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
581年,隋高祖文皇帝于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禪讓,建立了大隋皇朝,先以長安為都,后來又新建大興城為京師、以洛陽為陪都,實行東西兩京制:西京長安、東京洛陽。589年,揮戈南下,滅亡了長期割據南方的南朝最后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中國。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位后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大隋共傳位三代天子: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大隋世祖明皇帝楊廣、大隋世宗恭皇帝楊侑。
大隋之盛世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后,此時的中華帝國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甲兵強銳,威動殊俗,幅員萬里。大隋疆域之遼闊宏大超過了以往的所有朝代,據《資治通鑒》記載:“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歷代之盛,極于此矣?!边@個時期是中華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全盛黃金期,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這個朝代也是日本對中國稱臣朝貢的朝代之一。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后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后世的政治制度。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建立大興城和東都,并且興建長城保護歸附外族。這些都提升了位于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的四周國家如高昌、倭國(即日本,時為飛鳥時代)、高句麗、新羅、百濟甚至于內屬的突厥等國都吸收隋朝的的文化與典章制度,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 中國歷史紀年表
疆域及行政區劃
隋文帝把東漢以來的州郡縣三級制改成州縣二級制,并且合并一些州縣,裁減冗員,消除權力層疊、機構過多的弊端。隋煬帝時又改州為郡,但是仍為二級制。雖然隋朝實行的是郡(州)縣二級制,但是實際天下的郡數已經遠遠超過了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時的60郡或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的103郡,達到了鼎盛時期的190郡。隋廷無法同時兼顧近兩百個郡級行政區,所以隋煬帝效仿漢武帝設置監察州監督各郡職務,監察州置刺史,輔官有長史、司馬等。當時隋朝有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揚州、荊州 、梁州及雍州等監察州??ぃㄖ荩┘壭姓^置太守,輔官有郡丞、郡尉、郡正等。在各諸侯王封國置國官,有令、大農、尉、典衛、常侍等??ぃㄖ荩┲略O有縣級行政區,各縣置縣令,輔官有縣丞、縣尉、縣正等。在首都又稱京縣,又依地域好壞分成望縣或緊縣,或是依戶口多少分為上、中、中下及下四等??h以下的基礎組織是鄉、里、保、鄰,鄉置耆老、里設里正。里正負責查核戶口,收授土地,監督農業生產。五百戶以上的市鎮設坊,置坊正;城敦外設村,置村正,每超過一百戶增設一人。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員任命銓敘制度: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員均由吏部任免,每年考核。州縣佐吏三年必須更換,不得連任,不許用當地人,必須用外地人,從而防止了地方豪強地主壟斷政權,減少了官商勾結的危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隋朝效仿九品中正制,在行政區劃上也按照各郡(州)縣情況劃分上上至下下九等,按照級別不同職官人數品級等都有區別,但是其具體情況記載不多。此外,雍州、京兆郡、長安縣等由于政治因素比較特殊的區劃,其長官名稱、職官配置也有所區別。隋朝滅亡后,后繼的唐朝改郡為州,并且也沿襲在州級上建立道級監察區,建立州縣二級制。
隋朝疆域方面,在東北地區,隋朝對高句麗連年戰爭,邊界固定在遼河一帶。在北方,隋朝占領突厥汗國的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五原、定襄等陰山以北之地,降服突厥啟民可汗。西域地區,隋朝從突厥取得伊吾郡(今新疆哈密地區)。隋煬帝趁吐谷渾汗國被高車打敗之機,攻滅吐谷渾,取得青海一帶領地,于河西走廊設置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縣)、且末(治所在今新疆且末縣南)、西海(治所在今青海湖西古伏俟城)和河源(治所在今青海興??h東南)四郡,深入青海湖及西域東部。西南地區方面,隋初本領有南中地區,在593年設南寧州總管府于味(今云南曲靖市),但數年后因爨族反抗而放棄。南方方面,605年隋朝攻滅林邑國,設置比景郡、象浦郡、海陰郡等三郡,其中海陰在西漢日南郡南,不久林邑人收復故地。早在南朝梁陳之際,南嶺俚族首領冼夫人受到海南島儋耳人的歸附。由于冼夫人對隋朝的效忠,使隋朝順利地管轄海南島,設置珠崖郡與儋耳郡。
人口
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陸續入塞的游牧部落與農業民族由互相沖突演化成文化的整合或涵化,到隋朝時形成漢胡融合文化,隋朝時期的漢族是由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新漢族。隋朝以前的戶口數極為低估,由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相連,實際戶口銳減;人民因戰爭與課稅繁重而隱藏戶數;世族需要大量人力生產農業,所以也包庇逃避朝廷課役的人民。導致“百室合戶,千丁共籍”的現象,使得朝廷統計的戶口數,比實際戶口數少得多。到隋朝時期,戶口數開始快速成長,主要是因為課稅輕,搖役少,加上世族政治與莊園制度的式微,人民愿意脫離世族的蔭庇自立門戶。為了確切統計戶口數以保證賦稅來源,高颎奏行輸籍制,令州縣官每年檢查戶口,從此地方無法藏匿人口。585年隋文帝下令州縣官檢查戶口,自堂兄弟以下親屬必須分立戶籍,并且每年統計一次,北方因此多出了164萬余口。609年隋煬帝已經擁有南方,他又一次大檢查,得了24萬余,新附口64萬余。由此可見長江流域經東晉、南朝將近三百年的開發,已經擁有約等于黃河流域三分之一的人力,經濟上升。
隋朝人口快速增加、墾田面積的擴大和國家糧倉的豐實,也帶動農業發展。根據《隋書.地理志》記載各郡分計數之和為全國有9,073,926戶,大體上恢復了四個世紀以前東漢時期的戶口數,到613年也依然有人口4450萬人。在26-27年間,戶數增加了428萬戶,人口增加了1700多萬。隨著勞動力的大量增加,社會經濟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朝廷正常的收入也增多。592年儲備的糧食和絹花等物堆積如山,史籍敘述府庫都藏滿,只好堆積在廊廡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隋朝農業的興盛。592年隋廷的府庫已經藏不下各地征調的絹帛,不得不增辟左藏院儲存,隋文帝并令人口稠密的河北、河東地區,今年田租減三分之一,調全免。隋亡后,根據《舊唐書》記載,618年唐代隋初際有180萬戶;624年有219萬戶,639年304萬戶。唐朝貞觀之治只是隋煬帝時人口極盛的三分之一,唐朝要等到754年天寶時期才恢復并超過隋朝極盛時的人口。
歷史
崛起
北周雖然滅北齊后國力興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華,沉緬酒色,政治腐敗,還同時擁有五位皇后。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楊堅扶持年幼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以大丞相身份輔政。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與益州總管王謙等人不滿楊堅專權,聯合叛變反抗楊堅。但被楊堅所派的韋孝寬、王誼與高颎等人平定。581年3月4日,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楊堅登基為帝,即隋文帝,建國隋,北周亡。隋文帝意圖南滅南朝陳,采納高颎的策略:干擾南朝陳的農業生產,破壞陳國的軍事儲積,使陳國損失慘重,而又疲憊不堪。隋文帝于隋與突厥之戰勝利后,587年10月26日廢西梁后主蕭琮,西梁亡。隔年發動隋滅陳之戰,隋文帝命楊廣、楊俊與楊素為行軍元帥;楊廣為總主將、高颎為參謀、王韶為司馬,兵分八路攻陳。
楊素率水軍從巴東順長江東下,與荊州劉仁恩軍聯合占領延州(今長江西陵峽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等上游陳軍防御。由公安東援建康之中游陳軍也被楊俊軍阻于漢口一帶,為下游隋軍創造有利條件。下游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會(即春節)之機分路渡江。行軍總管韓擒虎、賀若弼兩軍鉗擊建康,與宇文述軍包圍建康。589年2月10日,聯軍進入建康城,俘陳后主。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后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據守。590年9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
至此,隋朝結束西晉永嘉之亂以來二百八十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國的大一統。人才濟濟的隋朝融和關隴世族、關東世族及江南世族,有擅長謀略的高颎、總管政事的蘇威,擅長軍事的韋孝寬、賀若弼與韓擒虎、還有劉昉、鄭譯、李德林、元諧、元冑、宇文忻等重臣,形成一個有力的集團。
開皇之治
隋文帝為了鞏固政權,在政治方面廢除北周的六官,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去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制。重整地方制度以及平定南朝陳后沒收天下武器,這些都削弱地方勢力,進而鞏固中央政權。為了抑制世族,下令正式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設立科舉制度以公平的選拔人才。遷移關東世族與江南世族到長安,以加強控管。經濟方面,減輕刑罰與徭賦,實行均田制、租庸調制以及人口調查以掌握賦稅來源,統整貨幣與度量衡以整頓貿易環境。均田制和輸籍之法使農民擺脫地主的控制,轉化成國家的編戶,成為隋朝農業成長的原因。隋文帝提倡節儉,對自己的皇子也不準過分揮霍。這些都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使得隋初財富迅速累積豐裕。由于耕地面積大量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長安、洛陽官倉里儲糧多的達千萬石,少的也有數百萬石。同時手工業有新的發展,造船技術達到很高水平,能造起五層樓的宏偉戰艦。洛陽的商業盛極一時,居住著數萬家富商,經濟呈現繁榮的局面。
584年,為了提升關中物資運輸,隋文帝命宇文愷興建廣通渠。并以此為序幕,帶動一系列修建運河的工程,最終成就了隋唐大運河。這個龐大的運河系統令南北物資輸送與貿易得以迅速發展,并且轉運江南物資以鞏固隋廷開支。經過這些改革,隋初政治、經濟和社會都繁榮發展,開創開皇之治。戶口也由四百余萬成長至八百幾十萬。社會累積相當多的財富,可供五六十年使用。開皇盛世氣象恢宏磅礴,隋文帝又下令修建大興城(即唐長安),大興城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志,也是隋朝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表現,是當時世界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大興城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中國后世都市規劃與日本、朝鮮都市規劃都有深刻的影響。
開皇之治到隋文帝后期逐漸衰退。隋文帝對刑法提倡嚴苛重刑,對功臣故舊也心懷猜忌,大殺開國功臣與將領。隋文帝趨于剛愎自用,企圖獨裁專治天下,使得他與大臣關系越來越遠,成為隋朝衰退遠因。隋文帝本立長子楊勇為太子,由于楊勇好奢侈,漸漸失寵。而次子楊廣與大臣楊素揭露楊勇的“陰事”,漸獲楊堅信任。600年隋文帝改立楊廣為太子,604年8月13日,隋文帝去世,604年8月21日,楊廣繼位,即隋煬帝。
衰落與滅亡
隋末隋煬帝統治期間,勞役不息,天下死于役,導致隋末天下大亂,群雄并起,隋朝也隨之很快滅亡。但是,歷史上有很多類似隋朝的大一統王朝,如漢、唐、宋等,在王朝末期也經歷了隋末的殘酷腐朽統治,但是大都能夠依靠慣性茍延殘喘很長時間。隋朝一度海內一統,繁榮昌盛,卻"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原因何在?
