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陸游

  陸游(1125~1210年),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尚書右丞陸佃孫、直秘閣陸宰子。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小時隨父避金軍南逃,歷盡艱辛。自幼好學不倦。19歲進士試落第。29歲參加鎖廳試為第一,次年參加禮部試又列于秦檜秦塤之前,觸怒秦檜,被黜落。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后,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有手定《劍南詩稿》85卷,收詩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記》6卷,詞2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

《中華經典誦讀·學生必背與誦讀古詩詞》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年),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工詩、文,長于史學。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圓潤,格力恢宏,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生平簡介

  陸游(1125~1210年),中國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孫、直秘閣陸宰子。陸游小時,隨父避金軍南逃,歷盡艱辛。他自幼好學不倦。19歲進士試落第。20歲時與唐氏結婚,夫妻感情甚篤,但被母親拆散。29歲參加鎖廳試為第一,次年參加禮部試又列于秦檜秦塤之前,觸怒秦檜,被黜落。紹興二十八年(1158),才開始任職。孝宗即位,起初頗有抗金之志,陸游力贊張浚北伐。后宋軍于符離潰師,張浚被排擠去職,陸游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職。

  乾道五年(1169),起為夔州通判。八年三月,主戰將領王炎宣撫川陜,辟為權宣撫司干辦公事兼檢法官。在此期間他身著戎裝,驅馳于漢中一帶,開始了“鐵馬秋風大散關”的戰斗生涯。并向王炎陳進取之策,提出一些經略中原、積粟練兵的戰略。認為“王師入秦駐一月,傳檄足定河南北”。但這一片報國赤忱并不能實現。腐敗的宋廷只求茍安,無意進取,致使將士閑置前線,“報國欲死無戰場”。同年十月,王炎奉調回臨安,陸游改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他只好抱著“不見王師出散關”和“悲歌仰天淚如雨”的激憤心情,眼看著收復中原的希望破滅。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蜀,辟陸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陸與范有詩文之交,不拘官場禮數,言者論其“不拘禮法,恃酒頹放”,遂自號放翁。這是他創作上收獲最多的時期。陸游對這一創作階段很珍視,將全部詩作結集為《劍南詩稿》,全部文章結集為《渭南文集》。

  淳熙五年(1178)春,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后以擅發義倉米賑災,被罷職還鄉,閑居6年。十二年,起知嚴州,除軍器少監。紹熙元年(1190),遷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嘉泰二年(1202),權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秘書監。三年書成,升寶章閣待制,致仕。陸游長期蟄居農村,在幽靜但卻清貧的生活中度過晚年。他將書房命名為“老學庵”,以坐擁書城為樂。后應韓侂胄之請,撰寫《南園》、《閱古泉記》。

家世背景

  陸游出生于名門望族、江南藏書世家。陸游的高祖陸軫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陸佃,師從王安石,精通經學,官至尚書右丞,所著《春秋后傳》、《爾雅新義》等是陸氏家學的重要典籍。陸游的父親陸宰,通詩文、有節操,北宋末年出仕,曾任京西路轉運副使。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陸宰奉詔入朝述職,偕夫人唐氏由水路進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陸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北宋滅亡(靖康之恥),陸宰遂攜家眷逃回老家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陸宰改奔東陽,家境才開始逐步安定下來,時陸游年僅四歲。

  陸游出生于兩宋之交,成長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初入仕途

  陸游自幼聰慧過人,先后師從毛德昭、韓有功、陸彥遠等人。十二歲即能為詩作文,因長輩有功,以恩蔭被授予登仕郎之職。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陸游進京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參加鎖廳考試(現任官員及恩蔭子弟的進士考試),主考官陳子茂閱卷后取為第一,因秦檜的孫子秦塤位居陸游名下,秦檜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1154年),陸游參加禮部考試,秦檜指示主考官不得錄取陸游。從此陸游被秦檜嫉恨,仕途不暢。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秦檜病逝,陸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寧德縣主簿,不久,調入京師,任敕令所刪定官。陸游進入朝中后,應詔上策,進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應隨意封加王爵”;高宗酷愛珍稀玩物,陸游認為“虧損圣德”,建議皇帝嚴于律己。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陸游以楊存中掌握禁軍過久,權威日盛,多有不便,進諫罷免楊存中,高宗采納,降楊存中為太傅、醴泉觀使,升陸游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負責司法工作。

