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宜川縣黃河壺口瀑布景區。2020年9月11日,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黃河漢語拼音:Huang He;英語:Yellow River; Huanghe River),中國第二大河,僅次于長江,也是世界第七長河流。因河水黃濁而得名。古代稱為“河”,《漢書》中始稱黃河。發源于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千米。

  黃河流域位于北緯32°~42°,東經96°~119°,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北界陰山,南至秦嶺。西高東低,西部青海高原海拔3,000~4,000米,位于西南部的阿尼瑪卿山(大積石山)主峰阿尼瑪卿崗日,海拔6,282米,是黃河流域的最高點。中部黃土高原、鄂爾多斯高原、河套平原,以及崤山、熊耳山、中條山、太行山等山地,海拔1,000~2,000米。東部為華北平原魯中丘陵,華北平原海拔大多在100米以下,魯中丘陵海拔400~1,000米。

干流概況

  干流可分為三段:從河源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口鎮至河南省桃花峪為中游,桃花峪以下為下游。

上游

黃河上游:蘭州段

  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河口鎮以上是黃河的上游,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河段長3,472千米,落差3,464米(從約古宗列盆地下口計算),有白河、黑河、大夏河、洮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等支流匯入。

  黃河源頭稱瑪曲。河出約古宗列盆地,向東穿過芒尕峽谷,進入有許多“海子”的沮濡灘地,名“星宿?!?。在星宿海東部,瑪曲分別從左、右岸接納扎曲和卡日曲。扎曲較短,水量小,干旱年份河道干涸??ㄈ涨L201.9千米,所以亦有人認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

  黃河出星宿海后,穿過扎陵湖和鄂陵湖。過兩湖至瑪多縣城附近的黃河沿,源地至此流程270千米,年水量增加到5億立方米以上。

  黃河嗣后穿行巴顏喀拉山和阿尼瑪卿山間的古湖盆和丘陵寬谷,至四川省、青海省交界的松潘草地,東受岷山所阻,繞阿尼瑪卿山作180°的大彎,折向西北,重新進入崇山峻嶺之中,在青海東部穿過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等一系列峽谷,又作180°大彎,向東流入龍羊峽。從龍羊峽到青銅峽,黃河穿行在群山中,河道一束一放,峽谷與川地相間。此段河道長910多千米,落差1,320米,水力資源蘊藏豐富,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占黃河干流的43%,有著名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和龍羊峽等。峽谷間較大的盆地有貴德盆地、蘭州盆地、靖遠盆地等。河出青銅峽,流經銀川平原,流入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平原。

  黃河上游段水多沙少,為黃河主要清水來源區。蘭州以上流域面積僅占花園口站集水面積的30%,但多年平均徑流量卻占花園口站的57%。黃河在蘭州以上大部流經高原,河水含沙量小,蘭州站多年平均含沙量3.4千克/米3,年輸沙量為1.08億噸;河口鎮站分別為5.7千克/米3,年輸沙量1.42億噸。

中游

  黃河中游從河口鎮到河南省鄭州附近的桃花峪,流程1,200多千米,落差896米,流域面積34.38萬平方千米。河流穿行于峽谷中,成為陜西、山西兩省的天然分界線。除河曲、保德等河谷較開闊外,絕大部分河谷兩岸崖壁陡立,高出水面數十米至百余米,河道一般寬200~400米,多急流險灘,有著名的壺口瀑布。壺口以下65千米為禹門口(又稱龍門),龍門山和梁山左右環抱。出禹門口,河面開闊到3~15千米,有汾河、渭河、涇河、北洛河等支流匯入。黃河在甘、寧、內蒙古、陜、晉等?。▍^)形成馬蹄形大彎,到潼關受秦嶺阻擋,折向東流,進入豫西峽谷。過三門峽,河心有兩座石島,把河道隔成“人門”、“鬼門”、“神門”,古稱“三門天險”。三門之下有一小島挺立河中,即為著名的“中流砥柱”。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即建于此。自孟津縣小浪底以下進入低山丘陵區,河道逐漸放寬至1~3千米,是由山地進入平原的過渡性河段。

  黃河中游流經世界最大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輸沙模數大于5,000噸/千米2的面積達14.3萬平方千米,是黃河泥沙主要來源區。含沙量大的支流,如黃甫川、窟野河、無定河、三川河、延水、汾河、北洛河、涇河、渭河等均發源于此。河口鎮至龍門、龍門至三門峽以及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干支流,為黃河下游洪水的三大來源區,其中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流域面積4.2萬平方千米,有伊洛河和沁河等重要支流匯入,暴雨強度大,集流快,洪峰預見期短,對下游防洪威脅很大,但為黃河兩大“清水”來源區之一。