隋末,天下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權為根據地的關中地區最多,關中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階級上層人物,在地方上勢力強大,在社會上聲望卓著,在政治上能量很強。李淵在《授三秦豪杰等官教》一文寫到,"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杰,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馀,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咸畏后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說明了關中豪強的數量、質量很高,勢力強大,在受到朝廷的壓迫后,反心尤盛。所以,在統治集團變亂時期,這些豪強,借機起事,紛紛而起。
江淮到嶺南地區,原來都是南朝的統治地區,有眾多支持南朝的豪強地主,隋朝建立之后,它們大都成為隋朝的異己力量。所以,后來在南方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反抗隋朝的叛亂,其時,陳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雖然平定了這次大暴動,但是采取的是鎮壓和妥協結合的方式,很多叛亂頭領后來成為了州郡的刺史、縣令,所以這股強大的勢力并沒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變,這些潛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今河南、山東一帶地主起兵的數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來復雜,妄起風波,舊號難治(三國時期,曹操為穩定河北曾經建都于鄴)。隋征吐谷渾后,國家馬驢死者十有八九,后征高麗,隋煬帝詔征馬匹十余萬,主要出自中原,中原富人因此破家者十家而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權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
于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三股勢力,以李淵、楊玄感為代表的隋朝高官顯貴,以蕭銑、沈法興為代表的南朝殘余勢力,以梁師都、劉武周為代表的地方大族豪強群起反隋,鋒鏑鼎沸,星離棋布。史家有論,稱割據叛亂為"土崩",農民起義為"瓦解",隋政權不僅失去了天下民心,而且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主階級的支持,頃刻間土崩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隋煬帝實施苛暴的徭役、兵役,毫無限制地壓迫勞動人民,甚至貴族地主,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地主反抗,固然是隋政權滅亡的直接原因。但是,隋朝是在中國經歷長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統一王朝,其情況頗似秦朝,外表強盛至極,在大一統的表面下卻涌動著各種割據勢力的暗流,統治階級內部埋藏著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統治基礎很不穩固,這種隋政權本身固有的缺陷,才是隋朝在強盛之際,轉而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政治
北周大成二年(580),周宣帝宇文贇死 ,靜帝年幼 ,楊堅掌握軍政大權 ,迅速平定了反抗他的相州(今河南安陽南)總管尉遲迥、鄖州(今湖北安陸)總管司馬消難、益州(今四川成都)總管王謙。同時,楊堅還屠戮了北周宇文氏諸王。在消滅內外政敵以后,他自左大丞相遷大丞相 ,并于周大定元年(581)二月代周稱帝 ,國號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統一南北
隋初,北方突厥的勢力強盛。文帝開皇二年(582),隋軍挫敗入掠河西的突厥軍。三年,突厥分裂為東、西兩汗國。五年,東突厥沙缽略可汗歸附。八年二月,隋文帝下詔伐陳,大舉南進。次年,隋大將韓擒虎俘后主陳叔寶。陳亡后,隋又遷陳朝皇家和百官家屬入關中。嶺南方面 ,在高涼( 今廣東陽江西 )太守馮寶妻冼夫人(少數族人)的協助下也迅即安定。北遷的江南豪強認為統一損害了他們的利益。開皇十年冬,遍及陳朝舊境的反隋暴動爆發。隋派遣楊素領兵鎮壓。大約次年即告平定。北朝后期,鮮卑貴族的門閥化,尤其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漢族楊氏代周以后,象征民族矛盾的鮮卑政權亦告消亡,南北統一的條件已經成熟。
完成和鞏固統一的改革
在文帝統治時期和煬帝統治的前期,隋先后進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完成和鞏固統一、強化中央集權的改革。
?、俑母镄姓贫?。開皇初年,基本形成以尚書、內史(即中書)、門下三省為行政中樞的制度。這一制度后來為唐代繼承和發展。開皇三年,文帝下詔廢罷境內500余郡,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州置刺史,將州府和軍府合一。凡軍事上較重要的州設置總管,兼任刺史。大業元年(605),煬帝下詔廢除諸州總管府,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诟母镞x舉制度。開皇末年實行六品以下官吏全部由尚書省吏部銓舉之制,地方各級機構的屬官從此由朝廷委任,徹底廢除了傳統的辟舉制。保證門閥世襲的九品中正制也在隋代廢除。但是由于隋代門閥貴族的子弟仍可以門蔭出身,所以門閥世襲制在隋代選舉中仍居優勢。一般地主的入仕道路主要是通過吏職和軍功。隋代出現了兩種新的科舉科目——進士與明經,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鄹母锔?。早在大象二年(580)楊堅為北周大丞相時 ,即下令西魏時受賜鮮卑姓的漢族府兵一律恢復漢姓,具有破除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意義。開皇十年文帝下詔,府兵全家一律歸入州縣戶籍,只本人作為兵士由軍府統領。這一措施清除了胡漢分治的遺跡,適應了民族融合的時代要求,有利于統一。
?、苤朴嗛_皇律。開皇元年和開皇三年,制訂和修改了隋律,即《開皇律》。隋代法律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隋初較重要的改革還有鑄造新五銖錢,統一當時混亂的貨幣,以及統一度量衡。
政治制度
南北朝時期政府組織繁雜,隋文帝廢除了北周仿照《周禮》所創立的六官制度,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全面性的發展中央集權。隋朝設有三師、三公虛職,品位崇尊,并不主事。隋朝皇權極大,相權被分給尚書?。ㄉ袝蜕洌?、門下?。{言)與內史?。▋仁妨睿┤齻€機關,使其互相牽制,又受制于皇帝。內史省起草詔令,為決策機構,門下省職掌封駁,為審議機構,尚書省執行政令,是行政機關。另外,如果有官員有“參掌機事”稱號,也是宰相之一。尚書省是行政中心,“事無不總”,下轄六部,六部的命令再交給九寺五監執行。中央監察機關是御史臺,由御史大夫負責,掌管邦國刑憲典章,以肅正朝廷。而都水臺掌管河道運輸、管理隋唐大運河與溝渠灌溉。
尚書省主要由吏部、禮部、兵部、民部、刑部與工部等六部組成,每部又分為四司。吏部是六部之首,掌管官員選受、升遷、封賞、考績等人事業務,對國家政治起決定的作用。戶部掌管戶口、稅收、會計等財務業務,主要維持朝廷開支。禮部掌管禮儀、祭祀、貢舉等禮儀、外交業務。兵部掌管武選、勘測、將士訓練、武器生產等國防業務。刑部掌管命令、刑法、徒隸、按復獻禁等法務業務。工部掌管山地湖泊、農業、營建、手工業及諸司公廨紙筆墨之事等經濟、后勤業務。九寺五監是中央政府的辦事機關,九寺分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與太府等;兩監有國子監和將作監。寺監執行六部所下達的命令,執行完后必須“申復所司”。處理具體事務時,寺監同六部有隸屬與承受的關系。
科舉制度
南北朝時期為了選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舉明經”等科舉制度,但是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繼續實施。隋朝時,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婆e制度初期設諸州歲貢,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與明經科的考試,606年隋煬帝增設進士科。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當時以明經最為高級,進士試居次。當時選士制度只稱為秀才科,與唐之科舉仍有一段距離。秀才科可謂科舉的開端,亦為不完善的考試制度,對實際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變了門第壟斷官職的局面??婆e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廷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于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法律