北伐獻策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任命陸游為樞密院編修官,賜進士出身。陸游上疏,建議整飭吏治軍紀、固守江淮、徐圖中原。時孝宗在宮中取樂,并未重視,陸游得知后告訴大臣張燾。張燾入宮質問,孝宗遂罷陸游為鎮江府通判。

  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張浚為都督,主持北伐。陸游上書張浚,建議早定長遠之計,勿輕率出兵。張浚派大將李顯忠、邵宏淵領兵出擊,收復靈壁、虹縣,進據符離,因李邵不睦,宋軍大?。ǚx之戰),偏安之論隨即甚囂塵上。張浚上疏領罪,被貶為江淮宣撫使。

  隆興二年(1164年)春,陸游在鎮江任上結識張浚,獻策出師北伐,張浚贊揚為“志在恢復”。四月,“隆興和議”將簽成,陸游上書東西兩府,進言說:“江東之地,自吳國以來,莫不以建康為都城。臨安頻臨大海,運糧不便,且易受意外襲擊,皇上駐扎臨安,只能作為權宜之計。合約簽訂之后,皇上應駐扎建康、臨安,金朝來使,或到臨安、或到建康,這樣以來,可以爭取時間建都立國,而不令金朝生疑?!睍r龍大淵、曾覿掌權,陸游就對樞密使張燾說:“曾覿、龍大淵利用職權,廣結私黨,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后患無窮?!睆垹c聞言奏報朝廷,孝宗大怒,貶陸游為建康府通判。

  乾道元年(1165年),陸游調任隆興府通判。有人進言陸游“結交諫官、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朝廷即罷免了陸游的官職。

軍僚幕府

  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賦閑四年的陸游,任為夔州通判,主管學事兼管內勸農事,陸游攜家眷由山陰逆流而上,采擷沿路風土民情,作《入蜀記》。

  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撫川、陜,駐軍南鄭,召陸游為干辦公事,陸游得書甚為欣喜,只身前往南鄭,與張季長、閻蒼舒、范西叔、高子長等十余人同在南鄭幕府任職。王炎委托陸游草擬驅逐金人、收復中原的戰略計劃,陸游作《平戎策》,提出“收復中原必須先取長安,取長安必須先取隴右;積蓄糧食、訓練士兵,有力量就進攻,沒力量就固守”。

  陸游到王炎的軍幕后,常到駱谷口,仙人原,定軍山等前方據點和戰略要塞,并到大散關巡邏。時吳璘之子吳挺代父掌兵,驕傲放縱、多次因微小過失殺人,王炎不敢得罪。陸游建議用吳玠之子吳拱代替吳挺掌管兵權。王炎認為“吳拱膽怯、缺少智謀,遇到敵人必敗”,陸游反駁說:“吳挺遇敵,又怎能保證他不???如果吳挺立有戰功,更難駕馭?!敝?a href="/index.php?title=%E9%9F%A9%E4%BE%82%E8%83%84" title="韓侂胄">韓侂胄北伐時,吳挺之子吳曦叛敵,陸游的話果然得到驗證。

  十月,朝廷否決北伐計劃的《平戎策》,調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師北伐的計劃也毀于一旦,陸游感到無比的憂傷。大散關一帶的軍旅生活,是陸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親臨抗金前線、力圖實現愛國之志的軍事實踐,這段生活雖只有八個月,卻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蜀中生涯

  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被任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官職清閑,陸游騎驢入川,頗不得志。次年,改任蜀州通判;五月,經四川宣撫使虞允文舉薦,陸游又改調嘉州通判。

  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虞允文病逝,陸游又調回蜀州通判。再任蜀州期間,陸游深入考察地方風土民情,并先后造訪翠圍院、白塔院、大明寺等當地名勝,愈發愛上了這塊天府之地,并萌發出“終焉于斯”的念頭。三月,參知政事鄭聞以資政殿大學士出任四川宣撫使,陸游大膽上書,建議出師北伐,收復失地,未被采納。五月,陸游主持州考,楊鑒奪得第一名,取得參加秋試的資格,陸游寫詩以資鼓勵。八月,陸游在蜀州閱兵,作《蜀州大閱》,抨擊南宋養兵不用、茍且偷安。十月,陸游又被派到榮州代理州事。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由桂林調至成都,任四川制置使,舉薦陸游為錦城參議。范成大統帥蜀州,陸游為參議官,二人以文會友,成莫逆之交。 南宋主和勢力詆毀陸游“不拘禮法”、“燕飲頹放”,范成大迫于壓力,將陸游免職。陸游就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開辟菜園,躬耕于蜀州。

