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重定向自遼代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916-1125年),契丹族在古代中國北方地區建立的王朝,或稱大遼遼國,又稱契丹,因其居于遼河上游之故,遂稱“遼”?!斑|”字在契丹語是鑌鐵的意思。916年,耶律阿保機在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建契丹國,947年建國號遼。983年曾改號大契丹國,1066年以后,復號大遼。習慣上自916年契丹建國至1125年為女真所滅,統稱為遼朝。遼亡后,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重建遼國,史稱西遼。1211年,乃蠻部屈出律篡位,1218年為蒙古所滅。

  歷史文獻上關于契丹族的確實記載,開始于北魏登國四年(389)。他們經營游牧生活,逐水草遷徙。唐代初年,契丹八部開始組成部落聯盟。唐太宗貞觀時,大賀氏聯盟依附于唐朝。武則天時,契丹背唐,依附于突厥。唐玄宗時,契丹聯盟再度附唐。天寶四載(745)后約100年間,契丹處于回紇汗國的統治之下。唐開成五年( 840),回鶻汗國滅亡,唐朝也已處于衰落的時期,契丹由此得到發展的有利條件。契丹不斷向外擴張。唐天祐三年(906),阿保機充任聯盟長可汗。他在916年,建元神冊,建立了契丹國家。

  “遼”是當時與北宋對峙的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王朝。遼在與中原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融匯眾長,卓有成效地促進了契丹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迅速發展。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并在向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系,促進了融合。為開發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輝煌的歷史。

  >>> 中國歷史紀年表

疆域與行政區劃

遼、北宋時期全圖

  遼朝初期的疆域在今遼河流域上游一帶,在遼太祖及遼太宗時期不斷對外擴張,遼太祖時征服奚(今河北北部)、烏古、黑車子室韋(今內蒙古東部呼倫湖東南)、韃靼、回鶻與渤海國。938年遼太宗時取得燕云十六州,并一度占有中原。1005年遼圣宗北宋簽定澶淵之盟,最后確定了與宋的邊界。遼朝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治中原的宋朝相對峙,形成南北朝對峙之勢。

  遼朝于契丹國時期領有八部,建立遼國后的行政區劃為道、府(州)、縣三級。共有5京、6府,156州(軍、城),309縣?!斑|”全境一級行政區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并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為同一級別。

  道:上京道、中京道、東京道、南京道和西京道;

  府:

    京府: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率賓府、定理府、鐵利府、安定府、長嶺府、鎮海府和興中府,1041年興中府升霸州置今朝陽,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州:分等,從高依次為:節度州、觀察州、防御州、刺史州;

  縣:遼朝還設有與縣同級的州、軍、城。

  遼朝政治的核心是因俗而治,以該文化的典章制度統治該族人民,這個特色在行政區劃也看得出來。在契丹部落時期就征服鄰近的奚族,于當地依舊立奚王,建立自己的政府機構。契丹國時期攻滅渤海國,為了便于統治渤海人民,于當地建立東丹國,沿襲渤海國行政體制。東丹國最后被廢,改為中臺省。在占領燕云十六州后,也在當地也沿襲后唐行政體制以便于統治當地漢人。

  遼朝如同宋朝,也有五京制度,主要是為控制因戰爭獲的土地而設置的,或是因為爭奪一地而設置的前進基地。這些先后成立的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縣)、因控制奚領地而設置的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因為渤海遺民設置的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因為燕云十六州而設置的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與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然而遼中京至澶淵之盟后,其政治作用加強,地位直逼上京的首都地位。

  而頭下軍州是遼朝一種特殊建置。契丹貴族將所俘掠的人口,建立州、軍安置,督迫其為主人勞作。遼諸王、外戚、大臣所領有的頭下軍州可建城郭,其余只能有自己的頭下寨堡。頭下軍州多設在潢河流域契丹住地。俘戶主要是河北、山西的漢人和東北地區的渤海人。頭下州縣名稱,常采用俘戶原籍州縣名稱,如俘衛州民,建衛州;俘三河縣民,建三河縣;俘密云民,建密云縣等。頭下軍州的制度到遼圣宗時期逐漸廢除。

概述

  遼太祖在漢人官員的幫助下,參照漢族國家的模式,建立起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契丹國家按地區統治各族,并制定了法律。神冊三年(918),遼太祖開始在潢河(今西拉木倫河)以北建造了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更名上京臨潢府,成為契丹國家的統治中心。以后又頒行文字。天贊四年(925),甘州回鶻可汗向契丹國遣使貢獻。次年,遼太祖滅渤海,在此建東丹國,封長子耶律倍為東丹王,統治渤海地區。遼太宗繼位后,領兵南下擄掠。后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在契丹援助下,建立后晉。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地奉獻給契丹。遼穆宗統治時期,脅迫民戶作奴隸,并加強了對奴隸的鎮壓。貴族中也多次出現謀反事件。遼景宗乾亨元年(979),宋太宗領兵北上,攻打遼南京。韓德讓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擊敗宋兵,權勢日盛。遼景宗病死后,遼圣宗繼位,由蕭太后執政。統和年間,遼軍多次擊敗宋軍。統和二十二年(1004),與宋訂立澶淵之盟。兩國各守舊界,此后不再有大的戰事。遼圣宗還發動了東侵高麗的戰爭,迫使高麗國王顯宗請和,向遼納貢。遼圣宗在遼國內確立了封建制的統治。還修訂法律。又在上京以南建新都中京大定府(今遼寧寧城西大名城)。漢文明在遼朝得到進一步的傳播。遼朝在圣宗統治下,形成全盛時期。

  遼道宗統治時期,遼進入衰亂時期。契丹貴族之間不斷相互傾軋。南院樞密使耶律乙辛權勢顯赫,專擅朝政。遼圣宗末年以后,處在封建壓迫下的各族人民不斷舉行武裝起義。北方諸族相繼興起 ,西北有韃靼,東北有女真。乾統元年(1101),天祚帝耶律延禧繼位。天慶四年,阿骨打統領女真諸部兵在出河店(今黑龍江肇源西南)大敗遼兵。次年,阿骨打建立金朝。天慶五年秋,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統率契丹和漢兵出征。遼兵大敗于金。十年,金軍攻占上京臨潢府 。保大二年(1122),攻占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入夾山(今內蒙古薩拉齊西北大青山中)。漢人宰相李處溫與皇族耶律大石等,在南京擁立耶律淳稱帝,號為北遼。保大四年,天祚帝自夾山出兵,敗潰。次年被金兵俘虜,遼亡。金兵滅遼后,耶律大石召集西北地區18個部落,設置官員,重新組成統治機構。延慶七年(1130),耶律大石建號稱帝,號天祐皇帝,又號古兒汗,仍用遼國號,史稱西遼,又稱哈喇契丹(黑契丹)。1218年被蒙古軍所滅。

建國(907-950年)

契丹部落聯盟時代

  契丹族源于東胡后裔鮮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為鑌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征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于389年,柔然部戰敗于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連。在戰事動蕩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

阿保機建國

  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于唐末乘中原之亂統一各部取代痕德堇,于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后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聲勢浩大不同凡響。916年(遼神冊元年),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契丹國,建年號為神冊。遼太祖多用漢人,康默記、韓延徽、韓知古等皆為佐命功臣。掠奪中原的財富和人口,在草原上按照中原模式建立城郭以安置掠來的漢人。

  918年(遼神冊三年),建都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920年(遼神冊五年),創制契丹大字,下詔推行。922年(遼天贊元年),封耶律德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925年(遼天贊四年),遼太祖率兵親征服渤海國,改渤海國名為東丹國,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926年(遼天顯元年),耶律阿保機回師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攝政,其間屠殺政敵數百人。

德光嗣立

  926年(天顯元年),耶律阿保機回師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攝政,耶律德光總攬朝政。927年(天顯二年)十一月,在述律氏的支持下即位。930年(天顯六年),割據原渤海國疆域的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統一了契丹。

