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魏書》書影 (北齊)魏收撰,明萬二十四年(1596年)北京國子監刻本

  《魏書》漢語拼音:Wei Shu;英語:Wei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二十四史之一,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北齊史學家魏收撰。內容記載了公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葉的北魏王朝的歷史。共一百二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卷或多卷,實共一百三十卷。舉凡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情況,書中都有較詳盡的記載。其二十卷志尤有價值,從東漢班固修《漢書》到初修《五代史志》近六百年間,《魏書》以外的各紀傳體史書中或根本沒有書志部分,或雖有書志,但缺少刑法、食貨等重要內容,《魏書》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官氏志》針對北魏政權的特殊情況記錄北魏官制,兼及拓跋部所屬各部原有姓氏與所改的漢姓?!缎塘P志》記載北魏政權司法制度,對于北魏各族人民對統治者的反抗斗爭做了如實報導,據不完全統計,見于《魏書》的各族人民起義達一百三十余次之多?!妒池浿尽穼τ诒蔽旱木镏朴性敿氂浭?,為后人研究北魏的土地制度,提供了可貴的材料?!夺尷现尽肥恰段簳肥讋?,記載了佛道兩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及其變革,對于佛教發展的記述尤詳,可看作是一部中國佛教簡史。

  《魏書》歷來為人所詬病處在于其矯飾之過,但作為研究北魏歷史的重要著作,仍有其不容忽視的價值。

  《魏書》在流傳過程中亡佚甚多,本紀缺二卷,列傳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殘缺不全,分別由后人取魏澹后魏書》、李延壽北史》、《高氏小史》等補足。中華書局1974年出版有點校本。

  《魏書》閱讀:>>> 魏書·目錄

成書過程

  中國歷史上的北朝時期(439-589年),先后出現了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等五個皇朝。在二十四史中,《魏書》記北魏和東魏史事,《北齊書》記北齊史事,《周書》追記西魏史事而主要記北周史事。

  作者魏收是北齊的史官,所以此書以東魏北齊為正統,不為西魏三帝立紀,稱南朝為島夷。因作者借修史酬恩報怨,被稱為“穢史”,隋文帝以收書不實,命魏澹、顏之推別撰,隋煬帝又敕楊素、潘徽、褚亮、歐陽詢別撰,書名亦為《魏書》。劉知幾《史通》及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對此書均有貶詞。從今天出土石刻資料看,作者用漢制附會鮮卑舊制,用后來的漢名代替原來鮮卑姓名等情況十分嚴重,但是保留了大量重要史料,還是我們今天研究北魏歷史的重要著作。全書130卷?!段簳反罅苛_列門閥士族的譜系,列傳附有大量家族成員,凡子孫都附于父祖傳下,更及遠親家屬,如《穆崇傳》附68人。

  魏收是當時北朝著名文學家,自矜文才,在《魏書·自序》中就有許多自我標榜。據《隋唐嘉話》記載當時魏收曾把自己的文集托南朝使臣徐陵帶往南朝宣傳,好“傳之江左”,結果過江時,徐就把其文集丟到江中,說:“吾為魏公藏拙”。不過從《魏書》來看,魏收的敘事技巧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很多復雜事件能寫得層次井然,有聲有色。周一良《魏收之史學》[1]及孫同勛《「穢史」辯誣》[2]就曾為魏收辯駁。原書在北宋初年已經不全,后人據魏?!段簳?、張太素《后魏書》及《高氏小史》、《北史》等書補成今本。今日中華書局本由唐長孺主持整理,最為好用。

  后人據相關史料補作《魏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魏諸帝統系圖〉、〈魏諸王世表〉、〈魏異姓諸王世表〉、〈魏外戚諸王世表〉、〈魏將相大臣年表〉、〈西魏將相大臣年表〉、〈東魏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近人谷霽光《魏書兵志》1卷,吳廷燮《元魏方鎮年表》2卷。

特點

  《魏書》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正史”中第一部專記少數民族政權史事的著作。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古代的史書是記載漢族的歷史。其實,這個看法并不是很妥帖的。自《史記》、《漢書》開始,歷代“正史”中都有少數民族歷史記載的專篇。十六國時,出現了許多記述各個割據政權史事的專書,可惜大部分都失傳了。