  淳熙三年(1176年),為回應主和派攻擊他“頹放”、“狂放”,陸游自號“放翁”,進行反擊。六月,陸游奉命主管臺州桐柏山崇道觀,以“祠祿”維持家人生計。

  淳熙四年(1177年)六月,范成大奉召還京,陸游送至眉州,懇請范成大回朝后勸皇帝“先取關中次河北”、“早為神州清虜塵”。

宦海浮沉

  淳熙五年(1178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先后任命為福州、江西提舉常平茶鹽公事。

  淳熙六年(1179年)秋,陸游被任為江西常平提舉,主管糧倉、水利事宜。次年,江西水災,陸游號令各郡開倉放糧,并親自“榜舟發粟”。同時上奏朝廷告急,請求開常平倉賑災。十一月,陸游奉詔返京,給事中趙汝愚借機彈劾陸游“不自檢飭、所為多越于規矩”,陸游忿然辭官,重回山陰。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陸游閑居山陰五年之后,朝廷才重新起用他為嚴州知州。陸游入京向孝宗辭行,時陸游詩名大勝,孝宗于延和殿勉勵陸游說:“嚴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覽賦詠?!标懹卧趪乐萑紊?,“重賜蠲放,廣行賑恤”,深得百姓愛戴。閑暇之余,陸游整理舊作,命名為《劍南詩稿》。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七月,陸游任滿,朝廷升為軍器少監,掌管兵器制造與修繕,再次進入京師。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禪位于趙惇宋光宗),陸游上疏,提出治理國家、完成北伐的系統意見,建議“減輕賦稅、懲貪抑豪”;“繕修兵備、搜拔人才”,“力圖大計”,以恢復中原。

  紹熙元年(1190年),陸游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再次進言光宗廣開言路、慎獨多思,并勸告光宗帶頭節儉,以尚風化。由于陸游“喜論恢復”,諫議大夫何澹彈劾陸游之議“不合時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終以“嘲詠風月”為名將其削職罷官。陸游再次離開京師,悲憤不已,自題住宅為“風月軒”。

編修國史

  紹熙五年(1194年),太上皇趙昚病故,宋光宗趙惇稱病不肯居喪,滿朝嘩然。知閣門事韓侂胄與知樞密院事趙汝愚等密謀,廢除趙惇,立太子趙擴為帝,是為宋寧宗。韓侂胄是趙擴妻韓氏的叔父,把持朝政,獨攬大權,貶朱熹、斥理學、興“慶元黨禁”,專權跋扈,陸游便寫詩譴責韓侂胄。

  嘉泰二年(1202年),陸游被罷官十三年后,朝廷詔陸游入京,擔任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一職,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并免去上朝請安之禮,不久陸游兼任秘書監。

  編修國史其間,因韓侂胄主張北伐,陸游大力贊揚和支持,給予種種合作,并應韓侂胄之請,為其作記題詩,勉勵韓侂胄抗擊外侮,為國立功。

  嘉泰三年(1203年)四月,國史編撰完成,寧宗升陸游為寶章閣待制,陸游遂以此致仕,時年七十九歲。

臨終示兒

  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陸游回到山陰,浙東安撫使兼紹興知府辛棄疾拜訪陸游,二人促膝長談,共論國事。辛棄疾見陸游住宅簡陋,多次提出幫他構筑田舍,都被陸游拒絕。

  嘉泰四年(1204年),辛棄疾奉召入朝,陸游作詩送別,勉勵他為國效命,協助韓侂胄謹慎用兵,早日實現復國大計。

  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請寧宗下詔,出兵北伐,陸游聞訊,欣喜若狂。宋軍準備充分,出師順利,先后收復泗州、華州等地。但韓侂胄用人失察,吳曦等里通金朝,按兵不動,圖謀割據。陸游詩翰多次催促,吳曦不理。不久,西線吳曦叛變,東線丘崈主和,韓侂胄日益陷于孤立。

  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彌遠發動政變,誅殺韓侂胄,遣使攜其頭往金國,訂下“嘉定和議”,北伐宣告徹底失敗。陸游聽到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萬分。

  嘉定二年(1209年)秋,陸游憂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臥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陸游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五歲。臨終之際,陸游留下絕筆《示兒》作為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文學成就