入主中原

  936年(天顯十一年),后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稱子、割讓燕云十六州為條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對后唐。耶律德光遂親率5萬騎兵,在晉陽城下擊敗后唐軍,冊立石敬塘為后晉皇帝。其后,更率軍南下上黨,助石敬塘滅后唐。石敬塘向太宗自稱兒皇帝。

  割取燕云十六州后,為了懷柔燕云十六州地區的漢人,于938年(會同元年)把民族色彩濃厚的契丹國改為大遼,改元會同。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南北兩面官制度,分治漢人和契丹。又改幽州為南京、云州為西京,將燕云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

  944年(會同四年),后晉出帝石重貴即位,上表稱孫不稱臣。耶律德光于是率軍南下。947年(會同七年)正月十日,攻克后晉首都東京,滅后晉。二月,以晉國稱大遼,改年號為“大同”。因“縱兵掠芻粟;括民私財;不遽遺諸節度還鎮”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無法鞏固統治,四月,被迫引軍北返,在河北欒城病逝。

阮(世宗和帝)即位與南伐

  947年(會同九年),耶律吼等將領在前線擁立隨軍作戰的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的蕭太后述律平想讓其子耶律李胡繼承皇位,不同意他的稱帝,派其子耶律李胡在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戰,大敗。經過大臣耶律質屋的勸阻,太后才認同了耶律阮的帝位。

  世宗時任用賢臣耶律質屋,進行一系列改革,將太宗時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合并,成立南北樞密院,廢南、北大王,后來南北樞密院合并,形成一個樞密院。這些改革使尚處在原始社會的遼朝飛躍性的進入封建社會,也使遼朝從部落聯盟形式進入中央集權,這些都是與遼世宗的改革分不開的。但是世宗好酒色,喜愛打獵。他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興封賞降殺,導致朝政不修,政治腐敗。

  世宗在位期間,一直不忘重建對中原的統治,多次對中原用兵。951年(遼天祿五年)九月,世宗協助北漢攻后周,行軍至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由于其他部隊未到,所以駐扎在火神淀。其間喝酒、打人、打獵,眾將很是不滿。晚上,一直有篡位之心的耶律察割將遼世宗耶律阮殺死于夢鄉。

興盛(951-1030年)

璟(穆宗安帝)繼位與停止南伐

  耶律璟為遼太宗之長子,951年(天祿五年)的政變中世宗被弒,耶律察割自行稱帝,耶律璟和耶律屋質等率兵殺死察割后,被立為帝,改年號應歷。穆宗雖討厭女色,而無所出,但卻經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長時期不理朝政,國人稱之為“睡王”。

  遼穆宗前期,統治集團內部不穩,離心離德,經常發生上層的叛亂,而與中原有關系的蕃漢官員則紛紛南奔或準備南奔,952年(應歷二年)六月,蕭眉古得欲叛遼南奔后周,陰謀敗露,被殺。七月,政事令耶律婁國、林牙耶律敵烈等謀亂被捕后伏誅。953年(應歷三年)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謀反,事情被察覺后被捕。959年(應歷九年)王子敵烈等人謀反,敗露后,被拘訊。960年(應歷十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壽遠、太保楚阿不等人謀反,事敗伏誅。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隱謀反,事敗被捕,因供詞牽涉李胡,李胡入獄而死。

  上層不穩,迫使穆宗停止了遼太宗、遼世宗一貫執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復因長期戰事而消損的國力,與南唐、北漢聯合對抗遂漸興旺的后周政權。后周于顯德六年(959年,遼應歷九年)春起發動北伐,遼寧州(今河北青縣)刺史王洪舉城降。隨后攻克了益律關、瓦橋關,在后周大軍壓境下,莫州、瀛州刺史劉楚信、高彥暉舉城投降。后周世宗欲一鼓作氣,直取幽州,后發重病,不得不罷兵南撤。穆宗說了“此本漢地,今以還漢,又何惜耶”?。事后部署遼兵收復部分失土,加強防御。

  穆宗又好殺,經常親手殺人。同時,他又愛好打獵而“竟月不視朝”。969年(應歷十九年)二月,遼穆宗被侍人所弒。

賢(景宗成帝)即位

  耶律賢被推舉為帝,改元為保寧。由于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賢臣如室昉、郭襲,使遼王朝出現了一陣清明。景宗對穆宗時謀反的皇族采比較寬松的政策,因而謀亂者少,少層比較穩定。

  景宗對外政策仍采不主動南伐中原、僅聲北漢的方針。景宗前期,遼與宋聘史往還,互賀節日。宋太宗趙光義統一江南后,于979年親征北漢,遼派數萬兵支援北漢。三月,遼軍在白馬嶺與宋軍交戰,被擊潰,遼將耶律敵烈等人戰死。六月,北漢主劉繼元降宋。遼朝改變戰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薊。趙光義乘勝進攻幽州,遼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率軍與宋軍大戰于高梁河(今北京),宋軍大敗,趙光義僅以身免。

  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大多由皇后蕭綽協助處理朝政。982年(乾亨四年)九月,景宗駕崩,由他的12歲長子耶律隆緒即位。

隆緒(圣宗宣帝)與承天后

  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崩,遼圣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攝政。時蕭綽30歲,圣宗12歲,父蕭思溫于保寧二年(970年)被害,無嗣,使得蕭綽無外戚可以依靠。而諸王宗室二百余人擁兵自重,控制朝廷,對蕭綽及圣宗構成了莫大的威脅。她重用蕃漢大臣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撤換了一批大臣,并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并設法解除了他們的兵權??窟@樣,圣宗和蕭綽的地位才穩定下來。蕭綽攝政二十七年,后改嫁給韓德讓。蕭太后執政期間,進行了改革,并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國百姓富裕,國勢強盛。1009年圣宗親政后,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后執政時的遼國風貌,并且還反對嚴刑峻法,不給貪官可乘之機。實行科舉,編修佛經,佛教極為盛行。在位其間四方征戰,進入遼國疆域的頂峰。對宋戰爭屢屢獲勝,俘獲號稱楊無敵的宋朝名將楊繼業。

  1004年(統和二十二年),遼宋訂立澶淵之盟,宋每年向遼輸送歲幣銀十萬兩,繢二十萬匹。從此兩朝和好達一百多年之久。圣宗結好西夏,西夏搖擺于宋、遼之間以圖存,形成遼、宋、西夏三國鼎立的后三國時代。1031年(太平十一年),圣宗崩,長子耶律宗真即位。

澶淵之盟

  北宋立國之初即立志要收復遼據有的幽薊地區,于979年、986年兩度北伐,皆為遼軍所擊敗。為了解決遼、宋之間的長期對抗,以避免契丹世襲貴族地位的加強,進而威脅皇權。統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蕭太后與圣宗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前峰,遼將蕭闥凜戰死。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互不騷擾,成為兄弟之邦。并互遺使賀正旦及生辰。

由盛而衰(1031-1100年)

宗真(興宗章帝)與法天后

  1031年(遼太平十一年),圣宗去世,長子耶律宗真即位,即遼興宗。興宗繼位后,其生母順圣元妃蕭耨斤自立為皇太后攝政,改元景福,并把圣宗的養母齊天皇后蕭菩薩哥迫死。并重用了在圣宗時代被裁示永不錄用的貪官污吏以及其娘家的人。興宗因無權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結怨。蕭耨斤對興宗并不信任,打算密謀廢掉興宗,立次子耶律宗元(即耶律重元)為皇帝。宗元把這一事告訴興宗。興宗怒不可遏,于1034年(遼重熙三年)用武力廢除法天太后,迫法天太后“躬守慶陵”。大殺太后親信。七月,興宗親政。修建陵園安葬齊天皇后。而后,把蕭耨斤接了回來,并與她保持十米的距離,以防不測。興宗母子的感情裂痕始終沒有填平。

  興宗在位時,遼國勢已日益衰落。而有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勢,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反而遼內部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興宗還迷信佛教,窮途奢極。興宗曾與其弟宗元賭博,一連輸了幾個城池。

  他對自己的弟弟宗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時答應百年之后傳位給宗元,其子耶律洪基(后來的遼道宗)也未曾封為皇太子,只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而已。種下了道宗繼位后,宗元父子企圖謀奪帝位的惡果。