  《魏書》記述了北方鮮卑族拓跋部從四世紀末葉至六世紀中葉(即北魏道武帝至東魏孝靜帝)的歷史,內容涉及到它的發展興盛、統一北方、實現封建化和門閥化的過程,以及北魏、東魏與南朝宋、齊、梁三朝關系的歷史;《魏書·序紀》還追敘拓跋氏的遠祖至二十余代的史事,雖未可盡信,但卻大致闡述了拓跋氏的歷史淵源。因此,研讀《魏書》,對于認識我國歷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這一客觀事實,必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魏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作者在反映時代特點方面的自覺性。除了它的列傳具有比《宋書》更突出的家傳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志?!段簳返闹?,新增《官氏志》、《釋老志》兩篇。魏收在《前上十志啟》中說,這兩篇志所記述的內容是“魏代之急”、“當今之重”?!豆偈现尽肥子浌僦?,后敘姓族,是反映北魏統治封建化、門閥化的重要文獻?!夺尷现尽酚浄?、道二教,以記佛教為主。它敘述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詳細記載了它在北魏的興衰史。重姓族,崇佛教,這正是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歷史特點。

作者

  《魏書》的作者是北齊史學家魏收。

  魏收(505-572年),字伯起,北齊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人,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他在北魏末年節閔帝普泰元年(531年)就擔負了皇家的“修國史”的工作,這時他才二十六歲。東魏時,他擔任過一些重要官職,但始終兼任史職,負責修史。北齊天保二年(551年),他正式受命撰魏史。這距他開始接觸有關魏史的工作,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了。當時,文宣帝高洋對他說:“好直筆,我終不作魏太武誅史官?!备哐筮@個人在歷史上并不怎么樣,但他能講出這樣的話,也是難得的。魏收撰《魏書》,可以直接繼承、借鑒的文獻并不多。據他自己說,可資參考者,主要有鄧淵的《代記》十余卷,崔浩的編年體《國書》(一稱《國記》),李彪改編年體為紀、表、志、傳綜合體國史等,但這些都不是完整的成品;再就是邢巒、崔鴻、王遵業等撰孝文帝以下三朝《起居注》和元暉業撰的《辨宗室錄》;其余就是當時還能見到的有關譜碟、家傳。魏收與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幹等“博總斟酌”,只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就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帝紀十四篇,列傳九十六篇,志二十篇。魏收自認為是“勒成一代大典”的盛事。

  不料,《魏書》的撰成,在北齊統治集團中卻掀起了一陣陣軒然大波。有人說,《魏書》“遺其家世職位”;有人說,“其家不見記載”;也有人說,《魏書》記事“妄有非毀”,等等,一時間鬧得“群口沸騰”。這場風波對當時和后世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一是北齊皇帝高洋、高演、高湛都相繼過問此事;二是在十幾年中魏收兩次奉命對《魏書》作了修改;三是于“眾口渲然”中《魏書》被有些人稱作“穢史”。這最后一條,影響所及,直至于今。

  歷史上有不少人批評《魏書》,僅劉知幾《史通》一書,批評魏收及其《魏書》的地方,就有數十處之多。但歷史上也是有人肯定它的。唐初,許多史家認為《魏書》“已為詳備”;李延壽更是稱贊它“追蹤班、馬,婉而有則,繁而不蕪,持論序言,鉤沉致遠”。隋唐時期,重撰魏史者甚多,但千載而下,諸家盡亡,《魏書》獨存,說明它是經得起歷史的選擇的。

《魏書》的流傳

  魏書在宋初業已殘缺,嘉祐六年(1061年)曾命館閣官??蔽簳退?、齊、梁、陳、北齊、周書。今魏書前有目錄序,署名為劉攽、劉恕、安燾和范祖禹,不記年月,大致當在治平四年至熙寧三年(1067--1070)間。二劉和祖禹都是宋代有名史學家,尤其劉恕精熟南北朝史事。他們作了較細致的???,查出本書殘缺為后人所補各卷,并比對了修文殿御覽、北史和唐人各種史鈔、史目,將補缺各卷的來源“各疏于逐卷之末”,目錄中也注明那一些卷“闕”或“不全”。今將補闕各卷的宋人校語移入校記,目錄傳本錯誤,有原闕無注,或不闕而注闕,今皆改正。通計全闕二十六卷,不全者三卷。