詩歌

  陸游是宋代愛國主義詩人,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江西詩派盛行之時,他經歷了一個從學習江西詩派到擺脫江西詩派影響的創作歷程。少年時代,他曾向曾幾學詩,對呂本中提倡的“活法”極為贊賞。但到中年以后,卻對江西詩派的詩論主張多有批評,對江西詩派末流過分講求雕章琢句深表不滿,認為“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險尤傷氣骨多”(《讀近人詩》),甚至對“活法”也提出了質疑。其《澹齋居士詩序》云:“蓋人之情,悲憤積于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蘇武、李陵、陶潛、謝靈運、杜甫、李白,激于不能自已,故其詩為百代法?!笨梢?,他認為詩歌創作要重內在修養而不應過多看重外在形式。

  陸游的文學創作以詩歌成就最大,被譽為南宋中興四大家之一,今存詩9,300余首。他的詩歌創作經歷了3次較大變化。入蜀以前,他宗杜甫,受江西詩派影響較大,雖窮極工巧而仍歸雅正。這一時期詩作很多,但后來被他刪削,今存者僅200余首。入蜀以后,尤其是在漢中抗金前線時期,其詩更增閎肆,自出機杼,盡其才而后止。這一時期的詩作奠定了他在詩歌史上自成一家的崇高地位。晚年閑居山陰,詩力漸造平淡,早年求工見好之意亦盡消除,反映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文章》)的主張。

  陸游詩歌最突出的特點是充滿愛國憂民的激情。收復中原是他一生反復詠吟的主題,青年時代他就立下“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的宏志。到中年壯志未酬,更顯得義憤填膺,“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直至晚年他還表示“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書憤》)。即使在彌留之際,他仍然念念不忘收復中原,悲憤地道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的遺愿。

  他的抗金宏愿不能實現,是由于主和派投降賣國所致,因此他對朝廷中的主和派充滿憤恨,“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檜)”(《追感往事》),“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救岳飛”(《夜讀范至能〈攬轡錄〉》)。其余如《關山月》、《隴頭水》、《感事》,無不表現出這種強烈的憎惡之情。他對淪陷區的人民充滿關切,“趙魏胡塵千丈黃,遺民膏血飽豺狼”(《題海首座俠客像》),“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對百姓的痛苦表示出極大的同情。

  除了這種抒發愛國情懷的詩篇之外,陸游還寫有大量描寫山水風光、贈酬友人、抒寫個人情懷的詩篇,無論寫景詠物、議論感懷,都清新靈動,富于生活情趣。陸游詩各體兼備,古體、近體、五言、七言俱各擅長。清趙翼謂“放翁以律詩見長,名章俊句,層見疊出,令人應接不暇。使事必切,屬對必工;無意不搜,而不落纖巧;無語不新,而不事涂澤,實古來詩家所未見也”;“其古體詩,才氣豪健,議論開辟,引用書卷,皆驅使出之,而非徒以數典為能事。意在筆先,力透紙背,有麗語而無險語,有艷詞而無淫詞,看似華藻,實則雅潔,看似奔放,實則謹嚴”(《甌北詩話》卷六)。確實,在他的詩集中,像“病樹有凋葉,殘蟬無壯聲”(《秋懷》)、“樹杪忽明知月上,竹梢微動覺風生”(《池上》)、“水淺游魚諢可數,山深藥草半無名”(《山行》)、“小樓一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臨安春雨初霽》)、“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無不膾炙人口。陸游的詩歌由于數量巨大,因此在藝術上也有不足之處,有時用筆率意,疏于錘煉,故顯得句式重復,凝練不足。

  陸游也擅長詞,現存詞130余首。劉克莊稱其詞“激昂感慨者,稼軒不能過;飄逸高妙者,與陳簡齋、朱希真相頡頏;流麗綿密者,欲出晏叔原、賀方回之上”(《后村詩話》續集卷四),呈現出多樣化的風格。如〔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回憶當年從軍的往事,嘆息年已老而功業未就,抒發滿腔悲憤,風格蒼涼而又豪放。其余如〔水調歌頭〕《多景樓》“不見襄陽登覽,磨滅游人無數,遺恨黯難收”,〔沁園春〕《三榮橫溪閣小宴》“許國雖堅,朝天無路,萬里凄涼誰寄音”,〔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無不寄托著詞人報國無門的憤懣之情。詞風近似于蘇軾的清曠超邁、辛棄疾的沉郁蒼涼。他也有一些詞纖麗似秦觀,如〔釵頭鳳〕“紅酥手黃滕酒”為懷念故妻之作,情意哀怨惆悵,尤其是詞末的三疊字“錯錯錯”、“莫莫莫”,更為后世詞評家所稱賞。他還有一些寓意高遠的作品,如著名的〔卜算子〕《詠梅》,以梅花的孤高自潔,譬喻自己不慕榮利與至死不渝的情操。但是陸游的詞顯然不能與其詩相提并論。

