支,降低財政赤字,防范主權債務風險,同時鼓勵中小企業發展,促進經濟復蘇;推出“大社會”計劃,動員民眾充分參與決策,進行教育、醫療、養老金等改革。外交方面,強調加強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協調,成立由首相直接領導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張保持英核威懾力量;將阿富汗問題列為外交第一要務;鞏固英美“特殊關系”;積極推進英在歐盟的利益,重申英不加入歐元區、未經公投不向歐盟讓渡主權的立場,拒絕加入歐盟新財政契約;加大與中國、印度等新興力量的接觸力度,注重“經濟外交”;呼吁推動通過“兩國方案”解決巴以沖突,2011年初以來,積極介入西亞北非事務,參與了北約對利比亞軍事行動,承諾支持利戰后重建,推動對敘利亞實施制裁;重視國際發展問題,承諾將國內生產總值的0.7%用于海外援助目標。
2016年6月,英舉行英歐關系公投,脫歐選項以51.9%支持率勝出,首相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隨后宣布辭職。7月,特雷莎·梅(Theresa May)接任保守黨新領袖,成為繼撒切爾后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首相。2017年6月,英提前舉行大選。梅領導保守黨繼續保持議會第一大黨地位,但未能贏得過半席位,后在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支持下組建新政府并連任首相。2018年11月,英政府同歐盟談判達成《脫歐協議》和《未來英歐關系框架政治宣言》,但此后《脫歐協議》在英議會下院三次被否決,英脫歐期限經兩次延期推遲至2019年10月31日。2019年6月,因脫歐方案接連受挫,梅在黨內壓力下卸任保守黨領袖。7月,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當選保守黨新領袖,就任首相。10月,英脫歐第三次延期,推遲至2020年1月31日。12月,約翰遜率保守黨在提前大選中以較大優勢獲勝,連任首相。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結束47年歐盟成員國歷史,進入為期11個月的過渡期。
【蘇格蘭和威爾士地方議會和政府】 1999年5月,蘇格蘭和威爾士選舉成立地方議會,分別設129和60個議席。7月1日,兩地議會和政府正式運作。蘇格蘭議會在地方政務、司法、衛生、教育、經濟發展等方面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和行政權,并享有部分征稅權,可將所得稅的基本稅率浮動3%?,F任蘇格蘭首席部長尼古拉·斯特金(Nicola Sturgeon)。經英中央政府授權,蘇格蘭地區于2014年9月18日就是否脫離英國實現獨立舉行公投。結果顯示,55%民眾反對獨立,45%支持,公投未獲通過。
威爾士議會主要在就業、衛生、教育和環境等問題上擁有決策權,但沒有調整稅率的權力?,F任威爾士首席部長馬克·德雷克福德(Mark Drakeford)。
【北愛爾蘭自治政府】 1998年4月10日,英國和愛爾蘭政府及北愛爾蘭沖突各方簽署和平協議,英向北愛移交地方事務管理權,愛爾蘭放棄對北愛領土的主權要求, 之后選舉產生北愛地方議會,推舉成立由北愛多黨分享權力的北愛自治政府,行使除國防、外交和稅收之外的立法和行政權。由于北愛各派在繳械等問題上的爭執,英政府先后被迫4次中止北愛政府的運作。經過多次波折,2005年7月28日,愛爾蘭共和軍發表聲明,宣布從即日起放棄武裝斗爭,不再從事任何非和平活動。隨后,英政府拆毀在北愛的部分軍事設施并分階段撤軍。2007年3月9日,北愛舉行地方議會選舉,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得票總數過半。2007年5月8日,北愛各方經過艱苦談判,就權力分配達成妥協,北愛地方聯合政府宣告重啟。2010年2月,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就移交警務和司法權問題達成協議,北愛的警務和司法權從英議會移交至北愛地方議會。2015年9月,聯合政府因愛爾蘭共和軍前成員遇刺事件引發危機,北愛地方政府首席部長彼得?羅賓遜(Peter Robinson)率多位部長辭職。12月,阿萊娜·福斯特(Arlene Foster)當選民主統一黨新領袖并擔任北愛地方政府首席部長,新芬黨副領袖馬丁· 麥吉尼斯(Martin McGuinness)任副首席部長。2017年1月,麥吉尼斯宣布辭職,以抗議福斯特力推的“可再生熱能激勵項目”。根據1998年和平協議相關安排,副首席部長辭職后,首席部長不能單獨完全履職,北愛爾蘭政府無法正常運轉。3月,北愛爾蘭提前舉行議會選舉。北愛爾蘭兩大政黨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得票領先。在選舉產生的90名議員中,民主統一黨占28人,新芬黨27人,均未過半。2020年1月,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達成聯合組閣協議,阿萊娜·福斯特續任首席部長,新芬黨副領袖米歇爾·奧尼爾(Michelle O’Neil)出任副首席部長,北愛地方政府恢復運作。
【憲法】 英國憲法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而非單一獨立文件。主要包括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君主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圣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圣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準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