北周律法有時松,有時嚴,不好掌握,導致刑罰混亂。隋文帝即位后,于581年命高颎等人參考北齊北周舊律,制定法律。583年又讓蘇威等人加以修訂,完成了《開皇律》?!堕_皇律》 以北齊《河清律》為底本、參考北周和南朝梁的律典,簡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優點而成。史稱:“刑網簡要,疏而不失”,規定對十惡者要嚴懲不貸?!堕_皇律》分十二卷,500條,刑罰分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種二十等。廢除了鞭刑、梟首、裂刑等酷刑,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礎。
軍事
軍事制度
軍事制度方面,隋朝分置諸衛,統率軍府宿衛的制度源自西魏北周時的十二大將軍制,設置司衛、司武官,統率府兵宿衛宮禁;又有武侯府統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隋初沿北周之制,隋文帝設置中央管理機關為十二衛,此即十六衛的前身。十二衛分為左右翊衛、左右驍騎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候衛和左右御衛。十二衛負責戍衛與征戰,戍衛分為內衛與外衛。有戰事時,皇帝詔命行軍元帥或行軍總管為戰時指揮官,組成作戰組織。例如隋滅陳之戰因為戰區較大,行軍元帥有楊廣、楊俊及楊素,由楊廣統一調度。隋與突厥之戰時,任命李晃為行軍總管。隋與吐谷渾之戰時,任梁遠為行軍總管。作戰結束后,結束總管職務,交還軍隊給各地總管。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將十二衛擴充成衛統府的制度,這是為了擴張軍事力量、加強中央侍衛力量以及分散諸將權力。衛統府有十二衛四府,合稱十六衛或十六府。新成立的四府為:左右備身府和左右監門府。十二衛負責統領府兵與宿衛京城;四府不統府兵,左右備身府負責侍衛皇帝;左右監門府分掌宮殿門禁。十二衛率領外軍,屬于左右翊衛的驍騎衛軍、左右驍衛的豹騎軍、左右武衛的熊渠軍、左右屯衛的羽林軍、左右御衛的射聲軍和屬左右候衛的佽飛軍。左右翊衛兼領內軍。內軍指左右翊衛的親、勛、翊三衛統轄的五軍府和另屬東宮的三衛三府之兵,均由達官子弟擔任。
隋文帝又將全國各地劃分為若干軍事區域,設總管負責該地區軍事,平時備邊防患,戰時奉命出征??偣茉O有總管府,分上中下三等。另外尚有四大總管:晉王楊廣鎮并州、秦王楊俊鎮揚州、蜀王楊秀鎮益州、韋世康鎮荊州。隋朝共設有三十至五十多個總管,以長安為中心分為東西南北四大軍區,駐守天下諸州以抵御外患。并且以北部邊疆地區為重點,鎮守要害。軍區共有:北及西北八府,主要防御突厥汗國;東北七府,防御突厥汗國和契丹;中西部八府,拱衛畿輔,扼守江源;東南九府,守南方形勝險固之地;另有防御吐谷渾的疊州,鎮爨族之南寧;之后又增加遂、瀘二府以防備當時的西南各部落。后來唐朝也繼承這種作法,并且發展成“道”的軍區或監察區。
隋文帝對府兵制也有所改革。將北周官職品級制度和文臣武將都納入同一個等級系統內。590年頒布關于將軍戶編入民戶的命令,軍人除了自己本身軍籍,還可以同家屬列入當地戶籍,按均田制授田,免除租庸調,并按規定輪番到京城宿衛,或執行其它任務。這個命令減輕中央朝廷經濟負擔,并且使軍人能夠和家屬同住,也擴大朝廷兵源,堪稱兵農合一。
全盛時期的武功
侵略林邑
林邑地處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寶物,大業元年煬帝委任劉方為罐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負責侵略林邑。之前劉方將軍已經把交趾(今越南河內)平了。公元605年(大業元年)正月,劉方率舟師主力至??冢忠厝牒L帲?。林邑王梵志派兵據險抵抗,被隋軍擊潰逃散。三月,劉方率軍進至阇黎江,林邑人據南岸立欄柵,意圖阻止隋軍渡江。劉方命令兵士盛舉旗幟,雄擊金鼓而進。隋軍旌旗招展鼓聲震天,強大的陣勢與軍威完全把林邑人驚懼了從而潰逃。劉方隨即指揮大軍渡過阇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著大象,從四面八方圍聚而來。妄圖與隋軍決戰,威震住隋軍。劉方忙命令士兵們用強弩射擊大象,大象被紛紛射中受傷而潰亂逃跑,林邑人的軍陣被受傷的大象踐踏沖亂。劉方乘勢指揮精銳之兵發起進攻,林邑軍潰散。隋大軍全線發起猛攻,大獲全勝,只是抓著的俘虜就以萬計。此次戰役波瀾壯闊場面宏大,隋軍英勇善戰表現出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
劉方率大軍一路向南追擊,屢戰屢勝,戰無不勝。于是濟區粟,度六里,前后逢賊,每戰必擒。隋軍進至大緣江,林邑人又據險為柵,又被擊破之。并追過了馬援銅柱以南。隨后隋軍又向南追擊了八天,終于抵達林邑人的國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棄城奔逃到海上。劉方率隋軍進入林邑都城,繳獲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鑄成的廟主牌位十八枚?!矮@其廟主金人,污其宮室,刻石紀功而還?!眲⒎矫羁淌涗浟诉@次征伐的功績后班師還朝。
隋軍此次過于深入南方,作戰長達數月之久,從冬季打到夏季。班師回朝途中正處炎熱的夏季,隋軍士兵不適應南方悶熱潮濕的氣候,加上長途跋涉,士兵們很多染上疾病,有的士卒腳都腫了,死去十之四、五。劉方將軍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軍涂中。煬帝知道消息后非常痛心為之惋惜,下詔褒獎贊美劉方將軍。詔曰:“方肅承廟略,恭行天討,飲冰湍邁,視險若夷。摧鋒直指,出其不意,鯨鯢盡殪, 巢穴咸傾,役不再勞,肅清海外。致身王事,誠績可嘉,可贈上柱國、盧國公?!?
劉方將軍此次對林邑的征伐是歷史上中國軍隊在最南方的征伐,不僅挫敗雄壯的大象軍陣的攻擊,而且攻下了異國的首都,這是中國歷史少有的地道的侵略行為。震服了南海百蠻,從此對隋朝貢不斷。這是中國的輝煌,為中國的古代史爭光?!侗笔贰?、《隋書》贊曰:“劉方號令無私,治軍嚴肅,克剪林邑,遂清南海,徼外百蠻,無思不服?!?
馴服契丹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因契丹人侵擾營州。隋煬帝詔令通事謁者韋云起監領突厥兵去討伐契丹。突厥啟民可汗派二萬騎兵,聽命于韋云起指揮討伐契丹。韋云起把兩萬突厥騎兵分為二十營,分四道一同進發。每營相距一里,不得交雜。聞鼓聲而行,聞角聲而止。韋云起命令沒有公事派遣不得馳馬,行軍途中一個突厥紇干違犯了韋云起的軍令,被韋云起斬殺并持其首以示眾。從此突厥將帥拜見韋云起,皆膝行股栗,莫敢仰視。
契丹本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對突厥騎兵并沒有多少猜忌防范之心。韋云起率軍進入契丹境內后讓突厥兵士詐稱他們是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人做交易,并嚴令有敢泄露營中有隋使者斬。契丹人不加防備,韋云起率領突厥軍前進到距契丹營地一百里的地方又假裝轉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夜里又率軍折了回來繼續向契丹營地進發。離契丹營地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韋云起命令部隊結陣而宿。天剛剛微亮,契丹還處在夢鄉之中。韋云起命令二萬騎兵一起急馳突然向契丹大營發起進攻。結果可想而之,戰果輝煌?!氨M獲其男女四萬口,女子及畜產以半賜突厥,余將入朝,男子皆殺之?!?契丹人從此對隋朝服服帖帖,朝貢不斷。
韋云起把俘獲的契丹女人和畜產的一半賞賜給突厥人,把其余“勝利品”都帶回隋朝。隋煬帝聞訊后大喜,招集百官高興的說:“云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師奇譎,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諤,朕今親自(推)舉之?!表f云起被升任為治書侍御史。
韋云起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兩萬并運用計謀擊潰契丹人,堪稱有勇有謀。這樣的將領與事跡在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古人云:“以蠻夷伐蠻夷”計之上者也。煬帝楊廣只派一人,就取得俘獲敵人四萬人的輝煌戰果。用突厥人打敗契丹人,把中國“以胡制胡”的戰略方針發展到極至。
欺辱流求
流求可能是今天日本的琉球群島也可能是臺灣島。公元607年(大業三年),隋煬帝楊廣曾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到達流求。因言語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還。次年,煬帝又派朱寬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從。于是派遣賁郎將陳稜與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余人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
隋軍大海航行一個多月后才抵達流求國。流求人開始見著隋朝船艦,以為是商旅,和他們做貿易的。陳稜率大軍順利登岸。陳稜曾經從南海諸國招募士兵,其中有昆侖人能懂流求語。于是陳稜派其招撫。流求不從,拒逆官軍。陳稜命張鎮周為先鋒進攻流求人。流求國王歡斯渴刺兜遣兵與隋軍抗戰,被張鎮周頻頻擊敗。陳稜率主力進至低沒檀洞,流求小王歡斯老模率軍出戰,被陳稜擊敗并斬了歡斯老模。
于是隋朝大軍分為五軍一路攻至流求國都。流求國王歡斯渴刺兜被迫親自將出戰又被隋軍擊敗。隋軍隨即攻入流求國國都,并乘勝追擊至流求軍柵,攻拔之。隋軍斬殺了流求國國王歡斯渴刺兜,俘獲其子島槌,并摧毀流求的宮室。
“二月乙巳,武賁郎將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州擊流求破之。獻俘萬七千口?!标惱獍蚜髑笕藥Щ厮宄?。隋煬帝大喜,把流求俘頒賜給百官,加賞陳棱為右光祿大夫,張鎮周為金紫光祿大夫。
震服伊吾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冬季,隋煬帝授右翊衛將軍薛世雄為王門道行軍大將,命他在西域伊吾國內修建一座伊吾城,并派吏部侍郎裴世矩共同前往經略。薛世雄乃大隋名將,凡所行軍破敵之處,秋毫無犯,深得煬帝喜愛。煬帝曾夸獎他:“世雄廉正節概,有古人之風?!?