散文

  陸游亦以文名于當時,其記銘序跋之類,或敘述生活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此類最能體現陸游散文的成就,同時也如在詩中一樣,不時表現著愛國主義的情懷,如《韓鎮堂記》、《銅壺閣記》、《書渭橋事》、《傅給事外制集序》等;而《上辛給事書》、《澹齋居士詩序》,則闡述他對文學的獨到見解;《煙艇記》、《書巢記》、《居室記》,記述與鄉民生活情狀,清新雋永,富有情韻。他的《入蜀記》6卷,筆致簡潔而又宛然如繪,不僅是引人入勝的游記,同時對考訂古跡和地理沿革也有幫助。他的《老學庵筆記》則是隨筆式的散文,筆墨雖簡而內容甚豐,所記多系軼文故實,頗有史料價值。其中論詩諸條(如批評時人“解杜甫但尋出處”等),亦堪稱卓見。

  總之,陸游是一位創作豐富,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特別是在詩歌創作上,成就尤其突出。人們公認他高于當時與他并稱的尤袤、范成大、楊萬里,清人趙翼還認為他勝過蘇軾。他說:“宋詩以蘇、陸為兩大家,后人震于東坡之名,往往謂蘇勝于陸,而不知陸實勝蘇也?!保ā懂T北詩話》卷六)從總體來看,特別是從反映時代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陸游確不愧是宋代最杰出的詩人。

  陸游的著述甚豐,據汲古閣刻《陸放翁全集》,計有:《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詞2卷,《入蜀記》6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10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訓》及《家世舊聞》等。中華書局于1976年排印《陸游集》5冊,書后附今人孔凡禮《陸游佚著輯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有錢仲聯《劍南詩稿校注》。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有《老學庵筆記》10卷的校點本。

史學成就

  陸游還具有史才,陸游的史學成就,主要不在三作史官時所修的《兩朝實錄》和《三朝史》,而在于他私撰的《南唐書》。南宋時期,記述南唐歷史的史籍有薛居正領導史館所修的《舊五代史》、歐陽修私撰的《新五代史》等共計11個版本,陸游遍取諸本,按本紀、列傳,編為《南唐書》十八卷。

  陸游編撰《南唐書》的目的在于借古鑒今,為南宋王朝樹一面歷史的鏡子。在本紀中,陸游肯定南唐烈祖李昪為“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孫(李?。?,糾正了以中原五代為正朔的觀念,并在書中多次使用“帝”、“我”等詞語,借記述南唐國君治國、治民及用兵之法,抒發強烈的愛國情感。

  陸游《南唐書》的史學成就主要表現在:①體制創新。陸書只有本紀和列傳,成為紀傳體斷代史中的一個特例;尤其是其“類傳”,除人物以類相從外,又創設《雜藝、方士、節義列傳》(卷十七)、《浮屠、契丹、高麗列傳》(卷十八),歸類精當,史識更勝前人。②史評色彩鮮明。宋代理學興盛,陸游秉承以道德而不以政績作為評判人物的唯一準繩的觀點,如多數史家都批判后主李煜沉迷詩詞,不思政業,坐失南唐基業,陸游卻先贊后主“天資孝純”、“以愛民為急”,再對其“酷好浮屠”作簡單批駁,最后總結為“雖仁愛足以感其遺民,而卒不能保社稷”。③嚴謹的治史精神。陸游辨前史之誤,補前史之失,其書卷數、人物雖不及馬令《南唐書》之多,但史料多經考證,“簡核有法”,在史料的增補保存方面有巨大價值。

