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進士之稱始見于《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后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后,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概述

  隋朝于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端。隋、唐時,“進士科”只是科舉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詩賦。因為進士科是???,考取又最難,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自宋以后,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覆核和決定名次。宋仁宗時,曾發生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在明朝清朝,殿試分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七人),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世人統稱錄取者為“進士”。 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亦不可以重考。

  從唐朝舉行第一次科舉考試開始算起,到1905年廢除科舉,近1300年的時間里,進士都是中國政治的主角。僅僅靠接受正統的儒學教育培養出來的文人學士們,來維持一個龐大帝國的有效運轉,這個現象在中外歷史上都可以算是絕無僅有的了。

  由于長期以來戲曲等下層社會流行的傳統藝術形式的渲染,讓現代的很多人還有一個誤會,以為只要一考上進士,就算是衣食無憂,可以做官了。其實這也是很大的誤解。對于龐大的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來說,主角始終是士階層。只有士才有資格做官,這是一個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的規則。國家是通過征辟來任命官員的,只有具有士的資格的人才有被征辟的機會。進士之所以叫進士,也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名稱的最初字面意思就是說,一個人通過了國家的統一考試,獲得了士的地位,有機會被國家征辟任命為官員了。

  清朝時期,一個人考中了進士,雖然也能象明朝那樣,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供職,領一份工資。但是就整體而言,清朝雖然號稱完全繼承了明朝的制度,但事實上做了一定改變,尤其是大量的滿洲人不通過考試就可以直接進入官僚體系,這不管是在宋朝還是明朝,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雖然宋明的宗室們也可以從一出生就獲得一份相當高的收入來保證基本生活,但是按照規定,絕大多數人是沒有機會進入官僚體系的。而清朝改變的恰恰是這里,大量的滿洲人通過繼承獲得進入官僚體系的資格,等于擠占了原由進士們壟斷的官僚體系,實際上進士們的地位是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了。到了清朝中期以后,在翰林院供職的進士們收入無法保證基本生活的事情越來越多,到了晚期,他們甚至到了只能依靠地方實力派才能過活的地步,進士的意義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這實際上是中國科舉時代最腐朽落后的時期。也就是說,即使朝廷不取消科舉制,也必須開創其它的制度來對進士們進行二次淘汰,來選任合適的官員。

  清代文學家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寫道,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遼、金元時,士人經地方考試選拔后,赴京會考,經中央政府朝廷禮部試取錄后,再由皇帝殿試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遼前朝無契丹人試進士之制,后漸有應試登第者。金朝則專設女真進士科。元朝時候會試落第則稱鄉貢進士。明清遵循前朝制度,舉人需經殿試取錄后方稱進士,否則只稱會試中式舉人。進士多入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為狀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別為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可選為庶吉士,或授給事中、主事、中書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國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縣令、縣丞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