黃河:支流及流域

下游

  桃花峪以下是黃河的下游,長780多千米,落差95米,流域面積2.26萬平方千米。河道平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黃河帶到下游的泥沙平均約有3/4被送到入???,約1/4淤積在河道內,使河床逐年抬高,成為世界著名的“懸河”(黃河河床一般高出大堤外地面3~5米,甚至高出10米)。黃河下游的主要支流有大汶河等。除山東的平陰、長清一帶有山地屏障外,兩岸全靠大堤約束。見黃河大堤。

  黃河下游現存的唯一湖泊是位于山東省梁山、東平兩縣的東平湖。據《水經注》載,黃河下游約有130多個湖泊陂塘,因黃河決溢改道都淤成平陸。

  黃河河口位于渤海灣與萊州灣之間,屬弱潮、多沙、擺動頻繁的陸相河口。黃河三角洲發育很快。近代三角洲以利津以下的寧海為頂點,大體包括北起徒駭河口,南至支脈溝口的扇形地帶,面積5,400多平方千米。20世紀50年代以來,三角洲頂點從寧海下移到漁洼附近,小三角洲面積約2,200多平方千米;1954~1982年平均每年造陸38平方千米,海岸線年均向海推進近0.47千米。

黃河改道示意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二千五百四十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作家柏楊曾說“兩千五百四十年間,黃河決口一千五百九十次。說明黃河像一只在大地上翻騰跳踉的巨龍,為中國人帶來無法抗拒的災難”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在黎陽宿胥口(今河南??h西南)決徙,偏離禹河故道,至章武(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為史載大禹治水后黃河第一次大改道。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被改道經淮河入黃海。從此黃河主要是在南面擺動,鄭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黃河主流移動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渦水入淮,或由潁水入淮,或同時分幾支入淮,再入黃海。

  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夏,黃河大水,河決白茅口(今山東曹縣境內),主流向東北注入運河,再南流入淮,泛濫達七年之久。朝廷并任賈魯為工部尚書兼總治河防使,使龍口很快合龍,決河絕流,故道復通,但其耗用民力、財物也極其可觀,并導致民變。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清咸豐五年(185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后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后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州、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后入黃海。咸豐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黃河在河南蘭考北岸的銅瓦廂決口,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濟水(又名大清河)入渤海。

  1938年6月9日,國民黨軍隊為阻擋日軍,破壞鄭州黃河南岸花園口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賈魯河、潁河、渦河入淮河。直到1947年堵復花園口后,黃河才回歸北道。

黃河入??诙嘧V段遙感衛星影像圖,中國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影像,2021年12月20日在北京發布。新華社發(中科院供圖)

氣候與水文

  黃河流域大部分屬干旱、半干旱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年降水量478毫米,北部雨量較少,年平均最少僅約150毫米;南部雨量較多,年平均最多800多毫米。6~10月降雨占全年的65%~80%,多暴雨且強度大,一次降雨甚至可達當地多年平均降雨量。

  花園口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70億立方米,計入工農業耗水量,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60億立方米,包括花園口以下天然來水量,黃河天然年徑流量合計為570多億立方米。按1956~1979年24年水文資料,黃河流域地表水資源總量為628億立方米。水資源南部多、北部少。蘭州以上地區、龍門至潼關區間、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流域面積僅為全河的60%,而天然徑流量卻占全河的87%。徑流量年內分配,7~10月占60%左右。年際變化最大最小年徑流量比值,蘭州站為3.17,河口鎮站為3.44,中游有些支流的比值高達5~12。

  黃河的輸沙量和含沙量均居世界各大江河首位,年平均輸沙量16億噸,年平均含沙量36.9千克/米3(以陜縣站為代表),90%的泥沙來自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其中80%集中產生于輸沙模數大于6,000噸/千米2的11萬平方千米的地區。年內、年際變化不均勻,85%左右的泥沙來自汛期幾場暴雨,中游有些支流一次洪水的輸沙量即可達全年的1/3以上,形成濃度很大的高含沙水流。黃甫川、無定河、窟野河等多沙支流更有含沙量1,000~1,500千克/米3的極值。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溝道密度2~7千米/千米2,溝壑面積占土地面積的30%~50%,有的達60%以上,但黃河的沖刷和淤積卻是華北平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黃河干流僅部分河段通行木船和小型駁船。黃河水力資源居全國第二位。干支流水力發電理論蘊藏量4,000萬千瓦,年發電量3,500多億千瓦·時,其中干流可開發水電資源2,500萬千瓦。

人文概況

  黃河流域共有耕地約0.18億公頃。上游草原遼闊,是中國羊毛、皮革和其他畜產品的主要產地。中、下游有廣大的黃土高原和沖積平原,是中國農業發源地之一。陜、豫、魯等省的小麥、棉花在全國占重要地位。黃河鯉魚聞名。河口濱海淺海區出產毛蝦、對蝦等20多種水產品。