  北宋初刻的確切年月無考,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至遲不晚于政和中。這個初刻本當時就流傳不廣,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曾在四川翻刻魏書和其他六史,這兩種本子都沒有傳下來。傳下來的魏書最早刻本也是南宋翻刻,但傳世的這個本子都有元、明二朝補版,即所謂“三朝本”。1935年商務印書館影印的所謂“宋蜀大字本”,其實也就是這種三朝本。北京圖書館藏魏書善本三部,也都是三朝本,該館善本書目七三五四號一種和商務印書館影印所據底本相近。

  清代以來關于魏書的補表補志有:

  萬斯同:《魏諸帝統系圖》。

  萬斯同:《魏諸王世表》。

  萬斯同:《魏異姓諸王世表》。

  萬斯同:《魏外戚諸王世衰》。

  萬斯同:《魏將相大臣年表》。

  萬斯同:《西魏將相大臣年表》。

  萬斯同:《東魏將相大臣年表》。

  吳廷燮:《元魏方鎮年表》。以州為綱,每州之下按年記途任刺史之人名,并舉出處。序文中概括敘述北魏疆域之開拓,較《地形志》更為簡要有用。

  溫曰鑒:《魏書地形志校錄》。書名校錄,實為據正史及各種古地志為《地形志》訂訛補缺。雖未能恢復拓跋氏疆域全貌,足供利用《地形志》時參考。

  盧文弨:《魏書禮志校補》。據《通典》補《禮志》第十四之缺頁。

  陳毅:《魏書宮氏志疏證》。

  谷霽光:《補魏書兵志》。

  羅振玉(1866—1940):《魏書宗室傳注及表》。據出土墓志注《魏書》神元平文諸帝子孫至孝文五王列傳,訂正名字年月誤字,補充世系官爵。附宗室世系表,增補周嘉猷表之脫漏。書成于1924 年,以后出土的很多墓志未及利用。

  朱祖延:《北魏佚書考》。清代謝啟昆(1737—1802),字蘊山,撰《西魏書》二十四卷,紀、傳、載記之外,有三表(封爵、大事、異域)、四考(紀象、儀制、地域、百官)。材料來源于正史及《通鑒》等,可供參閱,不宜作為史料引用。

目錄

本紀

  卷一 帝紀第一·序紀

  卷二 帝紀第二·太祖紀

  卷三 帝紀第三·太宗紀

  卷四上 帝紀第四·世祖紀上

  卷四下 帝紀第四·世祖紀下 宗紀

  卷五 帝紀第五·高宗紀

  卷六 帝紀第六·顯祖紀

  卷七上 帝紀第七·高祖紀上

  卷七下 帝紀第七下·高祖紀下

  卷八 帝紀第八·世宗紀

  卷九 帝紀第九·肅宗紀

  卷十 帝紀第十·孝莊紀

  卷十一 帝紀第十一-前廢帝廣陵王 后廢帝 安定王 出帝平陽王

  卷十二 帝紀第十二·孝靜紀


列傳

  卷十三 列傳第一·皇后列傳

  卷十四 列傳第二·神元平文諸帝子孫

  卷十五 列傳第三·昭成子孫

  卷十六 列傳第四·道武七王-清河王 陽平王 河南王 河間王 長樂王 廣平王 京兆王

  卷十七 列傳第五·明元六王-樂平王 安定王 樂安王 永昌王 建寧王 新興王

  卷十八 列傳第六·太武五王-晉王 東平王 臨淮王 廣陽王 南安王

  卷十九上 列傳第七上·景穆十二王-陽平王 京兆王 濟陰王 汝陰王 樂浪王 廣平王

  卷十九中 列傳第七中·景穆十二王-任城王

  卷十九下 列傳第七下·景穆十二王-南安王 城陽王 章武王 樂陵王 安定王

  卷二十 列傳第八·文成五王-安樂王 廣川王 齊郡王 河間王 安豐王


  卷二十一上 列傳第九上·獻文六王-咸陽王 趙郡王 廣陵王 高陽王 北海王

  卷二十一下 列傳第九下·獻文六王-彭城王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孝文五王-廢太子 京兆王 清河王 廣平王 汝南王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衛操 莫含 劉庫仁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長孫嵩 長孫道生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長孫肥 尉古真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穆崇