【議會】 最高立法機構,由君主、上院(貴族院)和下院(平民院)組成。上院議員包括王室后裔、世襲貴族、終身貴族、教會大主教及主教。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獲得通過,除92人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2006年7月首次經過選舉產生上院議長,現任議長為福勒男爵(Baron Fowler)。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采取簡單多數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提議提前大選。本屆議會下院于2019年12月選出?,F任議長為林賽·霍伊爾(Lindsay Hoyle)。
【政府】 實行內閣制。由君主任命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并組閣,向議會負責?,F任內閣主要成員為:
首相兼首席財政大臣、文官大臣鮑里斯·約翰遜,財政大臣里?!ぬK納克(Rishi Sunak),首席大臣兼外交發展大臣多米尼克·拉布(Dominic Raab),內政大臣普麗蒂·帕特爾(Priti Patel),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兼內閣辦公室國務大臣邁克爾·戈夫(Michael Gove),大法官兼司法大臣羅伯特·巴克蘭(Robert Buckland),國防大臣本·華萊士(Ben Wallace),衛生和社會工作大臣馬特·漢考克(Matt Hancock),商業、能源和產業戰略大臣阿洛克·夏爾馬(Alok Sharma),國際貿易大臣兼貿易委員會主席兼婦女和平等事務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就業和養老金大臣特雷絲·科菲(Thérèse Coffey),教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Gavin Williamson),環境、食品和鄉村事務大臣喬治·尤斯蒂斯(George Eustice),住房、社區和地方政府事務大臣羅伯特·詹里克(Robert Jenrick),交通大臣格蘭特·沙普斯(Grant Shapps),北愛爾蘭事務大臣布蘭登·劉易斯(Brandon Lewis),蘇格蘭事務大臣阿利斯特·杰克(Alister Jack),威爾士事務大臣西蒙·哈特(Simon Hart),上院領袖兼掌璽大臣埃文斯女男爵(Baroness Evans of Bowes Park),數字化、文化、媒體和體育大臣奧利弗·道登(Oliver Dowden),不管國務大臣阿曼達·米林(Amanda Milling)。
【司法機構】 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最高法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是英國所有民事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也是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所有刑事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蘇格蘭高等法院是蘇格蘭所有刑事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
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CPS),負責受理所有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倷z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F任總檢察長蘇拉·布雷弗曼(Suella Braverman)。
【政黨】 政黨體制從18世紀起即成為英憲政中的重要內容?,F主要政黨有:
1.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議會第一大黨?,F任領袖鮑里斯·約翰遜,2019年7月當選。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名。1979-1997年間曾連續執政18年。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減少公共開支,壓低通貨膨脹,限制工會權力,加強法治等。近年來,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主導完成脫歐。
2.工黨(Labour Party):議會第二大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名。1997—2010年曾連續執政13年。2010年大選失利成為反對黨至今?,F任領袖基爾·斯塔默,2020年4月當選。主張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重視社會福利制度建設。倡導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同歐洲保持相對緊密的關系。
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 Party)、威爾士民族黨(Plaid Cymru)、綠黨(Green Party),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社會民主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Sinn Fein)等。
重要人物
伊麗莎白二世:國家元首。全稱為“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其他領土和屬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的保護者伊麗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生,喬治六世長女。6歲時開始接受治國教育,研讀法律、歷史和語言,通曉西班牙語,也會法語和德語。二戰期間,擔任一些社會團體的領導職務,戰后擔任更多的社會職務,經常巡視英國各地。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曾于1986年10月訪華。1999年10月、2005年11月和2015年10月分別邀請江澤民主席、胡錦濤主席和習近平主席對英進行國事訪問。2014年6月會見訪英并舉行中英總理年度會晤的李克強總理。丈夫菲利普親王受封為愛丁堡公爵。育有三子一女,長子是查爾斯三世。
