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世居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大象二年(580)五月,北周宣帝死,子宇文闡(靜帝)即位。內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颎假傳遺詔,召楊堅入宮輔政。堅自為左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總攬軍政大權。楊堅輔政后,為防止分封在外的北周諸王變亂,先后平定了三方叛亂,誅殺周室諸王,于大定元年(581)二月代周稱帝,國號隋。
楊堅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后楊堅掌權后恢復漢姓“楊”,并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圣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余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生平
史載楊堅出自關中高門弘農楊氏,是東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其四世祖楊元壽被北魏任命為武川鎮司馬,其父楊忠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關西,因功賜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死后追贈太保,謚號桓。不過據陳寅恪的考證,楊堅家族可能是山東寒族,其弘農楊氏的身份應出于偽托;而所謂楊元壽留鎮武川亦是宇文泰為籠絡部下感情而虛構之事。日本學者布目潮沨則認為楊堅家族并非漢族。
天和三年(568年)楊忠死后,楊堅承襲父爵。他有“身在帝王邊,如同伴虎眠”之感。齊王宇文憲曾對武帝宇文邕說:“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北緛碛钗溺邔顖栽绱嬉尚?,聽宇文憲說后,疑心更重。但是否立即剪除楊堅還猶豫不定,于是便問計于錢伯下大夫來和,來和也說楊堅不凡,但暗中想給自己留條后路。便謊稱:"楊堅這人是可靠的,如果皇上讓他做將軍,帶兵攻打陳國,那就沒有攻不下的城防。"為楊堅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
宇文邕還是放心不下,暗里又派人請相士趙昭偷偷為楊堅看相。趙昭與楊堅友善,當著宇文邕之面佯裝觀察楊堅臉龐,然后毫不在意地說:"皇上,請不必多慮,楊堅的相貌極其平常,無大富大資可言,最多不過是個大將軍罷了。"又使楊堅度過了一次險關。這時,內史王軌又勸諫宇文邕說:"楊堅貌有反相"。言下之意是要及早除掉楊堅。因為宇文邕對相士趙昭的結論相信無疑了,便不悅地說:"要是真的天命所定,那有什么辦法???"使楊堅再次化險為夷。 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即位。楊堅的長女楊麗華被封為皇后,楊堅又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
宇文赟對楊堅的疑心更大,他曾直言不諱地對楊皇后說過:"我一定要消滅你們全家"。并命內侍在皇宮埋伏殺手,再三叮囑說:“只要楊堅有一點無禮聲色,即殺之!”然后他把楊堅召進皇宮,議論政事。楊堅幾經化險為夷,心中早有準備,不管宇文赟怎樣激,怎樣蠻,怎樣講,楊堅都神色自若,宇文赟無殺機可乘。
最后,楊堅想出了"兩全"之策,通過內史上大夫鄭譯向宇文赟透露出自己久有出藩之意。這正合宇文赟的心意,當即任命他為亳州總管。這樣宇文赟放心了,楊堅也安心了。
楊堅將任亳州總管時,龐晃勸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業,楊堅握著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敝链?,楊堅取周自代的愿望溢于言表。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于臨光殿,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
楊堅平定叛亂之后,統一天下的對手只剩下南方的陳朝和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開皇七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廢西梁后主蕭琮,西梁亡。開皇八年(588年),楊堅以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帶領水軍出永安,共五十一萬八千大軍,三路大軍伐陳。八年十二月楊素沿長江擊破陳的沿江守軍,順流而東。但因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書,導致陳朝無法把大軍從建康調出。
開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陳將任忠引韓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陳叔寶,陳朝滅亡。
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后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據守。
開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天下一統。
統一全國后,楊堅勵精圖治,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中國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