  1054年(遼重熙二十三年)八月,興宗駕崩。

重熙增幣

  宋朝因不承認西夏李元昊建國稱帝的合法性,與西夏爆發了長達三年的戰爭。北宋與西夏之間發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三次大規模戰役,都以宋軍失敗而告終。而遼朝趁北宋內外交困之際,打算南下侵宋。在征求張儉的意見后,一面派其弟耶律宗元和蕭惠在邊境制造欲攻宋的聲勢,一面派蕭特末(漢名蕭英)和劉六符于1042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橋關南十縣地。

  宋朝方面早已知情,故朝野有備,有警無憂。宋方派富弼與遼方使節談判,于九月達成協議,在澶淵之盟規定贈遼歲幣基礎中,再增加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以了結這次索地之爭。興宗還派耶律仁先和劉六符再次使宋爭得一個“納”字,即歲幣是宋方納給遼方的,不是贈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應允,而條件是遼朝須約束西夏與宋和談。因此,在遼、宋和好之后,遼、夏關系惡化,遼、夏之間爆發了戰爭,興宗兩次親征西夏,均遭失敗。而西夏也愿息兵,仍舊向遼朝稱臣進貢。

洪基(道宗文帝)時期

  道宗繼位后,宗元始終有謀奪帝位的意圖,在清寧九年(1063年)七月,宗元聽從兒子的勸說,發動叛亂,自立為帝,未幾被道宗所平,宗元自盡。史稱灤河之亂。

  道宗在位期間,遼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并沒有進行改革圖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這時地主官僚急劇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載道。道宗還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導致的聽信乙辛的讒言,相信皇后蕭觀音與伶官趙惟一通奸而賜死皇后。而同時乙辛為防太子登基對自己不利(因為道宗只有皇太子這個兒子),故陷害皇太子謀反,殺害了皇太子耶律浚。史稱十香詞冤案。

  后來,一位姓李的婦女向道宗進“挾谷歌”,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兒女接進宮,大康五年(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道宗游獵的時候謀害皇孫,道宗接納大臣的勸諫,命皇孫一同秋獵,才化解乙辛的陰謀。大康九年,道宗追封故太子為昭懷太子,以天子禮改葬。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圖帶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難,事涉被誅。

滅亡(1101-1125年)

延禧(惠宗莊帝)嗣位

  天祚帝是遼道宗的孫子,他的父親是道宗的太子耶律浚,母親是蕭氏。六歲時他被封為梁王,九歲時燕國王。1101年正月,道宗薨,臨死前立耶律延禧為繼承人。天祚皇帝是他的尊號。二月改元乾統。

  天祚帝繼位后西夏崇宗因受到北宋攻擊一再向遼求援,并求天祚帝女尚公主為妻,最后天祚帝于1105年將一個族女耶律南仙提升為公主嫁給了夏崇宗,并派使者赴宋,勸宋對西夏罷兵。

阿骨打叛遼

  1112年(天慶二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召集附近的女真族各部酋長來朝,宴席中醉酒后令女真酋長為他跳舞,只有完顏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為意,但從此完顏阿骨打與遼朝之間不和。從九月開始完顏阿骨打不再奉詔,并開始對其他不服從他的女真部落用兵。1114年(天慶四年)春,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開始天祚帝不將阿骨打當作大的威脅,但是此年所有他派去鎮壓阿骨打的軍隊全部被戰敗。

  1115年(天慶五年)天祚帝開始覺察到女真的威脅,下令親征,但是遼軍到處被女真戰敗,與此同時遼朝國內也發生叛亂,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這場叛亂分裂了遼朝內部。此后位于原渤海國的東京也發生高永昌叛亂自立。這場叛亂一直到1116年(天慶六年)四月才被平定。但是在五月女真就借機占領了東京和沈州。1117年(天慶七年)女真攻春州,遼軍不戰自敗。這年完顏阿骨打自稱皇帝,建立金朝。

耶律淳(宣宗康帝)稱帝

  保大二年(1122年),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夾山;三月,耶律淳在燕京被耶律大石、李處溫等人擁立為皇帝,是為北遼的開始,百官上尊號為天錫皇帝,改年號建福元年,降天祚皇帝為湘陰王,并遣大使奉表于金國,乞為附庸??墒鞘挛赐瓿?,他就病死,妻德妃稱制,改年號為德興。

  此時大臣李處溫父子覺得前景不妙,打算向南私通宋的童貫,欲劫持德妃納土于宋。向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內應。后她發現他私通宋、金的罪行把他拘捕并賜死。當年十一月,德妃五次上表給金朝,只要允許立耶律定為北遼皇帝,其他條件均答應,金人不許,她只好派兵把守居庸關,沒能守住,金兵直奔燕京。德妃帶著隨從的官員投靠天祚帝,天祚帝將他誅殺。

天祚帝被俘

  1120年(天慶十年),金攻克遼上京,留守蕭撻不也投降。到1121年(保大元年),遼已經失去了其地盤之半。而遼朝內部又發生了因為皇位繼承問題而爆發的內亂,天祚帝殺他的長子耶律敖魯斡。這使得更多的遼軍感到不安而投靠金朝。1122年正月,金攻克遼中京。由于戰場上消息不通,遼朝內部又以為天祚帝在前線陣亡或被圍,于是在燕京立耶律淳為皇帝,進一步擴大了遼朝內部的混亂。而遼朝的大臣也各不自保,有的與北宋大臣童貫通氣打算投降宋朝的,有的則想投降金朝。十一月居庸關失守,十二月遼南京被攻破。1123年(保大三年)正月,在上京的回離保(蕭干)叛金,八月平定。

  1124年(保大四年),天祚帝已經失去了遼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兒子和家屬大多數被殺或被俘,雖然他還打算收復首府燕州和云州,但是實際上他已經沒有多少希望了。1125年(保大五年)二月,天祚帝在應州被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縣白城子),被降為海濱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遺臣蕭術者對故主行人臣之禮。契丹和遼共歷時210年,歷經9位帝王。

西遼續國

  遼朝貴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殘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一帶。1130年,由于受到金兵的壓迫,耶律大石決定放棄蒙古高原,率部西征。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稱帝,史稱西遼(西方稱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首都虎思斡魯朵。西遼曾一度擴張到中亞,成為中亞強國。1143年,在耶律大石死后,西遼經歷蕭塔不煙、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魯古與屈出律的統治。最后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立國凡87年。

  1212年,遼朝宗室耶律留哥在隆安(今吉林省農安縣)、韓州(吉林省梨樹縣)一帶起軍反抗金朝,并且受到蒙古帝國的庇護。隔年三月,耶律留哥稱王,國號遼,史稱東遼。1216年初,耶律留哥之弟耶律廝不叛變,在澄州稱帝,史稱后遼。耶律廝不不久被部下所殺,眾推耶律乞奴為監國。同年秋,木華黎率蒙古軍東下,耶律乞奴等不敵,率九萬契丹族越過鴨綠江進入高麗境內。不久契丹諸貴族自相殘殺,后遼最后于1220年滅亡。耶律留哥建國后依然歸附蒙古帝國,成為其藩屬,1270年元世祖撤藩,東遼正式滅亡。

政治

  遼太宗時期,統治地區西至流沙,東至黑龍江流域及原屬渤海的地區,北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南部包括燕云十六州地。建都在潢河流域的上京。遼代制度在太祖、太宗和世宗時逐步建立。遼圣宗時都中京,各項制度也有所改革。

 ?、?a href="/index.php?title=%E6%96%A1%E9%B2%81%E6%9C%B5%E5%88%B6" title="斡魯朵制" class="mw-redirect">斡魯朵制。遼代皇帝各有自己的斡魯朵,構成獨立的經濟軍事單位。

 ?、?a href="/index.php?title=%E5%A4%B4%E4%B8%8B%E5%88%B6" title="頭下制" class="mw-redirect">頭下制。帝后以下的貴族俘擄的奴隸,從事農業生產,稱為頭下或投下。