鮑里斯·約翰遜:首相。1964年6月出生,畢業于牛津大學。2001年當選議會下院議員,歷任保守黨副主席、影閣教育大臣。2008年5月當選大倫敦市長,2012年連任。2015年重新當選議員。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擔任外交大臣。2019年7月就任首相,12月連任。
經濟
英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歐洲第二大經濟體。私有企業是英經濟的主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0%以上,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以上,制造業占1/10左右。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2.09萬億英鎊,同比增長1.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27萬英鎊,通貨膨脹率1.7%,失業率3.8%。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1%。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英GDP環比萎縮2%,4月萎縮達20%。英政府和央行為應對疫情連續下調基準利率,擴大量化寬松規模,提供貸款便利,推出減稅及就業幫扶舉措,起到一定效果。5月以來,英經濟出現復蘇跡象,5月GDP環比增長1.8%,系3月以來首次實現正增長。
【資源】 英是歐洲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核能和水力等。能源產業在英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政府倡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減少對傳統礦物燃料的依賴,鼓勵高效節能技術研發,培養社會節能意識,發展“低碳經濟”。
【工業】 英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筑等。藥物、電子和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產品等制造業實力雄厚。生物醫藥、航空和國防等領域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
【農牧漁業】 農業在英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不到1%,從業人數約45萬,不到總就業人數的2%,低于其他主要工業國家。農用土地占國土面積的70%,其中多數為草場和牧場,僅1/4用于耕種。農業人口人均擁有70公頃土地。英是歐洲最大捕魚國之一。
【服務業】 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游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支柱產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倫敦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擁有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從事跨國銀行借貸、國際債券發行、基金投資等業務,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外匯交易市場、保險市場、黃金現貨交易市場、衍生品交易市場和全球第三大保險市場、重要船貸市場和非貴重金屬交易中心,并擁有數量最多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構或辦事處。
【旅游業】 英旅游業收入居世界第五,從業人員約330萬,占就業人口的10%。2019年,各國赴英游客總數約4086萬人次。主要旅游地區有:倫敦、愛丁堡、卡迪夫、布賴頓、牛津和劍橋等。主要觀光景點有:歌劇院、博物館、美術館、古建筑物、主題公園和商店等。
【交通運輸】 英交通基礎設施較齊全。陸路、鐵路、水路、航空運輸均較發達。倫敦建有發達地鐵網絡。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貫通,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鐵路系統實現互聯。
【財政】 每年4月6日開始新的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支出包括公共支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開支)、支付債務利息和財務調整。財政預算收入含直接稅、間接稅和國民保險稅收入三項。
【主要銀行】 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成立于1694年,1946年成為英國的中央銀行,是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銀行。其他銀行還有匯豐銀行控股公司(HSBC Holding)、勞合社(Lloyds Banking Group)、巴克萊銀行(Barclays)、皇家蘇格蘭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等。
【對外貿易】 重視自由貿易,主要貿易對象是歐盟、美國、日本和中國。2019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11598.1億美元,同比下降0.8%。其中,出口4690億美元,同比下降5.4%;進口6908.1億美元,增長2.6%。
【對外投資】 國際資本輸出大國。對外投資在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與美、日不相上下,90年代初期因經濟衰退一度大幅下降,此后逐步恢復增長。