薛世雄與突厥的啟民可汗約定聯合集兵進攻伊吾國(今哈密地區)。薛世雄率軍出玉門后,啟民可汗因顧失約沒有到。薛世雄將軍并沒有退縮而是毅然決定孤軍穿越茫茫沙漠直搗伊吾國,此時正直冬季西北地區正處在天氣惡劣風沙猖狂之時。薛世雄進兵神速,勢如天降。伊吾人根本就沒想到隋軍能來,所以都沒做防備。當聽說薛世雄率軍已越過沙漠,兵臨城下之時。伊吾人驚恐萬分,不得不請求投降。薛世雄震服伊吾后,就在漢代舊伊吾城東筑了一座新城號“新伊吾”, 裴世矩告諭西域諸國:“天子為蕃人交易懸遠,所以(筑)城耳?!毖κ佬勖y青光祿大夫王威率領一千多名士兵戍守伊吾屯墾戍邊。然后率軍班師回朝。煬帝大悅,薛世雄因功進位為正議大夫,并賜物二千段。
隋朝在伊吾國設立了伊吾郡和柔遠鎮,薛世雄興建的“新伊吾城”成為隋朝控制東西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
占領吐谷渾
吐谷渾比突厥人文明一些,處在半游牧半定居階段。其首都在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刂浦z綢南路河西走廊主干線青海道,此路是當時連結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最長的陸路交通干線。吐谷渾人還占據著西秦故地。負責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圖記》中說:“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魯番),鄯善(今若羌),亞西域之門戶也??備诙鼗?,是其咽喉之地?!彼鍩垡獣惩ńz綢之路深知占據吐谷渾之地的重要性。公元607年(大業三年)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設等入朝,煬帝親自與他們積極策劃打擊共同西域貿易的競爭者吐谷渾。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再次運用“以胡制胡”之戰略,派裴世矩游說鐵勒諸部,使他們攻擊吐谷渾,吐谷渾被突襲而大敗。吐谷渾可汗伏允向東逃走,逃入西平境內,遣使向隋朝請降求救。煬帝派遣安德王雄領兵出澆河,許國公大隋名將總領軍事的宇文述率軍出西平“應降”。宇文述率軍浩浩蕩蕩的抵達臨羌城,吐谷渾可汗伏允面對隋朝大軍心驚膽戰不敢投降,率領殘部向西逃竄,宇文述統領鷹揚郎將梁元禮、張峻、崔師等引兵追擊,接連攻下曼頭、赤水兩座城,斬三千余級,俘獲吐谷渾王公以下二百人,虜男女四千口而回師。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煬帝總領六軍親征吐谷渾,命銀青光祿大夫劉權率軍出伊吾道,與吐谷渾軍相遇,吐谷渾人被痛擊狼狽逃跑。隋軍追至青海,虜獲千余人,乘勝攻下吐谷渾國都伏俟城。煬帝命令劉權繼續率軍進攻占吐谷渾,曼頭、赤水兩座重要城池,并在赤水大破吐谷渾,擊潰吐谷渾軍主力。伏允率眾保覆袁川。煬帝分命內史元壽南屯金山,兵部尚書段文振北屯雪山,太仆卿楊義臣東屯琵琶峽,將軍張壽西屯泥嶺,四面圍之。吐谷渾可汗伏允僅僅率數十騎潛藏于泥嶺之中而逃走,吐谷渾仙頭王率男女十余萬來歸降,其中六畜有三十余萬。吐谷渾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數千里。吐谷渾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范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皆為隋有。煬帝在吐谷渾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ぞ驮O置在吐谷渾故都伏俟城。煬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輕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渾故地居住戍邊,并發西方諸郡運糧以供給之。命劉權率軍鎮守河源郡積石鎮,大開屯田。大隋在吐谷渾故地置州、縣、鎮、戍,實行郡縣制度管理,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此時大隋在煬帝的統治下達到極盛?!顿Y治通鑒》說:“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極于此矣?!?
隋煬帝的此次親征,徹底的征服、占領了吐谷渾。徹底的打開絲綢之路,暢通了中國與西方的聯系。震服了西域各國,從此西域各國對中國朝貢不斷。隋書贊曰:“竟破吐谷渾,拓地數千里,并遣兵戍之。每歲委輸巨億萬計,諸蕃懾懼,朝貢相續?!?
社會經濟
隋文帝為了穩定經濟,提出許多政策,使農業、手工業及商業都有成長。隋朝的經濟制度基本繼承了北周舊制,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實行以租庸調制為主體的服役制度。為了保證關中地區糧食穩定,隋廷建筑了許多大糧倉,到隋文帝末年時,天下積儲還可供五、六十年。手工業以絲織業、陶瓷業和造船業為代表。其中在河南安陽、陜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的白瓷天鵝壺,質地堅硬,造型美觀,是中國最早發現的白瓷器之一。大一統使隋朝商業比魏晉南北朝發達許多。當時規模宏大、商業繁華的都市依序有長安、洛陽、江都、成都和廣州,在當時的世界是罕見的。
開皇二年(582) ,隋重頒均田令,受田百姓承擔國家賦役。開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將受田并承擔賦役的成丁年齡提高。力役從每年一個月減至20天,未被役的丁男納絹代替,稱為庸;戶調絹從一匹(四丈)減為二丈 。仁壽四年(604),煬帝即位后,免除了婦人、奴婢 、部曲之課。大業五年(609)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戶口檢查。同年,再次下詔均田。檢查戶口與均田相結合,目的都是為了擴大賦役對象。文帝統治時期,一些水利灌溉工程在各地興建,有利于產量的增長和耕地面積的擴大。為便于征集物的集中和搬運,隋代沿著漕運水道在今陜西、河南境內設置了廣通(在今陜西華陰)、常平(在今河南三門峽市東南)、河陽( 在今河南孟縣南、黃河北岸)、黎陽(在今河南??h)、含嘉(在今河南洛陽)、洛口(即興洛倉,在今河南鞏義東北)、回洛(在今河南洛陽)諸倉。開皇五年,文帝令諸州以社為單位,設置義倉,以備水旱賑濟。
隋代手工業在前代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成都和魏郡(今河南安陽)都以制造精美的雕刻物著稱。東南傳統的造船業仍繼續發展。隋代商業也獲得發展。汴州城外和北齊故都鄴城的郊郭居住著許多商賈、工匠。成都是西南最大的都市,歷來以手工業、商業繁盛著稱。絲綢之路仍然是對外貿易的通道。陸道以張掖為中心,聚集著國內西北各族和外國商人。南海(今廣東廣州)是最大的貿易港口,輸出絲綢,輸入象牙珠寶傳統商品。長安和洛陽是全國政治中心,也是國際的貿易中心。為了控制地方,擴大南北漕運,隋開皇四年曾開鑿由長安新城——大興城到潼關的漕運渠道,稱為廣通渠 ,又名富民渠。煬帝繼位后,又先后開鑿疏浚了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永濟渠,相銜接為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地區的政治、軍事控制,便利了江南財物向洛陽、長安的轉輸,而且大大加強了中國南方和北方的經濟、文化聯系 ,對以后的歷史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農業
隋文帝采取減輕賦稅、徭役、刑罰和檢驗戶口的措施,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隋朝的均田制上至親王官員,下至平民百姓,均有一定受田數量,其中永業田永不用歸還,露田則需于死后歸還官府。隋朝時期尚且掌握一定數量的荒地,得以延續北朝的均田制,然而已出現部分地區土地分配不均。蘇威建議減少功臣的配額以補足百姓所需,遭到王誼的反對作罷。當時南方遺留莊園制度未退,均田制只于北方見若干成效。另外,隋朝也在邊疆地區推行屯田制以維持軍隊開支。隋朝的租庸調制繼承北周制度,將租調力役和庸絹納入賦稅制度。隋煬帝更免婦人、部曲、婦婢之課,租調徭役按丁征收。有鑒于隋統一前,有相當量的人口依附豪族而成為“浮戶”,為了重新登錄戶口數字,并確保賦役征收,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推行“大索貌閱”和輸籍制,將依附民從豪族勢力轉到國家手中而成編戶之民,增加賦役收入。隋朝把力役變成庸絹,是中國經濟史上的重要變化。
由于隋朝人口持續增長,為農業提供大量勞動力,使墾田面積也不斷增加。589年耕地面積19,404,167頃,至隋煬帝時期增加到55,854,040頃。隋文帝在位期間還大力的修復,興建和改造了許多水利工程。如在壽州(安徽壽縣)修復的芍陂,灌溉農田達五千余頃。
在糧食充足情況下,為了儲存糧食以防治荒災,隋文帝在全國各州設置官倉與義倉,義倉防小災,官倉防大災。為了保證關中地區糧食穩定,在長安、洛陽、洛口、華州(今陜西華縣)和陜州(今河南陜縣)等地建筑了許多大糧倉,在長安、并州(今太原)儲藏大量布料。義倉又稱社倉,是民間使用的糧倉。585年隋文帝采納度支尚書長孫平的建議,初置義倉。596年令諸州于收獲時,支出部分糧食存于義倉。遇有災害,就在當地賑給。義倉設在鄉間,西北地方設在縣城,開倉較為方便。到隋文帝末年時,天下積儲還可供五、六十年。