政治方面,楊堅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復姓,代表漢化的主流,終究戰勝了鮮卑化的逆流。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軍隊,而是一支名副其實漢人或者夏人的軍隊。軍與民的胡漢之分,至此消除。也表明關隴貴族集團事實上名義上都是關隴地區的一個漢人集團。
另外,楊堅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后改稱五省六部制,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藍圖。中書、門下兩省負責詔令的起草和封駁,尚書省負責政務的管理。尚書省又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軍事上,楊堅改變府兵制初設時,兵農分離情況。轉變為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并在折沖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農合一”的制度。
經濟上鑒于五胡亂華以來南北分裂達二百七十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故自開皇九年(589年)統一天下后,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于魏晉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于是于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并接納尚書左仆射高颎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余口,其中丁壯44.3萬人,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隋初經歷南北朝長期的戰亂,民生疲弊困苦,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后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楊堅在位時代之富饒既非重斂于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于消逝。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前中期的經濟發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于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于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兇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鑒于南北朝政區劃分繁雜隨意,地方行政交錯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于開皇三年(583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楊堅時期朝廷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于行政之經費,大約是南北朝時期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此外,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颎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
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余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高祖在位時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楊堅開了科舉制度之先河,他即位后,廢除了以前選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婆e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延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于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從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長就看得出楊堅的政治才能:開皇元年(581年)全國戶口462萬戶,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達到8,907,536戶,46,019,956人。其中在開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陳增50.0萬,此時的全國戶口700多萬,平均年增長226,708戶。
楊堅好猜忌苛察,容易聽信讒言,到了晚年更是濫殺大臣,虞慶則、史萬歲等功臣故舊先后被殺,此外,法制逐漸遭到破壞,用法“不復依準科律”,頒布諸如“盜一錢以上皆棄市”、“三人共盜一瓜,事發即死”之類的苛刻刑法,百姓惶恐。楊堅還熱衷廷杖,“每于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數四”。[9] 同時,楊堅晚年頗受諸子的困擾。先是軟禁三子秦王楊??;接著在開皇二十年(600年),將長子太子楊勇貶為庶人,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又于仁壽二年(602年),將四子蜀王楊秀貶為庶人。