 ?、?a href="/index.php?title=%E6%8D%BA%E9%92%B5" title="捺缽">捺缽?;实墼谒募境鐾庥潍C,其行在稱為捺缽。夏季和冬季,皇帝即在捺缽與北、南大臣會議國事,捺缽成為政治活動的中心。

 ?、?a href="/index.php?title=%E6%9E%A2%E5%AF%86%E9%99%A2" title="樞密院">樞密院。契丹樞密院又稱北樞密院,漢人樞密院稱南樞密院。北、南樞密使參預國政,聽決獄訟。

 ?、葜醒牍僦?。遼代中樞官制分為北面官與南面官兩大系統。北面官管理契丹政事,南面官管理漢人事務。遼世宗以后,北院樞密使是最高的軍事行政官員。南樞密院是綜理漢人軍政的最高官衙。

 ?、薜胤焦僦?。地方官制基本上沿襲后唐制度設州、縣。州有刺史州、節度州之分??h設縣令。漢人、渤海人等聚居區為州縣制,屬遼南面官系統;而契丹人、奚人等地方統治體制為部族制,屬遼北面官系統。

 ?、叻?。遼太祖建國后,即詔定法律,以統治契丹及北方諸族人。漢人仍依原有的漢法。遼興宗重熙五年( 1036 )正式頒布《重熙條制》。遼道宗咸雍六年(1070)改定為《咸雍條制》。遼圣宗時,北、南樞密院綜理軍政,并理訟事。后又在南面官中仿漢人制度設大理寺審理重大罪案。

 ?、嗫婆e。遼圣宗時始置科舉取士。只限漢人文士考試,契丹人不得應試。

捺缽制度

  捺缽,漢語譯為“行營”、“行在”、“營盤”。遼朝雖以遼上京作為首都,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首都,而在捺缽(契丹語“行在所”、“行宮”的音譯)。這是因為遼朝的主要民族契丹族為游牧民族。由于契丹族轉徙不定、車馬為家的特性,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一切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每年又“四時巡守”,“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实墼谟潍C地區設的行帳,以區別于皇都的宮帳。因氣候、自然條件的制約,四時各有捺缽之地。

  遼太宗時,取燕云十六州后,其國土包括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為保持契丹族的騎射善戰傳統的經濟生活,仍然過著“轉徙隨時,車馬為家”的生活。正如《遼史》中記載的“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四時各有行在之所,在這種特殊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下,在契丹的管理體制上,逐漸形成了一套縣有鮮明游牧契丹民族獨特特點的四時捺缽制度。契丹皇帝四時巡行的宮帳(也稱牙帳),即春捺缽、夏捺缽、秋捺缽、冬捺缽。

  春捺缽 皇帝的春獵活動主要是鑿冰取魚和縱鷹鶻捕捉鵝雁。時間是正月上旬至四月?;顒拥攸c有四處:鴨子河(今松花江);長春河(今洮兒河);魚兒濼(長春河附近);鴛鴦濼(今河北省張北縣)。鉤魚后有“頭魚宴”,捕鵝雁要用一種體小力大而兇猛的獵鷹名“海東青”,捕鵝后也設莊嚴隆重的“頭鵝宴”,相當中原皇帝的親耕大典。

  夏捺缽 時間五月末至七月中旬,地點多在吐兒山、黑山?;实叟c南北臣僚議國事兼避暑游獵。黑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西北白塔子廟東汗山,吐兒山在其東北。

  秋捺缽 時間在七月中旬至九月。主要是入山射獵,打虎獵鹿,故又稱之“秋山”。秋山活動與春水一樣有著十分濃重的政治典禮色彩,在行獵中還有宴會等活動,同時也有習武教戰的功能。

  冬捺缽 時間在十月。主要是皇帝與南北大臣議國事,射獵講武,并接待宋朝及各國使節的朝賀。地點在永州東南三十里的廣平淀,這里是冬季氣候較暖的地方。

軍事

  遼朝的軍隊,平時約在二十萬至三十萬左右。契丹是游牧民族,善于騎射,平時放牧漁獵,既是生產經濟活動,也是軍事練習,有戰爭很快即可集合成軍。由于全民皆兵,遼朝所能動員的兵力在總人口當中,比例很高,為164萬2800人。由于保留著原始部族的痕跡,并處于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迅速轉化的歷史階段,軍事制度初期多與本民族社會制度合為一體,進入長城以南地區后,既保有本民族特色,又逐步接受漢族影響,具有民族融合的特點。遼朝皇帝親掌最高兵權。下設北南樞密院。北樞密院為最高軍事行政機構,一般由契丹人主管﹔南樞密院亦稱漢人樞密院,掌漢人兵馬之政,因而出現一個朝廷兩種軍事體制并存的局面。

  遼朝兵制分為宮帳軍、部族軍、京州軍和屬國軍。宮帳軍,即皮室軍,征集直屬皇帝的著帳戶壯丁組成,是契丹族親軍,供宿衛和征戰,“以行營為宮,選諸部豪健千人,置腹心部”。部族軍,主要由契丹以外的部族壯丁組成,供守衛四邊。以上兩種部隊是遼軍的主力。京州軍,亦稱五州鄉軍,征集五京道各州縣的漢族、渤海族等的壯丁組成。屬國軍,由臣屬國壯丁組成。后兩種部隊為輔助兵力。遼初,貴族男子人人服兵役,年齡在15~50歲之間的列籍正軍,兵器、戰馬自備。并且時常派遣掠奪周邊物資,時稱打草谷。遼軍以騎兵為主,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刀槍。后期從宋朝傳入拋石機,編有炮手軍。

經濟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畋魚以食、皮毛以衣、馬逐水草、人仰湩酩”。游牧民族經濟上的弱點,在契丹立國之前大事上解決。以人為方式在游牧地區內營造綠洲,再將農耕民族移居其中。契丹人從事農業、手工業,都是由遼太祖的祖父、父親以及伯父等傳入契丹,又傳授紡織。遼在各地均設群牧使司以管理官有的牲畜。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

  遼代國內各民族從事不同的生產職業,各族交流了生產經驗,在一些部門取得了成就。

 ?、贊O獵。契丹族以漁獵為基本的生產方法。遼代皇帝和隨行官員,四季也在捺缽進行漁獵活動。

 ?、谛竽?。畜牧業在遼代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馬、羊為主。

 ?、坜r業。遼代農業主要在漢人地區和渤海人住地。漢人、渤海人地區以種麥、粟、稻為主,契丹和奚人地區,多種穄米。

 ?、苁止I。室韋、渤海的冶鐵技術傳入契丹,經過各族人民的共同創造,生產出著名的鑌鐵。用金銀制作的各種器物,都達到相當高的工藝水平。遼代瓷器生產頗為發達,具有特色。上京和中京都有專門的機構,從事多種絲織品的生產。印刷和造紙也得到發展。

 ?、萆虡I。遼代的五京是各地區的政治中心,也是商業貿易的中心。東北和西北諸部落,通過貢賜或以物相易,進行物產交換。遼朝與周鄰諸國的貿易,也不斷發展。宋朝和遼朝先后在邊地州軍設置榷場,在官員控制下進行商品交換,征收商稅。遼與高麗、日本的貿易發達。

 ?、藿煌?。契丹居地至南京、西京主要是騎馬或駕牛車。海路交通主要通過渤海地區。

農業

  遼朝境內農作物品種齊全,既有粟、麥、稻、穄等糧食作物,也有蔬菜瓜果。他們借鑒和學習中原的農業技術,引進作物品種,還從回鶻引進了西瓜、回鶻豆等瓜果品種,結合北方氣候特點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作物栽培技術。遼朝的土地有公田和私田兩類。在沿邊設置的屯田自然是公田。募民耕種的在官閑田也是公田,百姓領種十年以后,要對朝廷繳納租賦。至于所說的“占田置業入稅”則是私田了。估計屯田多集中在北部沿邊,私田則多在遼國南境。在契丹的漢人依然是以男耕女織的方法維持家庭收入。同時,契丹將戰爭中俘掠的漢人,安置在契丹腹心地區,建立許多頭下軍州。除少部分需上繳,其余收入皆歸頭下主所有。遼廷為了鼓勵人民開辟荒地,立例若成功開辟農地可免租賦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遇到兵荒、歲饑之年,也要減、免賦稅,991年1月遼圣宗時期,“詔免三京諸道租稅,仍罷括田”。1075年9月遼道宗時期,“以南京饑,免租稅一年,仍出錢粟振之”。遼朝從事農業生產的居民被編入州縣,包括擁有少量土地的自耕農和靠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的佃戶。他們無論經濟地位如何,都是具有自由民身分的國家編戶,并承擔著國家的賦役負擔。寺廟的佃戶多是貴族、官僚隨同土地一起轉贈的,是既向國家納稅又向寺廟交租的另一種形式的稅戶。