然而隋廷過度將天下物資集中管理,逐漸加重人民負擔。隋文帝晚年提倡嚴刑峻法,官吏們因為畏懼而不敢發糧賑濟百姓。以至于糧倉在天災人禍中未能及時發揮功能。因此,即使各倉的倉儲充實,卻與一般民眾的生活水平成正比,日后更成為了反隋起事者的攻擊目標。至隋煬帝時,由于驕奢揮霍和窮兵黷武,耗費了國家大量的財富,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隋煬帝攻打高句麗慘敗,死者數十萬,“天下死于役而家傷于財”。613年山東河南發生水災,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天災人禍交加,官吏勾結商人哄抬物價,地主富豪也乘機高利盤剝,爆發了隋末民變。
手工業
隋朝手工業的組織規模和技術水平,在不少方面都超過了前代,其中具代表的是絲織業、陶瓷業和造船業。河北、河南、四川和江南都是絲織品的重要產地。相州(今河南安陽)的綾紋布非常精美,“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四川蜀錦也十分有名。江南地區的宣城、吳郡(今江蘇蘇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余杭一帶婦女勤于紡織,以雞鳴布最出名。陶瓷業方面,在瓷土選煉和施釉技術都有提升。其中在河南安陽、陜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的白瓷天鵝壺,質地堅硬,造型美觀,是中國最早發現的白瓷器之一。隋朝青瓷器是以高火候燒成,硬度遠遠超過晉朝青瓷。生產地區在河北、河南、陜西、安徽及江南各地。隋朝造船業很發達。隋朝準備伐南朝陳時,楊素督造五牙大戰船,船上有五層樓,高百余尺,前后安置了六個長五十尺的拍竿,用以撞擊敵船。隋煬帝巡游江都時建造幾千只船,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資,也顯現出隋代高超的造船技術。這些船有皇帝坐的龍舟、皇后坐的翔螭、宮妃坐的浮景,還有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等種類。其中供隋煬帝乘坐的龍舟規模最大且精美。
為朝廷服務的手工業,組織龐大,人數眾多,在手工業中占主導地位。隋廷把全國各地大批優秀工匠遷居長安、洛陽,并經常征發各地工匠輪番到京城服役。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高機構是尚書省的工部;具體管理官府所需各項產品的機關是太府寺(隋煬帝時分置少府監);負責長安、洛陽皇宮及官廨土木工程的是將作寺(后改為將作監)。太府寺(或稱少府監)下設有左尚、右尚、內尚、司織、司染、掌治、鎧甲、弓弩等署。在一些地方州縣和礦產地區,也設有管理官府手工業作坊的機構。在這些官營手工業作坊中勞動的主要是官奴婢、刑徒和長期服役的工匠及短期輪番服役的地方工匠。這些受朝廷驅使的能工巧匠們,為隋朝皇室、官吏、軍隊生產各種生活用品和軍需器械,建造像大興城(即唐長安)、東都(洛陽)等偉大都城。
商業
大一統使隋朝商業比魏晉南北朝發達許多,當時規模宏大、商業繁華的都市是長安、洛陽二京,在當時的世界是罕見的。長安有東西二市,東市名都會,西市名利人,外國商賈很多。洛陽在隋唐大運河開鑿以后成為南北貨物的集散地。洛陽有三市,東市名豐都,南市名大同,北市名通遠。其中通遠市臨通濟渠,周圍六里,二十門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內的舟船,數以萬計。江都是江南貨物集散地,借由運河之便“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而宣城、毗陵(今江蘇常州)、吳郡(今蘇州)、會稽(今紹興)、余杭(今杭州)、東陽(今金華)等等商業城市都是江南繁華之地。成都是巴蜀地區的商業中心,而廣州是海外貿易的重心。當時隋朝的貿易路線分為西域絲路和海上貿易。西域絲路主要經河西走廊、西域到波斯(薩珊王朝)、歐洲東部的東羅馬帝國。海上貿易,通南洋諸國和日本,對日本的關系尤為密切。
南北朝時期貨幣不一致,南朝梁和南陳有五銖錢,嶺南盛行鹽米布,北齊有常平五銖、北周有永通萬國、五行大布、五銖錢三類,河西諸郡用西域金銀錢。隋初,各地仍然多使用各地錢幣。581年隋文帝制定新五銖錢,每一千錢重四斤二兩,禁止古錢和私錢流通。并且陸續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立五爐,在江夏(湖北武漢)立十爐,在成都(今四川成都)立五爐,依照規定鑄造五銖錢。隋煬帝末期,政治腐敗,私鑄盛行。每一千五銖錢只重一斤,甚至翦鐵片、裁皮革、糊紙錢混入銅錢中使用。隋末錢賤物貴,幣制崩敗,一直亂到亡國。自魏晉以至隋唐,谷物和絹帛等實物經常被用為交換的媒介。
大運河
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沿廣通渠達大興城長安,北由永濟渠達涿州、南經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達江都、余杭。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位于關中和華北地區,在興兵南征南朝陳之前,為了運兵南下,開始修建運河。平定南朝陳后,隋廷為了將江南的糧食和紡織品運送到中原地區,又陸續開鑿了數條運河,并且在兩岸筑御道,種植柳樹護岸。所開的運河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或是疏濬前代業已干涸的舊溝,只有一小部分才是真正以人力開鑿的。最終形成以東都洛陽為中心,首尾相連的幾條運河。
隋開皇四年(584年)隋文帝為了將關東資源便利的運至關中,引渭水自長安再次開鑿到潼關的廣通渠,但砥柱仍阻礙關東漕運。開皇七年(587年)為了興兵伐南朝陳,循前486年吳王夫差的開鑿的邗溝興建山陽瀆,自山陽(今江蘇淮安縣)至揚子(今江蘇儀征縣)入大江邊的江都(今江蘇揚州)。隋世祖時大規模發展運河,大業元年(605年)開通通濟渠(又稱汴渠)。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水、洛水入大河(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鎮東北開始,循夫差所開運河故道,引黃河經汴水、泗水達淮河,經過汴州(今河南開封)、宋州(今河南商丘)、宿州(今安徽宿州)、泗州(今安徽泗縣)等城市。同年又發淮南民十余萬人再度修筑山陽瀆,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以直達長江。為了將隋代江南的稅糧食和紡織品運到中都城隋洛陽城,大業六年(610年)開筑江南運河,自京口(江蘇鎮江市)引大江經吳州(江蘇蘇州市)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市)的錢塘江。長八百余里,廣十余丈。至此完成運河南段,隋煬帝還準備渡浙江游會稽山。由于東征高句麗需要運輸龐大物資,大業四年(608年)發河北諸郡民男女百余萬人開開通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南至黃河,北接衛河直達涿州(位今天津市),完成運河北段。涿州便成為東征高句麗的人員與物資的集中地。
由廣通渠,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組成的隋唐大運河長達折合今2700余千米。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乘龍舟自江都(今揚州)直達涿州。隋煬帝帶著百官和兩岸步行的候選士人數千人,泊了五十多天才到涿州,平均一天只走五十多里。普通民船如果一晝夜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州不過一個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陸路確是便利得多。隋洛陽城位居運河中心,西接大興城,南通杭州,北通涿州,成為天下貨物集散地;江都形成江南貨物集散地,成為隋唐經濟重心;運河沿岸也如雨后春筍般的發展出數座商業城市。隋唐大運河為促使運河沿線的經濟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建成后六百余年時間之內成為溝通南北雙方的重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紐帶,促進運河沿線各州縣的經濟文化交流,有人認為這使得中華文明成為有機體的整體文明。
大興城
原漢長安城久經戰爭,殘破不堪。而且宮室形制狹小,不能適應新建的隋帝國都城的需要。加之幾百年來城市污水沉淀,壅底難泄,飲水供應也成問題。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漢長安城,于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新長安城。582年一月隋文帝命宇文愷負責設計建造新城,因為隋文帝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取名大興城,隔年三月竣工。
