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釋名》( Explanations of Appellations),中國古代訓解詞義的書。漢末劉熙作。劉熙字成國,北海人。漢末避亂至交趾?!度龂尽菚ろf曜(韋昭)傳》說曜在獄中上書稱:“又見劉熙所作《釋名》,信多佳者?!笨缄兹氇z在孫皓鳳凰二年(273),據此可知《釋名》在吳末已廣為流布,為學者所重視。

《釋名》一書從語言聲音的角度來推求字義的由來。劉熙在自序里說:“熙以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來,迄于近代,或典禮所制,或出自民庶,名號雅俗,各方多殊……夫名之于實,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喪紀,下及民庶應用之器,論敘指歸,謂之《釋名》,凡二十七篇?!?

今本27篇分為8卷。所釋為天、地、山、水、丘、道、州國、形體、姿容、長幼、親屬、言語、飲食、采帛、首飾、衣服、宮室、床帳、書契、典藝、用器、樂器、兵、車、船、疾病、喪制。這代表劉熙對語詞所表示的事物的一種分類。

劉熙解釋事物稱名的緣由,完全從聲音上去探索。如“日,實也”、“月,闕也”,這種解釋已見于《說文解字》,但是劉熙作了進一步的闡釋。他說:“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月,闕也,滿則〔復〕闕也”;“星,散也,列位布散也”;“春,蠢也,萬物蠢然而生也”;“冬,終也,物終成也”;“彗星,光梢似彗也”;“身,伸也,可屈伸也”;“皮,被也,被覆體也”;“脊,積也,積續骨節終上下也”。

這類解釋就音以求義,在訓詁學上稱之為聲訓,又稱音訓。劉熙的聲訓,大部分出于主觀的推想,缺乏科學性。不過,遠在1?700多年以前就有這樣具有語源學性質的書,還是很可貴的。其所以能流傳下來而沒有亡佚,與人們追尋語源的心理有關系?!夺屆穼蟠鷮W者提倡因聲以求義的訓詁方法也有很大的影響。

《釋名》書中記錄了很多漢代通用的語詞,可以跟《爾雅》、《說文解字》等書相參證。全書以聲為訓,或取同音字,或取同韻韻近字,或取聲同聲近字,由此可以考證漢末的語音,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書。

《釋名》的傳本只有明代的覆宋本,缺誤多。清代學者畢沅作《釋名疏證》??逼渲杏炚`,有撲塵之功。王先謙又作《釋名疏證補》,續有勘正,可稱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