【對外援助】 根據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英逐步將對具體項目的援助改為向落實減貧戰略的國家政府直接提供援助。2011年,英停止直接援助俄羅斯、中國、越南、塞爾維亞等16國,將援助集中于埃塞俄比亞、孟加拉、尼日利亞、剛果(金)、巴基斯坦等27個最不發達國家和地區。2013年,英成為七國集團中首個對外援助達到國民總收入0.7%的國家。2019年,英官方發展援助共計151.74億英鎊。
【外國資本】 鼓勵吸引外資。2018年,英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存量1.5萬億英鎊。外資在英投資項目主要為計算機軟件、信息技術、互聯網、電子商務、電子和通信、醫藥和生物技術、管理行業、汽車、食品和飲料等。
【著名公司及經濟團體】
英國石油(BP):主要經營煉油業務。
匯豐銀行控股公司(HSBC Holdings):主要經營金融業務。
樂購(Tesco):主要經營食品及藥品業務。
保誠集團(Prudential):主要經營保險投資業務。
沃達豐(Vodafone):主要經營電信業務。
聯合利華(Unilever):英國與荷蘭聯合公司,主要經營食品及洗劑用品。
巴克萊銀行(Barclays):主要經營金融業務。
勞合社(Lloyds Banking Group):主要經營金融業務。
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主要經營制藥業務。
力拓集團(Rio Tinto Group):英國和澳大利亞聯合公司,主要經營礦產業務。
皇家蘇格蘭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主要經營金融業務。
英國電信公司(BT):主要經營電信業務。
阿斯利康(Astra Zeneca):主要經營制藥業務。
渣打集團(Standard Chartered Group):主要經營金融業務。
羅爾斯·羅伊斯公司(Rolls-Royce Holdings):主要經營汽車、飛機發動機設計、生產和銷售業務。
英中貿易協會(China-Britain Business Council):最早前身是1953年由一批沖破西方對華貿易封鎖的英中小企業成立的“48家集團”。后英政府又成立了半官方的“英中貿易協會”。兩組織于1991年合并為“英中貿易48集團”,1998年更名為“英中貿易協會”。受英政府的資助和指導,現有核心會員近300家,絕大部分是長期從事對華經貿合作的企業、銀行和貿易公司,主要致力于促進中英雙邊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
【人民生活】 英是最早實行社會福利制度的西方國家,通過1948年工黨政府創立的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向全民提供免費醫療服務。英人均壽命與其他發達國家相當,社會總體呈老齡化趨勢。
軍事
17世紀中葉建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英軍名義上的最高統帥。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國防與海外政策委員會”,首相任主席,成員有國防大臣、外交大臣、內政大臣和財政大臣等;必要時,國防參謀長和三軍參謀長列席會議。國防部為國防執行機構,既是政府行政部門,又是最高軍事司令部。
英是北約集團的創始國和主要成員國,擁有核力量,將北約集體安全作為英國安全的基礎?,F役總兵力24萬,包括正規軍14.65萬人,文職人員5.7萬人,預備役3.65萬人,其中現役軍人為陸軍8.14萬人,海軍3.24萬人,空軍3.27萬人。英軍事工業發達,部分武器裝備和技術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2016年7月,英議會通過議案,斥資400億英鎊更新4艘三叉戟彈道導彈核潛艇。2017年12月,海軍“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正式服役。英是世界武器出口大國,主要出口類別包括軍用飛機、戰術導彈、作戰艦艇和軍事電子設備等。
2011年3月,英同法、美等一道對利比亞發動軍事打擊。2014年9月,英開始參與美主導的打擊伊拉克境內“伊斯蘭國”軍事行動。10月,英結束在阿富汗軍事行動。2015年12月,英議會授權英軍空襲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目標。
海軍
皇家海軍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強的海軍,并幫助英國成為18和19世紀最強盛的軍事經濟強國,也是把大英帝國的影響力投射至全世界的重要工具。雖然現已大為減弱,但皇家海軍仍是歐洲規模最大、世界上第二大的海軍,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軍之一。英國目前有一艘作為直升機航空母艦用途的大型航空母艦、11艘核子潛艇(其中4艘具有彈道導彈發射能力)和各類大小軍艦,并預計在2016年前投入兩艘新型航空母艦,和6艘新造核子潛艇,以取代既有艦只。
陸軍
英國軍隊的陸上武裝部隊,是承襲自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武裝部隊與政經文架構,伴隨1707年時英格蘭與蘇格蘭合并為大不列顛王國,同步改組而成。至2006年止,英國陸軍大約擁有10萬7,730名正規軍官兵,及3萬8,460名國土軍官兵。英國陸軍經常被部署至海外,參與地面戰斗部隊、多國聯軍,或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相關行動。
空軍
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RAF)為英國軍隊的空中武裝部門?;始铱哲妱撌加?918年4月1日,自此之后于英國軍事史扮演重要角色,而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伊拉克戰爭等沖突扮演要角。英國空軍有1000架以上飛行器,及45710位常備兵員(2007年統計)。
文化
英國是世界文化大國之一,文化產業發達。全國約有2500家博物館和展覽館對外開放,其中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等聞名于世。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倫敦交響樂團等藝術團體具有世界一流水準。每年舉行約500多個專業藝術節,其中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是世界上最盛大的藝術節之一。當今世界80%的信息以英語傳播。