  黃河流域蘊藏有煤、石油、鐵、銅、鋁、鉛、金、銀、鎢、鉻、鎂等礦藏,已逐漸形成上游水電基地、中游煤炭基地、下游石油基地的能源工業布局,是中國舉足輕重的三大常規能源基地。流域亦為中國重要工業區,重要城市有西寧、蘭州、銀川、包頭、西安、太原、洛陽、鄭州、濟南等。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遠在80萬年以前,黃河流域就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已有定居農業。距今約3,500年前,位于黃河流域的商王朝已成為當時世界三大文明中心之一。由夏至北宋,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環境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于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睹献印る墓稀吩涊d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后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于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5世紀30年代全球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并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斷流

  黃河斷流是指中國于1970年代,基于經濟發展、工業及農業的耗水量大增,大量河水被抽走。黃河的徑流量由1950年代的575億立方米,急劇下跌至1990年代中期的187億立方米,黃河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鑒于黃河斷流情況嚴重,中國政府自1998年起,開始限制用水及修整河道,于是黃河自2000年起便未曾斷流,不過目前黃河仍會不時干涸,斷流的威脅仍然存在。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據統計:

  • 1972年~1979年,斷流6次,平均斷流7天,平均斷流河段長130公里;
  • 1980年~1989年,斷流7次,平均斷流7.4天,平均斷流河段長150公里;
  • 1990年~1995年,斷流8次,平均斷流53天,平均斷流河段長500公里;
  • 1996年,斷流達到136天,斷流河段長579公里;
  • 1997年,斷流達到226天,斷流河段長700公里。

  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于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 灌溉方式落后。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 上游屬干旱半干旱區降水率極少,中游為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游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 流域內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糧食增長率;
  • 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 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
  • 水費低廉,低水價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極大;
  • 環境污染急劇降低黃河水的利用率。

懸河

  由于泥沙淤積,全長5464公里的黃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內的城市、農田 ,全靠大堤約束,它因而被稱為“懸河”。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西南部的磴口縣,在這里, 黃河河道比縣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水利

水利樞紐

  •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陜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家峽水電站:青?;?,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準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 公伯峽水電站:青海循化,2006年投入使用。
  • 拉西瓦水電站:青海貴德、貴南兩縣交界處,尚在建設之中,是黃河干流最大的水電站。

橋梁

  •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側。1978年12月開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換幾次鋼索。
  • 濟南黃河公路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于市北洛口渡口,免費使用。
  • 蘭州黃河鐵橋:甘肅省蘭州市城北。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于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 鄭州黃河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
  • 青銀高速濟南黃河大橋:山東省濟南市以北。主橋規模在目前同類橋梁中位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

航運

  由于黃河的一些地理及氣候的先天性原因(如凌汛等),雖然是中國第二大河,但黃河的航運能力有限,目前僅實現局部河段季節通航。而黃河的全河段通航也在規劃中。

災害及治理

  黃河的洪水災害聞名于世。危害最烈的是在下游。黃河一年中有4個汛期:夏季的“伏汛”、9~10月的“秋汛”、3~4月的“桃汛”和春初的“凌汛”。伏汛和秋汛通常合稱為“伏秋大汛”。20世紀50年代以前,黃河常發生決口泛濫以致改道的嚴重災害。有歷史記載的2,000多年中,黃河下游發生決口泛濫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26次,災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長江下游約25萬平方千米的地區。每次決口泛濫都造成慘重損失,如1933年下游決口54處,受災面積1.1萬多平方千米,受災人口達360多萬人。黃河流域旱災也較嚴重。

  黃河治理遠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開始在兩岸修筑堤防。兩漢時期,搶險、堵口和保護堤岸的“工程”已經出現。宋代已有簡單的報汛方法和防汛制度。1世紀后半期(東漢永平)的王景,16世紀后半期(明嘉靖到萬歷)的潘季馴,17世紀后半期(清康熙)的靳輔、陳潢等,對于黃河下游的修堤防汛工作都有重大貢獻。

  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開展了大規模綜合治理黃河的工作。

  遠在2,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就修建了大規模的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在關中平原修建了鄭國渠。漢武帝時在關中修建了白渠、靈軹渠、成國渠、龍首渠等。在干流寧夏、內蒙古河套地區,支流湟水、汾河、沁河下游很早就有相當規模的灌溉工程。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前夕,黃河流域全部灌溉面積僅為80萬公頃左右,水電事業幾乎空白?,F今黃河干流上已建成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全河灌溉面積466萬余公頃。過去沒有引黃灌溉工程的黃河下游,現已建成了多座引黃涵閘、虹吸和揚水站工程。引黃灌溉和補源面積達200萬公頃,成為中國最大的自流灌區。在黃河流域還廣泛開展了水沙的綜合利用,小浪底水利樞紐為黃河的防洪和改變下游的泥沙淤積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