畜牧業

  遼朝的畜牧業十分發達,契丹人的牧業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牧業是契丹等部落民的生活來源,也是遼朝所以武力強盛、所向克捷的物質條件。當時陰山以北至臚朐河,土河、潢水至撻魯河、額爾古納河流域,歷來有優良的牧場。契丹各部和屬部中的阻卜、烏古、敵烈、回鶻、黨項等,主要從事游牧業。羊、馬是契丹等游牧民的主要生活資料:乳肉是食品,皮毛為衣被,馬、駱駝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戰爭和射獵活動中馬匹又是不可缺少的裝備。因此,“蕃漢人戶亦以牧養多少為高下”。阿保機之妻述律氏曾自豪地說:“我有西樓羊馬之富,其樂不可勝窮也”。羊、馬也是遼朝向契丹諸部和西北、東北屬國、屬部征收的賦稅和貢品,是遼朝的重要經濟來源,因而受到統治集團的重視。游牧的契丹人,編入相應的部落和石烈,在部落首領的管理下,在部落的分地上從事牧業生產,承擔著部落和國家的賦役負擔,沒有朝廷和部落首領的允許,不能隨意脫離本部。他們是牧區的勞動者、牧業生產的主要承擔者,是部落貴族的屬民。

手工業

  遼代的冶鐵業發達,發掘出土鐵制的農業工具、炊具、馬具、手工工具可與中原的產品相媲美。遼東是遼朝產鐵要地,促進遼朝冶鐵業的發展。初期,曾以橫帳和大族奴隸置曷術石烈,從事冶煉?!瓣滦g”,即契丹語“鐵”。曷術石烈在圣宗時因戶口繁息和生產關系的變化,改編為部,仍以鐵為賦。遼在手山、三黜古斯和柳濕河分置三冶。其中手山為今遼寧省鞍山市的首山,這里的礦冶史最晚當起自遼代。

  陶藝受唐代影響,墓葬出土文物則顯示部分宋代器皿及其他器皿自國外輸入,但。金、銀器制作亦采用唐、宋的金屬打制和鍍金技術。遼瓷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瓷器的造型可分為中原式和契丹式兩類,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風格燒造,有碗、盤、杯、碟、盂、盒、壺、瓶等,契丹式則仿造本族習慣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樣式燒造,器類有瓶、壺、盤、碟,造型獨具一格。缸瓦窯村窯是一處目前所知遼代最大的古瓷窯遺址,可生產白釉、單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宮廷所用的官窯器物。遼代的鎏金、鎏銀、染織、造馬具、制瓷以及造紙等手工業門類齊全,工藝精湛。契丹鞍與端硯、蜀錦、定瓷更被北宋人評比為“天下第一”。陳國公主與駙馬墓、耶律羽之墓等貴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銀器都反映出契丹獨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藝技術水平。如在內蒙古翁牛特旗廣德公鄉遼墓出土的雙猴綠釉雞冠壺和龍首綠釉雞冠壺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壺體側邊作出仿皮革縫制的痕跡,此類壺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館,并作為博物館規模標志的,高達兩米的大羅漢瓷像,就是遼代產品,是從河北省易縣附近山洞中被外國人盜走的。

商業

  隨著農、牧、手工業的發展,交換逐漸頻繁,商業活動也日益活躍。早期,遼太祖在炭山北建羊城,“起榷務以通諸道市易”。后版圖擴大,建置完善,經濟成分增加,范圍擴大,商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遼五京相繼建成后,都成了遼朝的重要商業城市。遼朝與周邊各政權、各民族、國家的經濟往來多以朝貢和互市的方式進行。由于商業的發展,遼朝境內也出現了富有的商人階層,他們或經商于五京、州縣,或來往于遼、五代諸國或宋朝,有的甚至成為代表遼朝辦理交涉的使臣,如遼太宗時的回圖使喬榮經商于后晉,又為遼朝商業貿易的代表,并可作為使臣與后晉交涉政務。西京歸化州的韓師訓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

  遼代物價甚低,雖有鹽酒之稅,但各地稅率并不一致。商業貿易的繁榮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據文獻記載,耶律阿保機之父撒剌的時,已開始鑄造貨幣。然而貨幣使用量不多,遼世宗時,上京還處在交易無錢而用布的狀態。各地都用不同貨幣,如圣宗以前所鑄的遼錢極少,圣宗之后稍微多了一些,但在流通貨幣中,所占數量仍甚少,不及百分之二,主要的是宋錢,其次是唐及五代及其他朝代的錢;在對外交易方面,遼主要與宋和西夏等通過邊境上的榷場進行互補性的交易。另外與日本、高麗、阿拔斯王朝、基輔公國和喀喇汗國也有貿易往來。

文化

  遼朝吸收許多漢文化與渤海國文化。滅渤海后,渤海遺民大量聚居于遼上京、遼東京一帶的州縣,較先進的渤海文化對遼文化有較為廣泛的影響。據漢地幽云十六州到后來和宋朝的頻繁交往,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時期的榷場貿易,漢文化對于遼朝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由于大量漢文書籍的翻譯,將中原人民的科學技術、文學、史學成就等介紹到了草原地區,帶動和促進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發展。遼朝皇室和契丹貴族多仰慕漢文化,如遼的開國皇帝遼太祖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國子監,府、州、縣設學,以傳授儒家學說,又建立孔子廟;遼圣宗常閱讀《貞觀政要》、道宗愛看《論語》等;遼道宗時,契丹以“諸夏”自稱,道宗又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苯逃矫鎸嵭性O學養士和科舉取士。

文學與文字

  遼朝文人既用契丹語言文字創作,也大量用漢語文寫作。他們的作品有詩、詞、歌、賦、文、章奏、書簡等各種體裁,有述懷、戒喻、諷諫、敘事等各種題材。作者包括帝后、宗室、群臣、諸部人和著帳郎君子弟。契丹的詩詞既有氣勢磅礴之句,也有清新優美之詞。遼興宗也善為詩文,1050年宋使趙概至遼,遼興宗于席上請概賦《信誓如山河詩》。在遼朝諸帝中,遼道宗文學修養最高,善詩賦,作品清新雅麗,意境深遠。有《題李儼黃菊賦》。宗室東丹王耶律倍有《樂田園詩》、《海上詩》。耶律國留、耶律資宗、耶律昭兄弟三人皆善屬文、工辭章,耶律國留有《兔賦》、《寤寐歌》;耶律資宗出使高麗被留期間,“每懷君親,輒有著述”,后編為《西亭集》;耶律昭因事被流放西北部,致書招討使蕭撻凜,陳安邊之策,詞旨皆可稱。遼道宗的皇后蕭觀音《諫獵疏》、《回心院》和應制詩《君臣同志華夷同風》表達關心社稷安危、致主澤民的政治理想。流傳至今的遼人作品除王鼎的《焚椒錄》外,還有寺公大師的《醉義歌》?!蹲砹x歌》是使用契丹語創作,有金朝耶律履的譯文,只是契丹文原作和耶律履譯文已經失傳,今有耶律履的兒子耶律楚材的漢譯本傳世。

  在書目方面,遼設國史院,專修整歷史,設官監修國士、史館學士、修國史等,曾撰寫起居注、日歷、實錄二十卷、國史,又把不少漢人書籍翻譯為遼朝文字,如《五代史》等。當中,遼代所寫的實錄成為元朝脫脫等所編寫的遼史主要材料之一。