大興城參考北魏洛陽城和北齊鄴都南城,城池平面布局整齊劃一,形制為長方形。全城由宮城、皇城、里坊三部分組成,完全采用東西對稱布局。里坊面積約占全城總面積的88.8%,居民住宅區的大幅度擴大是大興城建筑總體設計的一大特點。城址落于龍首原上,北臨渭河,南依灞水與浐水,地形南高北低,城南崗原起伏。龍首原以南的“六坡”視為干之六爻,依次稱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根據《易經》,初九高坡代表“潛龍勿用”。九二高坡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按笕恕贝淼挛患鎮涞娜?,所以建設宮城作為帝王之居。九三高坡代表“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隨時警惕居高位而不驕,處下位而不憂,所以興建皇城讓文武百官健強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九五高坡代表“九五至尊”,屬“飛龍”之位,不欲常人居之。所以在這條高崗的中軸東西向,對稱地建筑東面的大興善寺(佛教)與西面的玄都觀(道教),希望能借用神明鎮壓九五高坡的帝王之氣。由于代表皇宮的紫微宮居于北天中央,所以皇宮只能布置在較低處的北邊,然而北邊有渭河相倚,也比較適合防御?!傲隆背蔀榇笈d城的骨架,皇宮、朝廷和寺廟與一般居民區形成鮮明對照。岡原之間的低地,開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城市的水道。這樣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增大立體空間,顯得更加雄偉壯觀。
大興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巨大的城市之一,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就是效仿了長安的規劃。倭國(即日本,時為飛鳥時代)的平城京(今奈良市)及平安京(今京都市)不僅形制和布局模仿長安,就連宮殿、城門、街道的名字也取為朱雀門及朱雀大道。
文化
隋王朝時期表現在哲學、文學 、語言學、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南北交融,是顯著的。經學由南北交流走向統一。南、北文風過去也不相同。南朝講究聲律詞藻;北方質樸,宜于實用。煬帝尊重南方文化,南方文學遂成為正統。南北朝時期文學創作的需要,還推動了音韻學的研究。北方、江南、西域以及外國音樂,在隋代也得到交融發展。北齊、北周時期西域樂,后來為隋繼承??茖W技術在隋代取得了新的成就。
學術思想
隋文帝前期主張調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張樸實文學,反對南朝艷麗的文學思想。他提倡儒學,把儒家學說提升到治國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勵勸學行禮。各地紛紛廣建學校,關東地區學者眾多,儒學一時興盛。南北朝儒學流派不同,說經各有義例,到隋朝時沒有統一的經典,使得科舉制度在明經考試方面仍然困難。到隋文帝晚年,他崇尚刑法,公開助佛反儒。601年,隋文帝認為學校多而不精,下令廢除所有學校,只保存京師國子學,名額限七十人。劉炫上書切諫,隋文帝不聽。同時下令營造寺塔五千余所。隋煬帝時雖然恢復各地學校,然而儒生的地位仍未改善。此時最著名的儒生有劉焯、劉炫,二劉學識豐富,受當時儒生景仰。然而劉炫乘隋文帝購求書籍的機會,偽造書百余卷,題名為《連山易》、《魯史記》等,騙取賞物。劉焯也因計較束脩,聲名不佳。隋文帝晚年助佛反儒的舉動,使得不少儒生后來都參加隋末民變。
王通是隋末大儒與隋朝著名的思想家,謚為“文中子”。他主張執政者應該先德后刑才能讓人心服;提倡儒道佛三教應該共同相處,而不是互相抵制。又主張天人之事與天地人三才不相離等思想。他著有《太平十二策》、《續六經》(又名《王氏六經》)與《文中子中說》。他的孫子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而他的弟子魏徵亦是唐朝初年的名臣。他的學說,對后來宋代的理學影響深遠。
佛學思想大多為唯心主義,其中最興盛的天臺宗主張止觀說,而禪宗主張頓悟說。止觀又稱為寂照、明靜,主張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專注于特定對象,并產生對于該對象的正智慧。頓悟為“明心見性”法門,即是主張頓悟。主張凡事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
文學
由于隋朝時間較短,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不大。雖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風的要求,但是后繼中斷,古文運動需要到中唐時期才成功的發展起來。當時有專門研究音律學的著作,也有不錯的散文與詩歌。在南北朝時,南朝文學講究聲律和彩色,北朝文學講究質樸切實用。由于南朝艷麗的文學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學大多承襲梁陳學風,沒有新的突破。而隋朝南北著名文士,總數居然不過十余人。杜正藏所著的《文章體式》,有助于學習南朝文學,號為“文軌”。甚至連高句麗、百濟也學習杜書,稱為《杜家新書》。這使得南朝文學流行到外國,影響甚大。584年隋文帝下令要求樸實文學。李諤建議不能依文藻華麗而錄取人才。然而隋煬帝又提倡華麗的南朝文學,他醉心于南朝的豪華,“三幸江都”,“好為吳語”?!百F于清綺”、“宜于詠歌”的南朝文學,正合他的口味。隋煬帝是一個文學家,最有名的是《江都宮樂歌》。每作詩文,都要南朝名士庾自直評議才發表出來,可見他是南朝文學有力的提倡者。
史學
史學方面,在隋朝以前的史書,或由官方撰寫,或由民間人士自行撰寫。其思想比較自由,質量也佳,但由于不容易采用到史官所藏書籍,通常只有紀傳沒有志書,不能說是完整的國史。593年隋文帝宣布禁止民間私撰國史,評論人物。自此歷朝國史都改為官修,雖然官方修史公正性不足,但由于任用專業史臣撰寫,由朝廷提供的資料也比較充足,在隋唐以后成為朝廷專門的事業。
=== 音韻學、目錄學
因南北文化融和,音韻學與目錄學的成就尤為卓越。開皇初年,顏之推、蕭該、長孫納言等八人和陸法言討論音韻學,一致認為四方聲調分歧很大,南北用韻不同。以前諸家韻書,定韻缺乏標準,都有錯誤。陸法言記錄了諸人議論的要旨,于601年寫成《切韻》五卷。這部書統一書面的聲韻,反映了當時漢語的語音,是中國最早的音韻書。這一語音系統完整的保存在后來的《廣韻》,甚而《集韻》等書中。目錄學方面,隋代有名的有佛教的《大隋眾經目錄》,道家的《道經目錄》,費長房所撰的《歷代三寶記》與釋彥琮所撰的《隋仁壽年內典錄》。隋廷收集南、北兩朝所有書籍共37萬卷,并編有《隋大業正御書目錄》。唐朝魏徵就是依此編寫出《隋書·經籍志》,成為隋以前著述的總錄,在目錄學上的地位與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相同。
宗教
自南北朝以來,佛道儒統稱三教,占據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隋文帝主張調和宗教與儒學,采用三教并重的策略,并容儒教、佛教與道教以相輔治國。由于國家開放,流行于西亞的祆教也在中國廣為流傳。
隋朝期佛教進入極盛階段,這是因為皇帝與佛教的淵源密切。北周武帝滅佛時,智仙隱藏在楊家,預言隋文帝日后會做皇帝,重興佛法。隋文帝深信自己得佛保佑,對群臣宣稱“我興由佛法”,所以積極提倡佛法,晚年甚至排斥儒學,佛教成為隋朝國教。581年,隋文帝招請隱居僧侶出山,號召佛徒“為國行道”,并且聽任人民出家。隋煬帝時,朝庭對佛教也是采取積極扶持的政策,隋煬帝還向天臺宗智者大師受戒,成為佛家弟子。然而皇帝也對佛教嚴加控制,例如把江南佛教有影響的名士集中在揚州,以便支配,并下令“沙門致敬王者”。
當時主流的佛教派系有天臺宗、三論宗和三階教。天臺宗講究將“教”、“觀”兩者發揮到極致并圓融一體,認為法界無相,萬物一體。止觀是主要修行方式。三論宗因研究《中論》、《十二門論》、《百論》而著稱。主張世間、出世間的萬有諸法,是從眾多因緣和合而生,是眾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而成的產物。
隋朝共修建寺塔5000余所,塑造佛像數萬,并且翻譯數萬佛經,使佛經流布多于儒經數百十倍。隋文帝狂熱重崇佛,僅頭兩次在各州興建舍利佛塔就有83所之多,其中以大興善寺最有名。又令計口出錢,營造佛像;替京師和大都邑的佛寺,寫經四十六藏,凡十三萬卷,修治舊經四百部。隋煬帝修治舊經六百十二藏,二萬九千余部,成立翻經館及翻經學士,下令裝補故經,并寫新本,共譯經九十部,五百一十五卷。
道教在南北朝時,分成南北天師道二系,到隋朝時方相互交流。茅山宗成為道教的主要派系,傳道范圍也從南方延伸到了北方,元始天尊在此時被奉為最高神靈。隋文帝對道教極為尊重,下紹保護道教,下令重修樓觀宮宇,度道士一百二十人并親幸道場。開皇年號即采自道教經典中所謂的天地開劫。隋廷設立道舉制度,規定士人須兼通道德經,置崇玄學和玄學博士,定期宣講道書,派人整頓道書。由于隋文帝崇信佛教,隋代的道教始終不如佛教興盛。此時的道士擅長以符命參與改朝換代,道士張賓就曾協助隋朝建國。所以隋文帝對道教頗為尊重,大擢張賓、焦子順、董子華等道士。隋煬帝對道士也優禮有加,在即位前曾以手書召道士王遠知謂“夫道得眾妙,法體自然,包涵二儀,混成萬物,人能弘道,道不虛行”。隋場帝居東、西兩都或出游,總有僧、尼、道士、女官(女冠,女道士)隨從,稱為四道場。
