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霸先
陳霸先(漢語拼音:Chen Baxian),南朝陳的創建者,陳高祖。字興國,小字法生。先祖在西晉永嘉時南遷吳興長城(今浙江湖州長興東)。少年倜儻有大志,喜讀兵書、習武藝。初任鄉間里司,后至建業(今南京)為油庫吏,繼徙為王室新喻侯蕭映傅教,勤于其事。蕭映為吳興太守,攜至任上為僚佐,映稱贊其:“方將遠大?!笔捰橙螐V州刺史,霸先隨同,擢為中直兵參軍。時李賁連結附近數州豪杰,起兵反梁。朝廷派兵鎮壓受挫,霸先率精兵相救,大勝,朝廷授直閣將軍,封新枋縣子。是年蕭映卒,霸先送喪還都,至大庾嶺,被詔為交州(今越南)司馬,領武平太守。李賁被鎮壓后,遂封任振遠將軍、江西督護、高要(今廣東肇慶)太守,督七郡諸軍事,監始興郡。
梁太清二年(548)冬,侯景作亂,次年霸先率軍3萬,會同王僧辯討滅侯景。任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南徐州(今江蘇丹徒縣治)諸軍事、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進封長城縣公。湘東王即位江陵(今湖北江陵),霸先鎮京口(今江蘇鎮江市),進位司空。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殺,霸先與王僧辯等在建康奉蕭方智為梁王、太宰。天成元年(555),工僧辯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霸先固爭未果,襲殺僧辯,立蕭方智為梁敬帝,改元紹泰。同年擊敗北齊進攻,詔授侍中,加尚書令,車騎將軍,揚州、南徐州刺史,持節司空。太平元年(556)進丞相,錄尚書事、鎮衛大將軍、揚州牧,封義興郡公。太平二年八月,進位太傅。九月進相國,封為陳公,備九錫之禮。十月,進爵為王,以揚州等地20郡益封陳國。永定元年(557)冬十月滅梁稱帝,國號陳,在位3年。
生平簡介
家世寒微,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于軍事。初隨宗室新喻侯蕭映至廣州刺史任,為中直兵參軍,招集兵馬。曾鎮壓土著與少數民族起義,累官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督七郡諸軍事。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攻陷建康。次年七月霸先消滅與侯景勾結的廣州刺史元景仲,十一月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勤王討侯景。大寶元年(550)出大庾嶺,沿贛江而下,軍至南康(今江西贛州),受湘東王蕭繹節制。至湓城(今江西九江)與王僧辯會師,率甲士3萬、強弩5000張、舟船2000乘,東進破建康,討滅侯景(見侯景之亂)。進位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承圣三年(554)十一月,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立蕭為梁主。霸先與王僧辯迎立晉安郡王江州刺史蕭方智至建康為帝而擅朝政。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至建康為帝。霸先從京口起兵襲殺王僧辯,廢蕭淵明,擁蕭方智為帝(梁敬帝),并擊敗北齊軍。敬帝太平二年(557)霸先加九錫,進爵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
評價
陳霸先性情節儉樸素,“常膳不過數品,私宴用瓦器、蚌盤,肴核充事而已;后宮無金翠之飾,不設女樂”。在政治上寬政廉平,愛育為本,恒崇寬政,不搞株連,懷柔攻心,誠貫天下。在軍事上抵御外族入侵和壓迫。在經濟上發展了長江流域的經濟,奠定了嶺南及東南沿海經濟騰飛的基礎。史評:“江左諸帝最為賢”。
魏征評價:
曾協助唐太宗開創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的魏征,曾是《隋書》、《周書》、《北齊書》、《梁書》、《陳書》五部史書的總監修官。魏征認為陳霸先效命舊王朝,立下豐功偉績,功勛不下曹操、劉裕;三分天下,能夠“決機百勝”,雄豪無愧劉備、孫權(高祖拔起壟畝,有雄桀之姿。始佐下藩,奮英奇之略。魏王之延漢鼎祚,宋武之反晉乘輿,懋績鴻勛,無以尚也。決機百勝,成此三分,方諸鼎峙之雄,足以無慚權、備矣)。
姚察評價:
陳朝吏部尚書姚察在陳亡被俘,到隋朝后,為隋文帝撰寫陳朝歷史,仍認為陳霸先“英略大度,應變無方,”與漢高祖劉邦、魏武帝曹操一樣同屬偉人(高祖丨英略大度,應變無方,蓋漢高、魏武之亞矣)。
姚思廉評價:
姚思廉:唐朝散騎常侍姚思廉曾主編了《梁書》、《陳書》兩部史書,他在全面肯定了陳霸先優良品德后,用“智以綏物、武以寧亂、英謀獨運、人皆莫及”四句贊之。
李延壽評價:
李延壽:唐朝大史學家李延壽(《南史》與《北史》的作者)用“雄武英略”、“性甚仁愛”、“恒崇寬簡”、“彌厲恭儉” 來稱贊陳霸先一生。
司馬光評價:
司馬光: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編有《資治通鑒》一書)用“臨戎制勝,英謀獨運”、“為政務崇寬簡”、“性儉素”等語言分別概括了陳霸先治軍、從政、為人的鮮明個性。
歸有光評價:
明代文學家歸有光也充分肯定陳霸先抵御落后勢力的軍事掠奪,保護華夏傳統文化的歷史功績,用“江左諸帝,號為最賢”來歌頌陳霸先(恭儉勤勞,志度弘遠,江左諸帝,號為最賢。赫然陳祖,大業光燦。寂寞沛鄉,吾茲感嘆)。
毛澤東評價:
中共領袖毛澤東也對陳霸先南征北戰所使用的戰術很欣賞,晚年時曾要求人們讀讀《陳書》,了解陳霸先的身世經歷。臺灣學者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一著中,有這么一句評價:“陳帝國是南北朝唯一沒有出過暴君的政權?!倍麄€陳朝沒有出過一位暴君,應和奠基人陳霸先親民、愛民、關心普通百姓生計的從政品格有關。
家族
父親
陳文贊,追尊為太祖景皇帝
母親
董氏,安皇后,陳文贊之妻,陳武帝之母
皇后
錢氏,昭皇后
章要兒,宣皇后
子女
兒子
陳克,孝懷太子,昭皇后之子,早夭
陳立,豫章獻王,早夭
陳權,長沙思王,早夭
陳某(待考),早夭
陳某(待考),早夭
陳昌,衡陽獻王,宣皇后之子
女兒
永世公主
會稽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