獨孤皇后去世后,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都受到楊堅的寵愛。
仁壽四年(604年),楊堅患病住在仁壽宮,尚書左仆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都進入仁壽宮侍病。楊堅召楊廣入內居崐住在大寶殿。楊廣考慮到如果楊堅去世,必須預先作好防備措施,他親手寫了一封信封好,派人送出來詢問楊素。楊素把情況一條條寫下來回復楊廣。宮人誤把回信送到了楊堅的寢宮,楊堅看后極為憤怒。天剛亮,宣華夫人出去更衣,被楊廣所逼迫。宣華夫人拒絕了他才得以脫身。她回到文帝的寢宮,楊堅奇怪她神色不對,問什么原因,宣華夫人流著淚說:“太子無禮!”楊堅憤怒,捶著床說:“這個畜生!怎么可以將國家大事交付給他!獨孤誤了我!”于是他叫來柳述、元巖說:“召見我的兒子!”柳述等人要叫楊廣來。楊堅說:“是楊勇?!绷?、元巖出了楊堅的寢宮,起草敕書。楊素聞知此事,告訴了楊廣。楊廣假傳楊堅的旨意將柳述、元巖逮捕,關進大理獄。他們迅速調來東宮的裨將兵士來宿衛仁壽宮,宮門禁止出入,并派宇文述、郭衍進入調度指揮;命令右庶子張衡進入仁壽宮侍侯楊堅。后宮的人員全被趕到別的房間去。隨后,楊堅在大寶殿駕崩,在位23年,終年64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于泰陵(今天陜西省楊陵區城西5公里處)。
事跡
隋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基本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改南北朝以來的州郡縣為州縣兩級體制。后來又規定六品以下官員也由吏部選授,地方官員不得自用僚佐,徹底廢除漢代以來為豪強士族壟斷的辟舉制度。開皇元年,文帝命高颎等人制訂《開皇律》。三年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刪除苛酷條文。他還采取許多經濟措施以鞏固其統治。他分官牛給貧人,助其生產;頒布關于均田和租調的新令;作出一系列減輕農民負擔的規定,使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產。為使隱漏戶口復歸戶籍,又采納宰相高颎建議,實行輸籍之法,擴大剝削和征發的對象。隋文帝十分重視倉廩的建置和漕路的開通。他創置的義倉制度是封建國家保障社會生產力的一項措施,以后沿用到清代。開皇初年,突厥騎兵經常擾掠隋代北方地區。隋文帝采取積極防御策略,并派重兵出擊,打敗突厥,使北方暫得安寧。隋文帝開皇前期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南下滅陳統一全國準備了條件。開皇九年正月隋軍渡過長江,攻占陳都建康,俘陳后主,陳朝滅亡 。西晉末年以來延續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結束。開皇十年,隋文帝對府兵制進行改革。令所有的軍人都在州縣落籍,這一改革取消了兵民異籍制度,適應了民族融合、國家統一和社會生產發展的要求。隋文帝統治的后期,國家富足強盛,編戶大增,倉儲的豐實為歷史所僅見。文帝晚年崇信佛教,但仍重視儒學對于思想統治的作用。他勤于政務,自奉甚儉,在封建帝王中頗不多見。但后來他營建仁壽宮,相當奢費,累死丁夫上萬人。所以史籍說,隋朝的“亂亡之兆”雖然成于煬帝,但在文帝時已開其端。仁壽四年(604)七月,病中的隋文帝在楊廣、楊素控制下猝然死去。即隋文帝,小名那羅延,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市)人。隋王朝的建立者,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楊堅出身名門望族。相傳他是西漢太尉楊震的十四代世孫。其父楊忠,是北周名將之一,早年隨宇文泰在關西起義。賜姓普六茹氏。立過大功,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楊堅14歲擔任京兆尹曹,15歲因父望被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16歲遷為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周明帝時,任右小宮伯、進封大興郡公。周武帝時,任左小宮伯,進位大將軍,后襲爵隋國公。武帝將楊堅長女聘為皇太子妃,從此,楊堅益加受寵。北周建德四年(575),楊堅率領三萬水軍攻打北齊。次年又隨武帝平齊,進為柱國,出任定州(今河北定縣)總管,不久又改任毫州(今安徽淮泗)總管。建德七年(579),周宣帝即位,楊堅長女被封為皇后,楊堅拜為上柱國、大司馬。大象初年,擔任過大后丞、右司武,轉大前疑。北周大象二年(580)春,年僅8歲的周靜帝繼位。楊堅以太后父親的身份總理朝政,控制了北周最高軍政大權。當時,相州(今河南安陽)總管尉遲迥不滿楊堅專權,聯合益州(今湖北安陸)總管司馬消難先后起兵反楊。楊堅命上柱國韋孝寬討伐尉遲迥,平息了叛亂。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楊堅推翻周靜帝,自立為帝,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建都長安。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
楊堅稱帝后,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強化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首先,對中央機構進行了改革。開皇元年(851),在中央設置了三省。即內史省(決策機關)、門下省(審議機關)、尚書省(處理日常政務機構)。三省的設置,能互相牽制,避免了丞相一人專權的局面,把權力集于皇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制。