書法

  陸游的書法,結體以楊凝式書跡為本,參雜歐之險勢,其體態天真稚拙,又來自李北?!对缆此卤芳邦侓敼摹堵楣蒙较蓧洝返?,其章法多有楊凝式《神仙起居》之意趣,尤其富有特色的書法體態的天真稚拙常表現為重心偏下的點畫組合,這種結字在鐘繇一系的書法中常見。其晚年詩中談到過自己的學書淵源:“草書學張顛,行書學楊風。平生江湖心,聊寄筆硯中?!彼麜鴮W此三家,雖有時代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認也有所學者人品的影響。陸游的傳世書跡,除少量的摩崖題名和碑記外,主要是筆札和自書詩卷?!督股筋}名》和《重修智者廣福寺碑記》為代表的是他的楷書藝術上的成就,前者雄強厚重而近顏體風韻,后者遒逸強健而近歐陽詢、褚遂良神采;《玉京行》和《懷成都詩卷》自書詩跡是他行書藝術上的成就。前者學楊凝式而肖似,后者學張芝和羲獻,遒嚴溫潤;以《紙閣帖》等為代表的自書詩跡是他的草書藝術上的成就,縱逸而不失灑脫,有所取法而又不失自家風神;以《野處帖》、《秦記帖》等為代表的書札,雖隨意而不失精妙,一下筆便不同凡響,當是他人品、意致、學問的綜合體現。今天我們能見到的放翁最早的書跡,是鎮江焦山的摩崖大字,是乾道元年(1165)任鎮江通判時寫的,此書全規模顏真卿《大唐中興頌》。當時“隆興和議”剛剛生效,前線的戰備狀態仍未松馳,他題云:“烽火未息,望風檣戰艦存煙靄間,慨然盡醉?!彼麘嵢挥谛氐恼悄纤谓y治者認賊作父,甘于偏安,諸將沒有像李光弼、郭子儀那樣“手梟逆賊清舊京”,可見他的《中興頌》筆法,自有深意在此。他的經典之作《懷成都十韻詩》書于54歲,點畫厚重不失靈動,輕靈之處不顯單薄,章法上字字獨立,卻通篇氣勢連貫,有蘇黃遺風。更能表現陸游富有創造力的是在此幅基調為行書的作品之中,加入了章草的成分,把行書與章草在一貫的氣勢中和諧統一起來,古拙中含妍媚,風韻獨具。

后世紀念

故居

  陸游故居遺址,位于浙江省紹興市區鏡湖新區東浦鎮塘灣村。 在行宮、韓家、石堰三山環抱之中。1985年11月,陸游誕辰860周年,于池西南側立碑,陽面鐫“陸游故居遺址,一 九八五年九月朱東潤敬書”,碑陰刻陸游故居史料。

  陸游早年故居云門草堂,位于浙江省紹興市平水鎮平江村,為云門寺三在副寺之一。陸游之父陸宰曾隱居云門,陸游青少年時讀書處就在“云門草堂”,32歲赴任福建做主簿時曾作《留題云門草堂》。明嘉靖、清康熙年間,曾二度重建?,F因年久失修,佛殿塌圯,僅剩斷墻殘壁和幾間舊屋。

祠堂

  四川陸游祠,位于崇州市崇陽鎮,始建于明初(1368年),占地面積約4畝,祠堂含大門、長廊、過廳、序館、兩廡、正殿等,主體陳設突出“梅”的主題。 序館為“香如故堂”,陳列陸游生平簡介、漢白玉陸游塑像、陸游手跡碑;正殿為“放翁堂”,塑陸游坐像;兩廡陳列陸游詩文的各種版本及詩意畫。

  崇州西北的鳳棲山另有梅花寨,被稱為放翁遺香圣地,據專家考證為《卜算子·詠梅》意境的原型所在地。

  陜西陸游祠,位于今寶雞市大散關內,始建于1998年,仿宋代軍營的建筑。祠的上方高懸一匾,上書“千古風流”;兩側墻壁繪有陸游生平圖畫,后壁上書寫著陸游在南鄭創作的一些詩詞。祠的正中是陸游的立像,像高三米,紗帽軟翅,一襲長衫,手持書卷,翹首昂視,一副文采風流的模樣。

沈園

  沈園為宋代著名園林,位于紹興市魯迅路,因陸游《釵頭鳳》成名。務觀堂位于沈園南苑,主要陳列陸游的手跡復制品和碑刻、拓片;安豐堂從赤誠報國、勤政愛民、稽山鏡水、世事滄桑等幾個方面對陸游的生平和陸游與沈園的關系作了詳盡的介紹。2001年,于沈園南苑開辟陸游紀念館,內置陸游雕像。 2012年,沈園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參見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