  語言文字方面,漢語與契丹語都是通行的,不少文書都是以這兩種語言。遼代還出現了為佛教信眾學習佛經而編纂的漢字字書《龍龕手鑒》。契丹文是遼代為記錄契丹語而參照漢字創制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形式。但現時已缺少類似的文獻。契丹大字相傳于920年由遼太祖下令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參照漢字創制,應有三千余字;契丹小字由遼太祖弟耶律迭剌參考回鶻文對大字加以改變而成。小字為拼音文字,約五百個發音符號。契丹小字較大字簡便,原字雖少,卻能把契丹語全部貫通。契丹族創字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覺,對其他民族也有不少影響,例如西夏創造黨項文字、金朝創造女真文字、元朝創造八思巴文字。契丹字的通行直到1191年金朝金章宗廢除為止。

藝術

  遼朝繪畫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契丹人善畫草原風光和騎射人物,遼朝涌現出不少卓有成就的畫家,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繪畫作品。耶律倍和著名畫家胡瑰、胡虔父子所畫多入北宋內府,被譽為“神品”。耶律倍畫的《射騎圖》、胡環的《卓歇圖》、無名氏的《秋林群鹿圖》、《丹楓呦鹿圖》等名畫,均為曠世珍寶。此外比較有名的尚有:耶律防曾兩次使宋,見宋仁宗,“陛辭,僅一見,”即臨摹如真容。蕭瀜據《繪事備考》云:“好讀書,親翰墨,尤善丹青……”。虞仲文據《圖繪寶鑒》記載他善畫人馬,墨竹學文湖州(文同)。其它還有契丹族耶律題子、秦晉國妃蕭氏,以及漢族陳升、常思言與吳九州等人也皆以善畫稱。

  雕塑作品刀法遒勁,栩栩如生。建筑藝術主要體現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靈丘覺山寺西塔院中的覺山寺塔、北京市天寧寺塔、遼寧省遼陽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觀,是遼代最流行的密檐塔中的杰出代表作品。天津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兼唐代和宋朝之長處,雄健壯麗。

  遼朝用契丹文字刻制的石刻。契丹文石刻用契丹大字和小字刻制,一般分為紀功碑、建廟記、哀冊文、墓志銘、題記等類。契丹大字石刻如:《遼太祖紀功碑》(殘)、《大遼大橫帳蘭陵郡夫人建靜安寺碑》、《耶律延寧墓志》、《蕭孝忠墓志銘》、《故太師銘石記》與《北大王墓志》等。其中《北大王墓志》(又作《耶律萬辛墓志》)是契丹大字石刻中字體最工整的一件,講述耶律萬辛的事跡,本墓志使用遼代契丹大字、漢字刻印。由于刻字工整,字數較多,有利于契丹大字的解讀。

  遼朝散樂受唐朝和五代后晉影響極深,在此基礎上與契丹族民間藝術相融合,建立起的一種類似宮廷音樂的形式?!哆|史》中有記載,其演奏樂器有:觱篥、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箏、方響、枝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與拍板等。散樂由12人組成,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隊伍。樂隊呈兩排,前排第三人下,有一低矮的舞蹈者,隨著節拍翩翩起舞。

宗教

  遼朝的宗教以佛教和薩滿教為主,此外也崇拜契丹祖先和民間信仰。民族信仰有木葉山崇拜、天地崇拜與拜日神、拜山神等。木葉山崇拜源自契丹始祖出現與契丹八部興起的傳說,帶有薩滿教的文化背景。契丹族于木葉山興建契丹祖廟以祭拜始祖,最后發展成遼朝皇室的柴冊儀。

  遼朝佛教基本上繼承盛唐的教學佛教。早在唐朝唐武宗發動滅佛事件時因為河北諸藩鎮不聽從,大量僧侶與佛教文物流向河北地區,使得當地佛教文化蓬逢發展。902年龍化州建開教寺,為佛教北傳契丹的起始點。918年遼上京又建佛寺,佛教逐漸為契丹人所信仰和崇尚。926年遼朝滅渤海國后,俘渤海僧人崇文等57人至上京,又建天雄寺。此后,諸京和各州縣也相繼修建寺廟。938年遼朝領有燕云十六州后,此地逐漸發展成佛教文化重心,到遼朝晚期“僧侶、佛寺之數冠北方”。遼太宗等遼朝皇帝也采取保護佛教政策,等都尊崇佛教,佛教大盛。遼興宗時覺華島海云寺僧人海山(郎思孝)與遼興宗關系甚好。遼道宗曾以詩贊譽法均:“行高峰頂松千尺,戒凈天心月一輪?!彪S著佛教的傳播,由皇帝下令,寺廟???、雕印佛經和個人寫經,集資刻經、印經等活動十分活躍。從山西應縣木塔佛像中發現的丹藏、佛經及佛畫,河北豐潤天寶寺塔發現的佛經,內蒙古巴林右旗釋迦佛舍利塔中發現的佛經,堪稱佛教藝術瑰寶。遼朝完成以《大般若經》為首的主要佛教石刻,于遼興宗時期出版的《契丹大藏經》,其地位僅次于宋朝宋太祖時期開版《蜀版大藏經》,在佛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道教和道家思想對契丹人也產生了一定影響。遼初,以各種方式進入草原的漢人中,就有一些道教信仰者。如上京有天長觀,中京有通天觀,一些州城也多有道士和道觀。某些契丹上層和契丹部民也信仰道教。遼圣宗對“道釋二教,皆洞其旨”,其弟耶律隆裕更是個虔誠的道教信徒。某些上層道士同佛教上層一樣受到皇帝的禮遇。遼圣宗曾予道士馮若谷加官太子中允。道教的傳播也帶動了道家經典的研究,遼初道士劉海蟬著有《還丹破迷歌》和《還金篇》,耶律倍譯有《陰符經》,遼圣宗時于闐張文寶曾進《內丹書》,寺公大師的《醉義歌》中也雜有道教思想。

  遼朝也有通行伊斯蘭教,主要經由位于西域、已經伊斯蘭化的喀喇汗國東傳而來。996年入仕遼廷的阿拉伯學者納蘇魯丁即在遼南京(今北京市)興建牛街禮拜寺。后來的西遼遼帝對伊斯蘭教采取的寬容伏待政策,使伊斯蘭教持續在西域發展。

科技

  遼朝在科學技術方面也取得一些成就。遼朝的醫藥久負盛名,遼朝醫生直魯古(915年-1005年) 撰有《脈訣》與《針灸書》,其中的治療方法至今仍應用在臨床實踐中。當時具有尸體防腐保存的技術,文惟簡所著的《虜廷事實》、《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等文獻都記載契丹人用香藥、鹽、礬等保存尸體的方法。1981年在內蒙古察右前旗豪欠營遼墓中發現有保存比較完整的干尸。

  遼朝的天文歷法繼承五代歷法,并略有改進。遼朝原使用后晉馬重元的調元歷,995年行用遼刺史賈俊的大明歷。遼朝皇帝十分重視天象觀測,時人并將天象與政事相連系。1971年在河北省宣化遼墓發現的彩繪星圖繪有二十八宿、黃道十二宮。1989年在宣化遼墓又發現兩幅星圖,除與前圖略同外,并有十二生肖,均作人形,從中可以得知遼朝天文學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名城

遼上京

  上京是遼朝前期的國都。上京城遺址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上京未建成前,名“西樓”,是遼太祖阿保機創業之地,建成后稱皇都,后改稱上京,府曰臨潢。上京城幅員廣闊,氣勢恢宏。有南北二城,北曰皇城,南曰漢城,兩城相連。全城周長12.5公里,與《遼史》記載的基本相合。

  皇城是契丹貴族階級居住的地方。城呈方形,又分內外兩部,即外城和皇城(又稱大內)?;食浅菈唬╤āng)土筑成,夯層清晰可辨,城墻高5-6米。墻體上窄下寬橫斷面為梯形。城墻外壁有馬面(半圓形的土壘)?;食莾冉杲浛脊虐l掘,現存城門4個,宮殿建筑遺跡100余處,其中暴露于地表的建筑臺基50座。城內西部山丘上有寺廟和窯址。