其次,對地方官制進行了改革。開皇三年(583),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并規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吏的任免權由中央執掌,每年由吏部對地方官吏進行政績考核。各州縣級的正官三年一調動;佐官(副職)四年一換任,并且不得由本郡人擔任,避免了地方豪強把持政務。這些措施,既減少了冗員,提高了行政效率,又節省了開支。
楊堅在加強政治權力,完善統治機構的同時,還對法律進行了修定。在他的直接組織下,著名的《開皇律》誕生了?!堕_皇律》是在北魏北齊的刑律基礎上,廢除了許多酷法,減輕、剪裁了一些刑律刪修而成的。其中的有冤可以逐級上訴,直至皇帝親自處理這項規定,是以前各代所沒有的。楊堅的新律,在抑制豪強勢力,緩和階級矛盾,穩定隋朝政權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楊堅還開了“科舉取士”的先河。通過科舉考試,按成績來選取任用人才。以此來擴充封建王朝統治基礎,鞏固他的統治地位。
在經濟方面,楊堅實行了搜括戶口、均田、租調等措施,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開皇五年(585),楊堅令各州縣大索貌閱,由州縣官吏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體貌進行核對。同時又實行輸籍法,由朝廷按財產和人丁確定劃分戶等標準,每年按此標準征收固定的賦稅徭役。政府掌握的人口多了,國家的賦稅收入也就有所增加。這一措施,打擊了世家大族,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也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
楊堅繼續實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即男21為丁,授露田80畝、永業田20畝。婦女授露田40畝。一對夫婦共授田140畝。均田制的實行,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限制土地兼并和地方豪強勢力的發展,但最終對官僚地主是有利的。在實行均田制的同時,還與之相應地實行了租調力役制。即一對夫妻交粟二石,男丁要服役20天,交納調絹二丈或二丈五尺。租調力役的推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農業發展。
楊堅還下令開鑿漕河。開皇四年(584),開鑿了東起潼關,西抵大興城(今陜西西安)長約300里的通濟渠,也叫富民渠。灌溉了農田,發展了交通,便利于運輸糧食。
隨著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使隋王朝在政治上得到了鞏固,經濟上得到了發展,實力遠遠超過了南方的陳朝。于是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楊堅開始了統一全國的行動。開皇七年(587)楊堅下令進軍江陵,滅掉了后梁,掃除了進軍江南的障礙。開皇八年(588),楊堅命楊廣率領五十多萬人的大軍,自水、陸兩路向陳朝發起總攻。第二年,南朝的最后一個朝廷——陳朝宣告滅亡。中國重新歸為統一。結束了自東晉十六國以來270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促進各民族融合和經濟文化的交流。
陳朝滅亡后,江南一些地方豪強勢力并不甘心,紛紛起兵反隋。楊堅派大將楊素率軍平息了江南叛亂,制止了豪強地主的分裂活動,鞏固了統一。同時,楊堅還改革了北周以來的府兵制,對軍隊加強了控制。
楊堅稱帝后提倡節儉,他教訓太子楊勇說:“自古以來的帝王,如果奢侈就一定不能長久,你一定要厲行節儉?!睏顖曰剂〖?,配制止痢藥,需要胡粉一兩,宮中卻沒有,足見其儉樸如此。但到晚年,他濫用民力營建豪華宮殿;刑罰殘酷,喜怒無常,常常錯殺無辜。開皇十九年(599),楊堅聽信讒言,廢黜了太子楊勇,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仁孝四年(604),楊廣為奪取皇位,派人將病中的楊堅殺害,自己當上了隋朝的第二代皇帝。
評價
《隋書》:“高祖龍德在田,奇表見異,晦明藏用,故知我者希。始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與能之議,未為當時所許,是以周室舊臣,咸懷憤惋。既而王謙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迥舉全齊之眾,一戰而亡,斯乃非止人謀,抑亦天之所贊也。乖茲機運,遂遷周鼎。于時蠻夷猾夏,荊、揚未一,劬勞日昃,經營四方。樓船南邁,則金陵失險,驃騎北指,則單于款塞,《職方》所載,并入疆理,《禹貢》所圖,咸受正朔。雖晉武之克平吳會,漢宣之推亡固存,比義論功,不能尚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無警。于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贾巴?,足以參蹤盛烈。但素無術學,不能盡下,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暨乎暮年,此風逾扇。又雅好符瑞,暗于大道,建彼維城,權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適從。聽哲婦之言,惑邪臣之說,溺寵廢嫡,托付失所。滅父子之道,開昆弟之隙,縱其尋斧,剪伐本枝。墳土未干,子孫繼踵屠戮,松槚才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
《北史》:“皇考美須髯,身長七尺八寸,狀貌瑰偉,武藝絕倫;識量深重,有將率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