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趙翼(1727—1814年),清代詩人,史學家。字云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鎮安、廣州知府,官至貴西兵備道。乾隆三十八年辭官家居,曾一度主講揚州安定書院。他論詩也重“性靈”,主創新,與袁枚接近。所著《甌北詩話》系統地評論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陸游、蘇軾等10家詩,立論比較全面、允當。趙翼存詩4800多首,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有詩集53卷及《甌北詩話》,史學著作《廿二史札記》等。

生平簡介

  趙翼的先祖是宋代宗室,到了他的祖父尚且為官儒林郎,后家道開始中落。他的父親趙惟寬,字子容,以設塾授業為生。趙翼自六歲起,即隨父親就讀于外。十二歲為制舉文,一日能成七藝,人皆奇之。乾隆六年(1741年)他的父親在一家姓杭的大戶家教書時去世。趙翼孤苦伶仃,無以養弟妹。杭家憐憫他,遂留他繼承父業,繼續教書。當時他僅15歲。十九歲入府學,成為秀才。在此后的數年中,他一直應聘為富家課徒。

  乾隆十四年(1749年),私塾職被解雇,饑寒驅迫他離家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親戚。時年二十三歲。抵京后,趙翼以其文才受知于刑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劉統勛。劉文正公延至家,纂修《國朝宮史》三十六卷。該書后來在乾隆三十五年完稿出版。

  翌年秋,他在順天鄉試中一舉克捷,中乾隆庚午科北榜舉人,又考中明通榜。由于主考官汪由敦的器重,自同年冬起,趙翼在結束《國朝宮史》的編寫之后,又被聘入汪氏幕署。汪氏家中富于藏書,加以汪由敦本人深于文學,又極愛趙才。積以日月,趙翼的詩文修養不覺大進。在此期間,趙翼雖在會試中敗北,但仍然以文理暢通而先后考取禮部教習、內閣中書。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入直軍機。此時正值清廷興兵征計西北準噶爾,軍事文書往返頻繁,為趙翼嶄露頭角提供了良機。尹文端公、傅文忠公咸倚重之。其扈從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筆千言,文不加點,一切應奉文字,幾非君不辦。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成進士。殿試擬第一,高宗以清代陜西未有狀元,因取第三,卷互易,即王文端也。授翰林院編修。擔任方略館纂修官撰文,修《通鑒輯覽》。京察一等后,記名以備用為道員知府。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順天府鄉試任同考官。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趙翼出任會試同考官。乾隆三十年(1765年),出任順天武舉主考官。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冬,出任廣西鎮安知府。到任后,他視察全境。當時因購馬補濟滇軍,有關部門改用大筐代替舊小筐收斂糧食。百姓怨聲載道。趙翼允許改回舊筐納糧,改變了常平倉谷出輕入重的弊端。同時對橫征暴斂的監倉奴和書吏嚴加懲處,制定了各種利民的改革措施。鎮安百姓感激涕零。后奉特旨,赴滇籌劃與緬甸的戰事。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乾隆在養心殿召見趙翼,在肯定他工作能力的同時,擢升其為廣西鎮安府(今廣西德??h)知府。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返廣西鎮安府原任。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調守廣州知府。獲海盜一百八人,按律皆當死,乃條別其輕重,戮其魁,馀多遣戍。乾隆三十六年,經調部引見,趙翼任貴州貴西兵備道道員,任上,他查處兩鉛廠謀私利造成虧空的大小官員。改任貴西道經歷,他又除掉短缺工資運費的多種弊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廣州知府出缺,兩廣總督李侍堯欲借此拉攏趙翼,遂派一位監司將職位出缺的消息故意透露給趙翼,且告知只要趙翼當面向李侍堯懇請,李侍堯便會向朝廷推薦他。趙翼對此頗為不屑,嚴詞拒絕。

  乾隆三十七年,上司知道他在云南參予過緬甸之役的軍務,略次建功之際,在廣州平海盜處理的讞大獄舊案事發,趙翼受彈劾被交部議而降級。乾隆三十八年,奉旨被吏部引見時,他以老母年事高為由,告假回鄉,不再復出為官,朝廷準允辭官。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他取道山東赴京,打算在宦海競渡中再決雌雄。行至臺兒莊,忽患風疾,雙臂不能自主,他只好向命運屈服,掉頭南歸。從此開始了長達三十余年的歸隱生涯。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臺灣發生林爽文事件,閩督李侍堯征臺灣,道常州,邀請趙翼入幕商研。趙翼出謀劃策,指出:靠省錢成功晚,反不如多花費用,給足軍需,早些攻克成功,反而省錢。臺灣林爽文起義因而被鎮壓平息。李侍堯奏明皇上,想要啟用趙翼。趙翼堅決辭官,既歸,復以著述自娛。主講安定書院。往來常蘇間,所至名流傾倒,傳寫詩篇,江左紙貴。與錢塘袁枚、鉛山蔣士銓齊名,如唐之“元、白”,合稱“江右三大家”。而君高才博物,既歷清要,通達朝章國典,尤邃于史學,非袁、蔣所及也。存詩近五千首,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亦為“毘陵七子”之一。趙翼與袁枚、張問陶(船山)合稱“乾嘉性靈派三大家”。

  家居數十年,手不釋卷。所撰《廿二史札記》三十六卷,鉤稽同異,屬辭比事;其于前代弊政,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又撰《陔馀叢考》四十三卷、《檐曝雜記》六卷,雖未逮《日知》《養心》,并足為多聞之助。其馀《皇朝武功紀盛》四卷,亦征史才。所為詩,無不如人意所欲出,不拘唐宋格律,自成一家。有集五十三卷。又《唐宋十家詩話》十二卷。