金丹術為隋煬帝所推崇,許多道士以擅長煉制長生不死之藥而獲得寵信。嵩山道士潘誕為他合煉金丹,六年不成,潘誕解釋要有童男女膽汁骨髓各三斛六斗才可以煉成,隋煬帝發怒而殺潘誕。然而,煉制金丹的技術也推動隋唐醫藥化學之發展。道教修煉當中非常重要的“內丹”一詞也形成于此時,青霞子蘇元朗提出“歸神丹于心煉”,提倡“性命雙修”,進一步推動了內丹術理論的發展。他強調心身的全面修煉,以此為內丹修煉的核心。而葛洪的金丹術,以后遂稱外丹。當時道士尚流行辟谷術以修煉成仙。辟谷術主張不吃五谷,只喝水和吃寒食。隋煬帝曾詔請擅長辟谷術的徐則入宮,并尊敬擅長辟谷術的建安宋玉泉、會稽孔道茂與丹陽王遠知等道士。
祆教即瑣羅亞斯德教,又稱拜火教。波斯人瑣羅亞斯德創立。流行于波斯和西域各國,早在北魏時隨粟特人傳入中國,隋朝設薩保官職以管理祅教。其教義認為宇宙是由光明神和黑暗神互相斗爭,火代表善神,故拜火。主神在中國被稱為“胡天”、“天神”,主要經典是《阿維斯陀》。
藝術
由于政教的關系,因此繪畫受到重視。隋朝繪畫仍以人物或神仙故事為主,但山水畫已發展成獨立的畫科。展子虔與董伯仁齊名,與東晉顧愷之、南朝齊陸探微及南朝梁張僧繇并稱前唐四大畫家。展子虔歷經北齊、北周與隋朝,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后任帳內都督。畫過佛教畫《法華經變》,風俗畫《長安車馬人物圖》,但均沒有傳世。其山水畫《游春圖》,用勾勒刷法,著大青綠??臻g透視安排合理,注意遠近關系和山樹人物的比例,能夠于咫尺之中,具備千里之趣。這證明了隋朝的山水畫已經徹底解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空間處理問題,成為卷軸山水畫興起的代表作,元代《畫鑒》認為《游春圖》是山水畫正式的始祖。于闐畫家尉遲跋質那,善畫西域人物,時人稱“大尉遲”。他擅長陰影暈染,即“凹凸法”。對后世繪畫很有影響。隋朝書法巧整兼力,不離規矩。初唐大家的風范規模,在此已經初步形成。著名的書法家有丁道護、史陵與智永。墨跡則有千字文與寫經。隋代的書法以碑刻為大宗,《龍藏寺碑》、《啟法寺碑》、《董美人志》等碑刻顯示書法風格。隋末唐初尚有書法家虞世南,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家”。
音樂
受北朝胡漢民族的音樂與南朝宋、齊、梁的音樂的影響,宮廷樂歌雜有“胡聲”。隋滅南朝陳后設置清商署來管理。隋煬帝時,設置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等九部樂。當時樂器有曲項琵琶、豎頭箜篌、答臘鼓和羯鼓等,都是從西北異域流傳過來的,在當時已經知道音階有七音而非五音而已。
萬寶常與何妥是隋朝有名的音樂家。何妥是何國(位于今烏茲別克)人,他還擅長哲學。592年以國子博士受命制定正樂,當時諸重臣議論紛紛,萬寶常也參與討論,然而一時沒有結果。最后何妥用計讓隋文帝采用黃鐘宮而解決糾紛。何妥又為隋煬帝作御車“何妥車”。著有《樂要》、《周易講疏》等書籍。
萬寶常著有《樂譜》。當時隋文帝受胡音與南朝“亡國之音”困擾,為了制定正樂召集牛弘、辛彥之與何妥等人整頓音樂,產生符合隋朝一統天下的國樂。當時重臣鄭譯、蘇威與何妥等人討論許久而沒有定論。萬寶常雖然表達意見,然而身分低下,其建議不被采用。不過他取得隋文帝的同意,以他所提的“水尺律”來調制樂器。萬寶常雖有抱負,卻因受一些權貴們的嫉恨,郁郁不得志而去世。他的音樂在當時被說成是“西域之樂,乃四夷之樂,非中士所宜行也?!薄端鍟ひ魳分尽芬舶寻耸恼{誤認為是鄭譯的理論,實際上這是萬寶常的研究成果。
科技
隋朝繼承北朝與南朝的科學知識,其科技成就表現在天文歷法、數學、博物學、建筑學與醫學上。隋朝數學發達,當時士人皆須學習簡易九數,在國子監(大學)設有算學(數學系),專門數學人才的培養也在隋代才正式成立。
隋朝歷法比前朝更加精密。600年劉焯借由北朝張子信的數據,測定歲差為76年差一度,已接近準確值。604年劉焯制定出《皇極歷》,推日行盈縮,黃道月道損益,日月食多少及所在所起,都比以前諸歷精密,而且提出“等間距二次內插法”的公式?!痘蕵O歷》比過去的歷法準確,雖然被排斥不得施行,但對后世歷學提供了新標準。定朔法、定氣法也是劉焯的創見。
隋文帝平定南朝陳后將南朝的渾儀、渾天象及天文圖籍都集中于長安,并且命庾季才與南朝周墳參照各家星官,繪成星圖。周墳與袁充等人還在太史局教授星象知識。隋朝丹元子,按照東晉陳卓所定的星宮,把天上星星的步位,編成一篇七字長歌,叫做《步天歌》,文句淺顯,便于傳誦。隋末唐初,李播寫成《天文大象賦》,用詩賦描述全天星官。隋朝的星官體系十分發達,然而還有兩個弱點:當時過分強調三家星的區分,使星空劃分成為二元體系;在拱極區與黃道間,還有一些區域比較空白,命名的星星仍不夠多。
隋廷提倡博物學,在當時出現大量地方志(或稱圖志、圖經)。隋廷明令全國各地推行方志編寫,最后著有《諸郡物產土俗記》、《區宇圖志》與《諸州圖經集》。隋煬帝又詔天下諸郡上風俗物產地圖,據以編成《物產土俗記》及《區宇圖志》,開中國編撰一統志之先河。朗蔚之采各地所上圖經而纂成《隋諸州圖經集》二百卷。裴矩于大業時期在張掖掌管互市,從書傳及西域商人的言論中,搜集西域山川、姓氏、風土、服章、物產等資料而寫成《西域圖記》。這本書還記載自敦煌通中亞諸國直至地中海的三條絲路。
建筑學方面,有名的有李春、宇文愷與何稠。610年李春于現今河北省寧晉縣洨河建造安濟橋,安濟橋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現存完好的大跨度單孔敞肩坦弧石拱橋,圓弧拱的跨度大,圓弧拱仍然夠高,水上船只來往通過非常方便。安濟橋橋拱不是使用半圓拱,而是使用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單孔1/4圓拱橋梁結構,是中國建筑史的重大成就之一。另外四個小橋洞節約石料二百多立方米,又減少橋身五分之一的重量,讓橋基部分的負擔大大減輕。同時可以起分洪緩沖的作用,減輕洪流對橋身的沖擊力量。宇文愷曾為隋煬帝造觀風行殿,殿下置輪軸,離合便利,可以分開行動,也可以合成一個容納數百人的大殿。何稠為隋煬帝造六合城。在攻城時,一夜間可以合成一座周圍八里、高十仞的大城,城上能列甲士,立旗仗。另外何稠能用綠瓷制玻璃,與真玻璃無異。
隋朝醫學相當發達,設有大醫署。臨床醫學出現分科的趨勢,大醫署分為醫學、藥學兩部分教受學生;而醫學又分為醫、針、按摩、咒禁四科;其中醫科又分成體療(內科)、少?。ㄐ嚎疲?、瘡腫(外科)、耳目口齒與角法(拔罐)等五個專業。由于南朝醫學進步,隋朝時南北醫師交往,醫書流通,有利于醫學的描進?!端鍟?經籍志?子部?醫方類》中不少是南朝人的著作。南方名醫許智藏有為隋煬帝治病過。隋朝也譯出十余種天竺和西域的醫方書,知識十分豐富。隋朝醫學家以巢元方最為著名,他撰有《諸病源候論》。這是中國第一部詳細論述疾病分類和病因、病理的著作。書中記有用腸吻合手術治療外傷斷腸,是中國外科手術史上的重大成就。但《諸病源候論》也有不少錯誤,例如在〈九蟲候〉中稱:“蟯蟲在人腸內,變化多端,發動亦能為癬,而癬內實有蟲也?!笔聦嵣舷u蟲跟癬沒有關系。隋煬帝于大業時期敕編《四海類聚方》,全書共2600卷,專述理論,與《諸病源候論》相輔相成。
隋與國內少數民族的關系
早在文帝開皇四年,東突厥沙缽略可汗就已與隋和好。十九年,隋朝扶助啟民可汗為突厥主。他對隋非常尊重。大業七年,西突厥處羅可汗來朝 。大業前期是隋極盛的時期。為了管理西域事務,大業五年 ,隋設置了西域校尉。當年六月,在燕支山下,煬帝張設盛大宴會,款待來朝的各族首領30多人。在嶺南地區,原高涼太守馮寶妻譙國夫人冼氏,自平陳后,即協助隋派來的將吏安撫當地俚僚諸族。滇南地區在開皇二十年亦獲安定。臺灣自孫吳以來,和大陸的關系日益密切。隋代稱之為流求。大陸商人經常到流求進行貿易。此后,臺灣海峽兩岸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了。
隋和外國的關系
大業三年,煬帝遣使者從海道出使赤土(大致在今馬來半島)和日本,大約在同時,由陸道遣使到今印度、伊朗及中亞地區。大業年間,許多國家遣使來隋。中國文化進一步在亞洲各國間廣為傳播。在朝鮮半島,三國中除了高句麗曾和隋發生戰爭外,百濟、新羅都和隋朝有友好關系。日本自東漢以來,以倭國的名號為中國所知。隋時,日本圣德太子幾次遣使來隋,隨行的學生和僧徒長期留居中國,多數直到唐初才返國。通過他們,隋唐的禮制、政令在日本傳播。東南亞各國和隋通使的有10余國。那時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有所謂昭武九姓國,都在大業中遣使來隋。
大事年表
公元581年,楊堅稱帝,國號隋。
公元582年,興建新都大興城(唐稱長安城)。
公元583年,遷都大興城。
公元584年,南北大運河始開鑿。到610年溝通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的全長二千八百余里的南北大運河全線開通。
公元585年,筑朔方—靈武七百里長城。
公元587年,設秀才科選拔官吏。
公元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
公元593年,雕版印刷始見載。
公元600年,日本遣使入隋通好。
公元604年,楊廣登基,是為隋煬帝。
公元605年,隋遷都洛陽城;隋煬帝下江都(今揚州),船隊綿延二百里;隋煬帝北巡塞上。
公元606年,科舉設進士科,始成制度。
公元607年,筑陜北、晉北八百里長城;朱寬、何蠻入海訪琉球(今臺灣)。
公元608年,日本遣使入隋。
公元610年,隋煬帝夸富西域。
公元612年,隋第一次入侵高麗。
公元613年,隋第二次入侵高麗。
公元614年,隋第三次入侵高麗。
公元617年,李淵太原起兵,陷長安。
公元618年,煬帝在江都被殺,隋亡?!?