  漢城位于皇城南面,是勞動人民居住的區域。它的北墻就是皇城的南墻?;食桥c漢城已被河水隔開,城呈不規則形,墻為土筑,殘存三段,墻高4米,周長57公里。墻較皇城低矮且無馬面、甕城之設。除西門址遺留下來,其余不存,西門豁口寬10米,殘存柱礎,應為金鳳門或雁兒門。由于白音戈洛河河床逐漸北移至皇城附近,故城內遺跡受到洪水沖刷,現僅保存了漢城的北部的中央部分。

遼中京

  遼中京遺址位于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以西約15公里的鐵匠營子鄉和大明鎮之間的老哈河北岸。中京是遼最大的陪都,其地理位置與中原地相近,自古為遼河上游,燕山以北少數民族雜居地帶,為遼國的咽喉,在遼代后期軍事、戰略、經濟上有極重要的重要作用。

  遼中京由城市布局仿北宋汴京制度營建,有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重城。城墻全部用版筑,現殘跡最高達4米,是遼代城址中保存得較好的一處城。

  外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4200米,南北長3500米,南城正中有門,并有甕城,四角有角樓,但未發現馬面。自南門朱夏門到內城南門陽德門,全長1400米,正中有一條寬64米的大道,道兩側有用木板覆蓋的排水溝,直通朱夏門,兩側城墻下的石涵洞。在外城南部東北角,靠近內城南墻,有一座殘塔,現人稱“大明塔”。在大塔的西南方,另一較矮的與大明塔形狀相同的塔,現稱“小塔”。這就是中京城有名的南北二塔。

  內城址。位于外城中央偏北,平面為長方形,東西寬200米,南北長1500米。城南中央城門稱作“陽德門”。陽德門與皇城南之間有一條寬40米的大道。

  宮城址。宮城即稱“大內”,位于內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1000米。北墻即利用內城的北墻,另筑東、南、西三墻,現今尚可見到東、西兩墻南端的角樓址?;食悄祥T北中軸線上有一處大型宮殿址。據史料記載,這里應是稱作武功殿和文化殿,分別是圣宗及其母蕭太后的起居處。

遼南京

  遼南京城址位于今北京市西南郊廣安門外,馬蓮道盧溝橋鄉境內。遼南京為遼代重要的陪都,又稱燕京,府曰幽都,周長27華里。經考古調查發現,南京城的東、西、南、北城墻均有部分遺跡存在,故南京城的周長與史料記載相吻合?;食俏挥诔俏髂嫌?,四墻均有門。宮殿遺址在西城垣南端,東北隅有角樓。具體位置應在今南線閣胡同。

  遼南京的布局,有外城、內城和皇城的三重城。城內有縱橫交錯的街道,有市樓、坊市、寺觀等建筑。這些多是仿唐代時的建筑格局。

慶州城

  城址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索布日嘎蘇木(鄉),南距旗所在地大板鎮98公里。城北12.5公里是慶云山。遼朝圣宗、道宗、興宗及他們的皇妃陵均葬于此地。

  慶州城由內、外雙重城構成,平面呈回字形。內城保存完好,城墻高4-4.5米。每隔100-110米設有馬面。馬面高出城址1-2米。城東西長1090、南北寬930米、幾近方形。城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均有甕城。

  城內偏北正中為遼代的行宮遺址。內城西北角有一密檐式的白塔,即有名的慶州白塔。近年,在白塔塔剎內發現了一大批重要的佛教文物,如瓷、銀、水晶、漆器及絲織品等。白塔北側有一組建筑群,應是主殿,兩側有回廊。北側有后殿,在附近還發現了石經幢。

祖州城

  城址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的山谷中。遼代城址中,除上京、中京、南京、西京和東京之外,祖州城是遼時州城中很重要的一座城。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四輩先人都在這里出生,阿保機秋獵活多在這里舉行,建城后取名祖州。這里埋葬遼太祖阿保機的祖陵。

  祖州城略呈長方形,殘墻四周長約1785米,四城墻各有一城門,墻高3米,墻體為夯土板筑,無馬面甕城。城四角各設一座角樓。祖州城分東、西兩個城區。內城位于西部,呈長方形,內有宮殿遺址四座?;食情T設在東墻的中部,門朝東,保留了契丹族崇尚東方的習俗。

祖廟——石房子

  祖州城內現存由七塊巨形花崗板構筑的平頂石屋。應是當時的寺廟遺址?,F在蒙古族稱為“朝魯蘇木”(即石廟),漢族人直呼為石房子。石房子面南背北,東西長7米,南北寬5.3米,高3.5米,前面正中留一門,門上有窗,石房子的四壁之四角有鐵鋦相連。石房子內緊靠北壁正中平置一石床,橫長4.3米,縱寬2.5米。有的學者認為這座石房子的用途當是用于祭祀。

遼世系

  太祖-耶律阿保機 在位11年。德祖皇帝撒剌之子。其先世累代為契丹迭剌部酋長和部落聯盟軍事統帥。唐天復元年(901年),阿保機立為本部夷立堇,專征討。903年,繼任于越總知軍國事。907年被選為契丹八部首領,連任九年,伏殺七部首領,統一契丹諸部。后梁貞明二年(916年)稱帝,國號契丹(947年改稱遼)。

  太宗-耶律德光 在位21年。太祖第二子。太祖死,由地皇后(述律后)攝軍國大事。一年后,德光在述律后支持下奪取其兄耶律信之皇位繼承權即位。

  世宗-耶律阮 在位5年。太宗德光之侄,東丹王耶律信長子。即位前隨太宗南入大梁,封永康王。大同元年(947年)四月,太宗卒于欒城,耶律阮于回軍途中受從征諸將擁戴為帝嗣位。951年,帝率軍攻后周救北漢,從征將領察割等發動兵變,帝被殺。

  穆宗-耶律璟 在位19年。太宗長子。即位前封壽安王。天祿五年(951年)世宗被察割等人所殺,時璟隨征在軍中,誅察割,即帝位。應歷十九年(969年)二月,為近侍小哥等人所殺,附葬懷陵。

  景宗-耶律賢 在位14年。世宗第二子。四歲時,被穆宗收養于宮中,穆宗被害,耶律賢與大臣蕭思溫、女里、高勛等領兵即位于穆宗柩前。

  圣宗-耶律隆緒 在位50年。景宗長子。是遼國在位最長的皇帝。他即位前曾被封為梁王。遼景宗去世以后,他被立為太子,并于次年(983年)即位。他即位時,太后蕭綽執政。蕭太后執政期間,進行了改革,并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國百姓富裕,國勢強盛。1009年圣宗親政后,遼國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后執政時的遼國風貌,并且還反對嚴刑峻法,不給貪官可乘之機。在位其間四方征戰,進入遼國疆域的頂峰。晚年迷信佛教,窮途奢侈,遼國勢走向下坡路。遼圣宗死于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終年61歲,謚號為文武大孝宣皇帝。

  興宗-耶律宗真 在位25。圣宗長子。興宗在位時,遼國勢已日益衰落。而有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勢,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反而遼內部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興宗還迷信佛教,窮途奢極。遼重熙二十三年(1054年)八月,興宗在百姓的一片怨聲下死去。