新聞出版
英國新聞出版業發達,目前全國共有約1300多種報紙,8500種周刊和雜志,其中全國性日報11份,每周日發行的報紙11份。主要報刊、雜志有《泰晤士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觀察家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和《經濟學人》等。英15歲以上人口中有超過2/3的人至少閱讀一份全國性日報?;ヂ摼W普及率較高。
通訊社主要有3家:(1)路透社:1851年成立,集體合營,世界重要通訊社之一,總部設在倫敦,在130個國家設有190多個分支機構,擁有編輯、記者和攝影師及各類工作人員約5.5萬人。(2)新聞聯合社:1868年創辦,由PA新聞、PA體育、PA檢索和PA數據設計4家公司聯合經營,專門為英國和加拿大的企業提供公關和投資信息。(3)AFX新聞有限公司:由法新社與金融時報聯合經營,向歐洲的金融及企業界提供信息和服務,在歐洲多國、美國及日本設立分支機構,總部在倫敦。
共有5家通過地面發射的覆蓋全國的電視臺,即英國廣播公司(BBC)、獨立電視臺(ITV)、第四頻道(Channel 4)、第五頻道(FIVE)和專門針對威爾士地區并使用威爾士語的S4C。此外還有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如天空電視等。
英國廣播公司(BBC)創辦于1922年,目前是世界主要媒體之一,擁有10多個傳統及在線廣播電臺、10多個傳統及數碼交互式電視頻道。廣播電臺年播出總量4萬多小時,對外使用40多種語言向全世界各國播放節目。電視臺開播于1936年,目前每年播出時間超過5萬小時。
教育
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別負責高等教育和義務教育。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實行5至16歲義務教育制度,北愛爾蘭地區實行4至16歲義務教育制度。全國文盲率約1%。公立中小學免費,學生約占總數的90%以上;私立學校收費,學生約占總數的7%。約40%中學畢業生接受高等教育。
全國有110多所大學和高等教育學院。著名的高等院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圣安德魯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華威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愛丁堡大學和卡迪夫大學等。在校海外學生約30余萬人。
科研實力雄厚,涉及領域廣泛。發表學術論文占全球總量9%,引用量15.2%。獲國際重要獎項人數約占總數的10%,迄今有134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
主要大學
-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 )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 圣安德魯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 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London)
- 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
- 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
- ??巳卮髮W(University of Exeter)
-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
- 約克大學(The University of York)
- 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
- 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
- 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
- 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
- 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 東英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 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
- 謝菲爾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 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 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
- 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諾丁漢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 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
- 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 皇家霍洛威大學(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 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
- 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
-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