隋朝戰爭年表
隋開皇元年(581年)九月至十一年春隋統一的戰爭
隋開皇元年(581年)八月豐利山之戰
隋開皇元年(581年)九月至次年正月高颎攻陳之戰
隋開皇元年(581年)十二月至二年十二月突厥攻隋之戰
隋開皇二年(陳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陳平始興王陳叔陵叛亂
隋開皇二年(582年)正月甑山、涢口之戰
隋開皇二年(582年)六月可洛賅山之戰
隋開皇二年(582年)十二月周槃之戰
隋開皇三年(583年)四月至五月隋反擊突厥之戰
隋開皇三年(583年)四月白道之戰
隋開皇三年(583年)四月隋滅高寶寧之戰
隋開皇三年(583年)五月高越原之戰
隋開皇三年(583年)沙缽略與阿波之戰
隋開皇三年(583年)六月砂城之戰
隋開皇三年(583年)六月隋梁遠擊吐谷渾之戰
隋開皇四年(584年)四月隋賀婁子干擊吐谷渾之戰
隋開皇五年(陳至德三年,585年)三月陳平章大寶叛亂
隋開皇五年(陳至德三年,585年)梁戚昕襲陳公安之戰
隋開皇五年(585年)隋助沙缽略可汗擊阿波可汗之戰
隋開皇七年(587年)莫何可汗擊阿波可汗之戰
隋開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滅陳的戰爭
隋開皇八年(588年)十二月狼尾灘之戰
隋開皇九年(589年)正月歧亭、延州之戰
隋開皇九年(589年)正月白土崗之戰
隋開皇九年(589年)二月湘州之戰
隋開皇九年(589年)南康之戰
隋開皇九年(589年)二月隋定三吳之戰
隋開皇九年(589年)十二月南定州之戰
隋開皇十年(590年)十一月至次年春隋平江南之戰
隋開皇十五年、十六年(595—596年)隋擊降黨項之戰
隋開皇十七年(597年)隋平定爨翫昆州之戰
隋開皇十七年(597年)隋平李光仕叛亂
隋開皇十七年(597年)隋平李世賢叛亂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大業八年(612年)、九年、十年隋與高麗戰爭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攻高麗之戰
隋開皇十九年(599年)隋擊突厥之戰
隋開皇十九年(599年)隋與突厥達頭可汗之戰
隋開皇二十年(600年)隋擊達頭可汗之戰
隋開皇二十年(600年)二月至三月隋平李英林叛亂
隋仁壽元年(601年)隋衛文升平僚人叛亂
隋仁壽元年(601年)隋馮盎平僚人叛亂
隋仁壽二年(602年)楊素擊突厥之戰
隋仁壽二年(602年)隋平李子佛之戰
隋仁壽四年(604年)隋平楊諒之戰
隋大業元年(605年)正月至四月隋攻林邑之戰
隋大業元年(605年)隋擊契丹之戰
隋大業三年(607年)隋擊鐵勒之戰
隋大業四年(608)年隋滅伊吾之戰
隋大業四年至五年(608—609年)隋擊吐谷渾之戰
隋大業六年(610年)隋平建國門事變
隋大業六年(610年)隋擊流求之戰
隋大業六年(610年)西突厥射匱擊處羅可汗之戰
隋大業六年(610年)至隋亡(618年)隋末農民起義
隋大業六年(610年)六月尉文通起義
隋大業六年(610年)十二月王萬昌起義
隋大業六年(610年)至隋亡(618年)瓦崗農民起義
隋大業六年至十三年(610年—617年)翟讓起義
隋大業七年(611年)王薄起義
隋大業七年(611年)劉霸道起義
隋大業七年(611年)孫安祖起義
隋大業七年(611年)高土達起義
隋大業七年(611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起義
隋大業七年十二月至十二年(611—615年)張金稱起義
隋大業八年(612年)正月隋煬帝第一次攻高麗之戰
隋大業九年(613年)七月劉元進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至唐武德七年(625年)杜伏威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三月孟海公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韓相國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九月彭孝才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宋子賢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杜彥冰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正月李德逸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二月韓進洛、甄寶車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白瑜娑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三月郭方預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三月孟讓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三月郝孝德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三月至十二年格謙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第二次攻高麗之戰
隋大業九年(613年)六月至八月隋平楊玄感之戰
隋大業九年(613年)八月陳填、梁慧尚、李三兒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八月朱燮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八月管崇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十月呂明星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十二月向海明起義
隋大業九年(613年)杜伏威滅宋顥之戰
隋大業十年(614年)二月唐弼起義
隋大業十年(614年)四月張大彪、宗世模起義
隋大業十年(614年)五月劉迦論起義
隋大業十年(614年)六月鄭文雅、林寶護起義
隋大業十年(614年)七月隋煬帝第三次攻高麗之戰
隋大業十年(614年)八月楊公卿起義
隋大業十年(614年)十一月司馬長安起義
隋大業十年(614年)十一月劉苗王起義
隋大業十年(614年)十一月王德仁起義
隋大業十年(614年)十一月左孝友起義
隋大業十年(614年)十二月盧明月起義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正月顏宣政起義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二月王須拔、魏刀兒起義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二月楊仲緒起義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四月龍門之戰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七月張起緒起義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八月雁門之戰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十月李子通起義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十月魏騏驎起義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十二月敬盤陀、柴保昌起義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十二月李淵剿撫汾晉起義軍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十二月至義寧元年(617年)朱粲起義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正月翟松柏起義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二月盧公暹起義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四月甄翟兒攻太原之戰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孫華起義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八月趙萬海起義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操師乞、林士弘起義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九月荔非世雄起義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九月杜揚州、沈覓敵起義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十月大海寺之戰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雀鼠谷之戰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李淵擊突厥之戰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隋王仁恭擊突厥之戰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羅藝起事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杜伏威擊陳稜之戰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徐圓朗起義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洛口倉之戰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石子河之戰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王子英起義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梁師都起事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劉武周起事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三月張子路起義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三月李通德起義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三月郭子和起義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四月薛舉起事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突厥攻擾晉陽之戰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河間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月楊世洛起義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月黑石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月蕭銑起事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一月竇建德兼并魏刀兒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綦公順起義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張善安起義
隋義寧元年(617年)李軌起事
隋義寧二年(618年)正月洛南之戰
隋義寧二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江都之亂
隋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顯福宮之戰
隋義寧二年(618年)三月沈法興起事
隋義寧二年(618年)五月徐世勣討王德仁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黎陽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邙山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竇建德攻占冀州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竇建德攻幽州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