  嘉慶十五年(1810年),重赴鹿鳴宴,賜三品冠服。

  嘉慶十九年四月十七日(1814年6月5日)卒,享年八十六。

清史記載

  趙翼,字耘松,陽湖人。生三歲能識字,年十二,為文一日成七篇,人奇其才。乾隆十九年,由舉人中明通榜,用內閣中書,入直軍機,大學士傅恒尤重之。二十六年,復成進士,殿試擬一甲第一,王杰第三。高宗謂陜西自國朝以來未有以一甲一名及第者,遂拔杰而移翼第三,授編修。

  后出知鎮安府?;浢褫敼瘸I鐐},用竹筐,以權代概。有司因購馬濟滇軍,別置大筐斂谷,后遂不革,民苦之。翼聽民用舊筐,自權,持羨去,民由是感激,每出行,爭肩輿過其村。先是鎮民付奉入云南土富州為奸,捕獲百馀人,付奉顧逸去,前守以是罷官。已而付奉死,驗其尸良是。

  總督李侍堯疑其為前守道地,翼申辨,總督怒,劾之。適朝廷用兵緬甸,命翼赴軍贊畫,乃追劾疏還。傅恒既至滇,經略兵事,議以大兵渡戛鳩江,別遣偏師從普洱進。翼謂普洱距戛鳩江四千馀里,不如由江東岸近地取猛密,如其策入告。其后戛鳩兵遭瘴多疾病,而阿桂所統江東岸一軍獨完,卒以蕆事。尋調守廣州,擢貴西兵備道。以廣州讞獄舊案降級,遂乞歸,不復出。

  五十二年,林爽文反臺灣,侍堯赴閩治軍,邀翼與俱。時總兵柴大紀城守半載,以易子析骸入告。帝意動,諭大紀以兵護民內渡。侍堯以詢翼,翼曰:“總兵欲內渡久矣,憚國法故不敢。今一棄城,則鹿耳門為賊有,全臺休矣!即大兵至,無路可入。宜封還此旨?!笔虉蛭?,從之,明日接追還前旨之諭,侍堯膺殊賞;而大將軍??蛋怖m至,遂得由鹿耳門進兵破賊,皆翼計也。

  事平,辭歸,以著述自娛。尤邃史學,著《廿二史札記》、《皇朝武功紀盛》、《陔馀叢考》、《檐曝雜記》、《甌北詩集》。嘉慶十五年,重宴鹿鳴,賜三品銜。卒,年八十六。同時袁枚、蔣士銓與翼齊名,而翼有經世之略,未盡其用。所為詩無不如人意所欲為,亦其才優也。

文學成就

  趙翼論詩重“性靈”,主創新,與袁枚接近。他反對明代前、后七子的復古傾向,也不滿王士禛、沈德潛的“神韻說”與“格調說”。他說:“力欲爭上游,性靈乃其要?!保ā堕e居讀書作六首》之五)“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保ā墩撛姟罚┧懂T北詩話》又名《甌北詩鈔》,系統地評論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元好問、高啟、吳偉業、查慎行等十家詩,他重視詩家的創新,立論比較全面、允當。

  趙翼存詩4800多首,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如《古詩十九首》、《閑居讀書六首》、《雜題八首》、《偶得十一首》、《后園居詩》等,或嘲諷理學,或隱寓對社會的批評,或闡述一些生活哲理,頗有新穎思想。七古如《將至朗州作》、《憂旱》、《五人墓》,七律如《過文信國祠同舫庵作》、《黃天蕩懷古》、《赤壁》等,都獨具特色,并在造句、對仗方面見出功力。另外,造語淺近流暢,也是一大優點。其詩的缺點,是有時議論過多,過于散文化,形象性較差。趙翼的文學著作有詩集53卷及《甌北詩鈔》。趙翼與袁枚、張問陶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

  趙翼史學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記》、《陔余叢考》、《檐曝雜記》、《皇朝武功紀盛》、《甌北詩鈔》等。由于《二十二史札記》把《舊唐書》、《舊五代史》羅織在內,實際為廿四史。他單披閱廿四史就達3200卷,加上正文和夾注中引用的稗史筆記4000多種,工作量浩瀚。趙翼從40多歲動筆,到1796年方完成。成書時他已經是七旬老翁了。

  《廿二史札記》一書考證史籍著述體例的演變和歷史事實的真相,顯示出特有的經世意識和對大量歷史問題的深刻見解,堪稱是乾嘉樸學時代創造性思維的出色成果。趙翼生前史學著作因與時風不同而未受重視。死后多年,卻聲名大漲,梁啟超以為趙翼“用歸納法比較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原”?!抖吩洝放c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三大史學名著。

后世紀念

墓地

  趙翼墓,位于無錫馬山,墓地坐北朝南,背倚冠嶂峰,南對萬頃太湖,墓前有清嘉慶二十年 (1815)立的墓碑,碑上鐫刻著:“皇清誥授中憲大夫、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貴州貴西兵備道、庚午科重赴鹿鳴筵宴、晉加三品、顯考甌北趙府君召;誥封恭人、晉贈淑人、顯程太淑人之墓”。 1983年冬重修。1986年7月,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常州趙翼故居(趙翼紀念館)

  趙翼紀念館位于趙翼故居隔壁的,是趙翼六世孫趙爭為紀念先祖,私人創辦的一家民辦紀念館,于2001年開館。 趙翼故里原在武進縣戴溪鄉,57歲后他移居前北岸,居住達31年,嘉慶十九年卒于宅中。1987年常州市政府將其故居設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