  卷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弼 張黎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奚斤 叔孫建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洛 宿石 來大千周幾 豆代田 周觀 閭大肥 尉撥 陸真 呂洛拔


  卷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于栗磾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高湖 崔逞 封懿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先 賈彝 薛提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崔浩

  卷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李順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助

  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

  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李寶

  卷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陸俟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源賀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嚴棱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茍頹 薛野者 宇文福 費于 孟威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竇瑾 許彥 李欣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盧玄

  卷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高允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李靈 崔鑒

  卷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尉元 慕容白曜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骃 劉昞 趙柔 索敞 陰仲達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李孝伯 李沖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游雅 高閭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游明根 劉芳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鄭羲 崔辯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高祐 崔挺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楊播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

  卷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韓麒麟 程駿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李彪 高道悅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王肅 宋弁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郭祚 張彝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邢巒 李平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李崇 崔亮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崔光

  卷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甄琛 高聰

  卷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崔休 裴延俊 袁翻

  卷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之 淳于誕 李苗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 曹世表 潘永基 朱元旭

  卷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

  卷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爾朱榮

  卷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盧同 張烈

  卷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

  卷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孫紹 張普惠

  卷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 張熠

  卷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 侯莫陳悅 侯淵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李琰之 祖瑩 常景

  卷八十三上 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 馮熙 李峻 李惠

  卷八十三下 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高肇 于勁 胡國珍 李延寔

  卷八十四 列傳儒林第七十二-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 劉獻之 張吾貴 劉蘭孫惠蔚 徐遵明 董徵 刁沖 盧景裕 李同軌 李業興

  卷八十五 列傳文苑第七十三-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昕 溫子升

  卷八十六 列傳孝感第七十四-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 閻元明 吳悉達 王續生 李顯達 張升 倉跋 王崇 郭文恭

  卷八十七 列傳節義第七十五-于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 劉渴侯 朱長生 于提馬八龍 門文愛 晁清 劉侯仁 石祖興 邵洪哲 王榮世 胡小虎 孫道登 李幾 張安祖 王閭

  卷八十八 列傳良吏第七十六-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亮 杜纂 裴佗 竇瑗羊敦 蘇淑

  卷八十九 列傳酷吏第七十七-于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暹 酈道元 谷楷

  卷九十 列傳逸士第七十八-眭夸 馮亮 李謐 鄭修


  卷九十一 列傳術藝第七十九-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 周澹 李修 徐謇 王顯 崔彧 蔣少游

  卷九十二 列傳列女第八十-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張氏 平原女子孫氏 房愛親妻崔氏 涇州貞女兕先氏 姚氏婦楊氏 張洪初妻劉氏 董景起妻張氏 陽尼妻高氏 史映周妻耿氏 任城國太妃孟氏 茍金龍妻劉氏 盧元禮妻李氏 河東孝女姚氏 刁思遵妻魯氏

  卷九十三 列傳恩幸第八十一-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 鄭儼 徐紇

  卷九十四 列傳閹官第八十二-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之 劇鵬 張祐 抱嶷王遇 苻承祖 王質 李堅 田秦松 白整 劉騰 賈粲 楊范 成軌 王溫 孟鸞 平季 封津 劉思逸

  卷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氐苻健羌姚萇 略陽氐呂光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發烏孤 私署涼王李暠 盧水胡沮渠蒙遜

  卷一百 列傳第八十八-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于 庫莫奚 契丹 烏洛侯


  卷一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

  卷一百二 列傳第九十-西域

  卷一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

  卷一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自序


  卷一百五之一 志第一·天象志一

  卷一百五之二 志第二·天象志二

  卷一百五之三 志第三·天象志三

  卷一百五之四 志第四·天象志四


  卷一百六上 志第五·地形志上

  卷一百六中 志第六·地形志中

  卷一百六下 志第七·地形志下


  卷一百七上 志第八·律歷志上

  卷一百七下 志第九·律歷志下


  卷一百八之一 志第十·禮志一

  卷一百八之二 志第十一·禮志二

  卷一百八之三 志第十二·禮志三

  卷一百八之四 志第十三·禮志四


  卷一百九 志第十四·樂志

  卷一百一十 志第十五·食貨志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十六·刑罰志

  卷一百一十二上 志第十七·靈征志上

  卷一百一十二下 志第十八·靈征志下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十九·官氏志

  卷一百一十四 志第二十·釋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