  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47年。興宗長子。曾封為燕王。1052年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知惕隱事(官名)。興宗于1055年8月己丑日病死,他于同日繼位。即位后,先后信用權奸耶律重元,耶律乙辛等,致使統治集團內部爭斗趨于激烈。1063年7月,耶律重元假稱有病,想誘使道宗于出獵時順路去探望他,然后與子涅魯古乘機刺殺耶律洪基而奪位。宮人耶律良發覺此陰謀,由皇太后(仁懿后)轉告耶律洪基。耶律洪基不信,直至他派人去召涅魯古而被拘留脫逃回來,才派兵去平定了叛亂。公元1075年,耶律乙辛為了篡權,誣告懿德皇后蕭觀音和伶人趙惟一私通,耶律洪基卻又不加查實,就逼令皇后自殺。1077年,耶律乙辛又誣告太子耶律浚謀圖搶位,耶律洪基又不顧太子百般申辯,將他囚禁了起來。不久,耶律乙辛派人暗殺了太子,謊報太子是病死的。耶律洪基要召見太子之妻,耶律乙辛又殺死太子妻子以滅口。直到1081年,耶律洪基才察覺上了當,便廢黜了耶律乙辛及其黨羽。1083年,他又處死私藏兵器、密謀外逃的耶律乙辛。耶律洪基篤信佛教,廣印佛經和建筑寺塔,勞民傷財,使社會矛盾激化,使遼國開始由強盛轉向衰落。1100年12月,耶律洪基病倒。1101年正月,病重,甲戌日病死于混同江畔。   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25年。道宗長孫,父耶律濬。六歲封梁王,后近封燕國王。道宗卒,嗣位。在位期間,女真族漸盛,遼上京、中京、西京皆被女真(金)所陷,保大五年(1125年)二月,帝為金兵所俘,遼亡。

北遼

  北遼,于1122年3月立國,是時遼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夾山,耶律淳在燕京被耶律大石等人擁立為君主,是為北遼的開始。1122年6月24日,耶律淳病死,其后其妻蕭德妃普賢女攝政。1123年2月2日,金朝攻占燕京,蕭德妃和耶律大石投奔天祚帝,蕭德妃因為謀反而被殺,但耶律大石卻得到赦免。其后天祚帝被擒,移送往金朝,遼朝滅亡。梁王耶律雅里于5月自立。10月,雅里亦被殺,耶律術烈被擁立。1123年11月滅亡,國祚只有19個月。北遼歷傳4帝,平均每位君主在位的日期都不足5個月,在位最長的反而是遼宣宗的王后蕭德妃,在位差不多有一年。

  宣宗-耶律淳 遼興宗第四子。宋魏王耶律和魯斡之子,他曾出任為彰圣軍節度使。保大二年,他即位北遼,降遼天祚帝為湘陰王,并遣大使奉表于金國,乞為附庸??墒鞘挛赐瓿?,他就病死,終年六十歲。百官上謚號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燕京西部的香山永安陵。

  蕭德妃(普賢女)-耶律淳妻 保大二年(1122)耶律淳在南京(今北京)稱帝,被封為德妃。淳死,眾議立為皇太后,主軍國事。改元德興。殺宰相李處溫,敗北宋兵。后屢上表于金,求立秦王為帝,不許。及金兵陷燕京,逃至天德軍(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為遼天祚帝所殺。

  順文-耶律雅里 1123年10月,金兵圍攻青冢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南)時,他與兄弟們被圍。后秦王耶律定、許王耶律寧都先后被俘,他在硬寨太保特母哥護衛下脫身逃出,趕去與天祚帝會合。天祚帝打算逃往西夏,部下耶律敵烈苦勸無效,與特母哥等人劫奪耶律雅里向北奔逃。5月至沙嶺(今地不可考),耶律敵烈擁立耶律雅里為帝,改年號為“神歷”。同年10月,耶律雅里在查刺山游獵,一天之內就獵取了黃羊40只、狼21只。因來往奔逐,勞累過度而病倒,不幾天死去。

  英宗-耶律術烈 遼興宗曾孫。耶律術烈(公元?~1123年),梁王耶律雅里于公元1123年10月病死后,耶律敵烈等立他為帝。同年11月,耶律敵烈的部下發動兵變殺死了耶律敵烈,耶律術烈也為亂兵所殺。在位僅20余日。葬處不明。

西遼

  西遼(1124年~1218年),亦稱黑契丹,哈剌契丹。由遼貴族耶律大石在金朝滅遼后,于西北召集殘部建立。后來擴張到中亞,首都虎斯翰耳朵,一時成為中亞強國,統治中亞94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滅亡。

  德宗-耶律大石 在位12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通契丹文、漢字。遼天慶五年(1115)進士,擢翰林承旨,累至遼興軍節度使。遼保大二年(1122),天祚帝耶律延禧為金所敗,逃往夾山,耶律大石與諸臣于南京(今北京)擁立耶律淳為帝,任西南路都統,總管軍事。五月,宋以援遼抗金為名集兵雄州(今河北雄縣),謀攻燕京(今北京)。耶律大石率先戍新城(今河北新城東南)防御。六月,宋果舉兵進攻,遂率軍奮戰,擊退宋軍,繼會主力追至雄州,大勝。三年,與金軍戰于奉圣州(今涿鹿),兵敗被俘,后逃奔夾山。四年初,天祚帝執意出夾山南下,企圖收復失地。耶律大石力勸無效,乃自立為王,置北、南院官屬,北走可敦城(今蒙古哈達桑東北),借力諸部族,得精兵萬余,厲兵秣馬,期復遼業。金天會八年,為避金軍進攻,整軍假道回鶻西行,破西域諸國聯軍10萬人的阻截,入尋思干。次年,于起兒漫稱帝,改元延慶(1131,一說1132)。延慶三年,定都八剌沙袞(別稱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東南),改元康國,是為西遼,于1143年去世。

  感天皇后-蕭塔不煙 在位7年。耶律大石之妻。西遼德宗耶律大石之后,蕭姓,名塔不煙。1143年耶律大石卒,其子夷列年幼,蕭后依遼制權國,稱制改元“咸清”,號“感天皇后”。在位七年,曾斬殺金使粘割韓奴。1150年交權與其子夷列,改元“紹興”。

  仁宗-耶律夷列 在位13年。耶律大石之子。德宗死時尚屬幼沖,遵照父親遺命,由感天皇后蕭塔不煙權理國事,改元咸清。七年之后親政,是為西遼仁宗。強盛的國力令西遼成了中亞地區獨一無二的宗主國。紹興八、九年間,臣服于西遼的花剌子模向西遼轄下的撒馬爾罕進兵,攻打撒馬爾罕汗。 起因是花剌子模境內的哈剌魯人的主要首領在撒馬爾罕為官期間被殺。 撒馬爾罕汗求助于西遼朝廷,耶律夷列派夷離堇·突厥蠻領騎兵一萬前去救援,迫使花剌子模退兵。 耶律夷列在位十三年,廟號“仁宗”。

  承天皇后-耶律普速完 耶律夷列之妹。仁宗死后其子尚屬幼沖,遺詔由其妹耶律普速完權理國事,公元1164年,耶律普速完正式稱制,改元崇福,號承天太后。崇福十四年(1177年)由于公爹蕭斡里刺和駙馬蕭朵魯不的控制,耶律普速完號稱皇帝,稱承天皇帝,不到幾天,消息走漏,耶律普速完被殺。

  末主-耶律直魯古 在位33年。耶律夷列之子。其父仁宗死時,由姑姑攝政,承天后在被殺后,耶律直魯古即位,改元天禧,稱古兒汗。 耶律直魯古在位朗間,一味娛樂游獵,不理政務,致使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不久,花刺子模和撒馬爾干等與乃蠻部汗屈出律相呼應,進攻西遼。西遼內部內亂不止。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耶律真魯古外出游獵時,蒙古降將乃蠻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強迫讓位。追尊耶律直魯古為太上皇,皇后為皇太后。公元1213年,耶律直魯古病死。耶律直魯古史稱末主。

  屈出律 在位6年。原為乃蠻王子,后為耶律直魯古的女婿。乃蠻部太陽汗子。1204年,成吉思汗滅乃蠻,太陽汗受傷致死。他逃跑,經畏兀兒、哈剌魯,于1208年到西遼投靠古兒汗。古兒汗把女兒嫁給他。1211年,乘岳父出征花剌子模帝國之機在后方發動了叛亂,聯合花剌子模推翻古兒汗,奪取西遼政權。實行宗教不平等政策,強迫西遼境內的伊斯蘭教徒改信佛教。1218年,成吉思汗命哲別進攻西遼。哲別進入西遼后,宣布宗教平等,得到伊斯蘭教徒的擁護和支持。屈出律逃至巴達哈傷后,被當地伊斯蘭教徒抓捕送給哲別,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