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重定向自黃河文明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黃河文化漢語拼音:Huanghe Wenhua;英語:Yellow River culture),以中國黃河流域為主要分布地域的文化形態。屬于中國北方文化系統,與以長江文化為代表的南方文化系統遙相呼應,并以其厚重深邃的特色,形成與長江文化輕盈空靈不同的文化形態。從上古至今,中華文化和文明以黃河流域為其表演與演進的空間舞臺之一,黃河文化因此成為中華文化和文明的主體之一。它既包括今黃河流經的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域的文化,同時也涵蓋歷史上因黃河改道而流經的地區,如河北、天津、北京、安徽、蘇北等地域的文化。

概述

  黃河文化是中國最悠久的文化之一。早在距今180萬年左右,黃河流域就有匼河文化出現;距今115萬年前,黃河流域生活著藍田猿人;距今50萬年左右,北京猿人又活動在這一區域中。距今10萬~30萬年時,又有大荔人、許家窯人、丁村人在此活動,黃河流域進入早期智人時代。距今3.5萬~5萬年的河套人和距今1萬~3萬年的山頂洞人,將黃河流域帶入了晚期智人時代。

  距今7,000~8,000年或更早一些時候,黃河流域進入以農耕為主的新石器時代。迄今已發現了大地灣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北辛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許多遺址。至距今4,000余年的龍山文化時期,黃河流域進入了城市文明形成階段。

  與文化遺存相印證的是中國早期的神話傳說,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鉆木取火、伏羲氏養犧牲以供庖廚、神農氏勇嘗百草、倉頡造字等,都發生在黃河流域。傳說時代的黃帝炎帝部落,也生活和居住在黃河流域。炎黃部落融為一體,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兩岸,使這個地區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炎帝和黃帝后來也被公認為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自此以后,黃河文化的發展從來沒有間斷過,從而使中國文化成為世界文化中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化系統。

  黃河流域是中國文明形成地之一,中國歷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絕大多數都建立在黃河中下游的東西軸線上。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其活動地區大約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黃河東至今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之處。今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的早期文化遺址,被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是夏文化遺址。

  商朝第十代君王盤庚,遷都今河南安陽,殷墟是學術界目前公認的、有據可考的殷商古都。商朝在黃河流域留下了精美瑰麗的青銅文化和古拙輝煌的甲骨文字。

  西周定都于關中地區的鎬京,并以此為中心控制和統治各諸侯國。東周時,都城從鎬京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黃河文化重新分化組合,逐步形成甘隴文化、三秦文化、晉文化、中州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等不同的地方文化,并出現儒、墨、法、名、陰陽、縱橫等百家爭鳴的局面。

  統一中國后,以關中地區的咸陽為其政治中心。秦始皇陵出土的排列成威武壯觀軍陣的兵馬俑,造型各異,形態逼真生動,被譽為世界文化奇跡之一。

  西漢建都長安,面積約36平方千米,相當于同時期歐洲最大都城羅馬的4倍。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均定都于洛陽,還以洛陽為其東都。興建于北魏的洛陽龍門石窟,在武周時期達到極盛,其中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是中國佛像史和雕塑史上的杰作。

  隋唐帝國的正式首都仍是長安。唐代長安面積約80平方千米,人口近10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和世界文明的一大中心。唐太宗昭陵前的“昭陵六駿”石刻栩栩如生,表現出大唐的事功精神和雄勁旋律。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間,因唐代寺僧研習拳術,少林寺遂成為中華武術的發祥地之一。五代時梁、晉、漢、周及北宋均定都今河南開封(史稱汴京、東京等),中國王朝都城從此由西向東遷移,再也沒有回到長安—洛陽一線。北宋以開封為中心形成水陸交通網絡,對全國實行政治和經濟的統治。汴京大約有136萬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約38,000人,顯示出城市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汴河上商業繁榮的景象,也展示了北宋繪畫藝術的成就。

  元代,中國王朝的首都沿運河上移至北京,從此北京成為統一國家的正式首都。時期,北京的宮殿建筑基本定型,其皇城正門為承天門天安門),門樓前兩對威嚴的石獅和挺秀的華表,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由此向北,依次是端門、午門、皇極門太和門)、皇極殿太和殿)、中極殿中和殿)、建極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明清北京宮殿保存完好,成為現今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筑群。隨著四大徽班的進京,在北京形成了中國優秀的表演藝術形式——京劇。晚清時圓明園的被焚,標志著以農業為主要形態的黃河文明的衰落。

特征

  黃河文化是在許多古代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有容乃大”的特征。除了早期的農耕部落,如炎帝和黃帝之間的相互融合外,黃河流域還不斷發生中原農耕民族與西邊、北邊的游牧民族之間的融合。商朝羌方,西周西戎獫狁,春秋各國與北狄等發生沖突和交融。戰國秦漢時蒙古高原匈奴崛起,農耕民族一方面進行防御和抗擊,一方面采取“和親”政策,加強與匈奴的溝通。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進入黃河流域,相繼在中原建立十多個政權,著名的有前秦北魏,中國進入民族大融合的階段。

  隋唐時期北方興起的突厥族,不斷與漢民族發生沖突、雜居和融合。五代兩宋時,黨項、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與中原的農耕民族也時戰時和,并進入黃河流域建立西夏、、等政權,中國再一次進入民族大融合的階段。此后崛起的蒙古族滿族,統一中國后莫不都以黃河流域為其統治中心,再次形成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大融合。

  另一方面,黃河文化還不斷與世界上的其他文化與文明進行交流與融合。以西漢首都長安為起點的橫跨歐亞大陸絲綢之路,溝通黃河流域與外部世界。兩漢之交,印度佛教開始傳入黃河流域,并在洛陽東郊修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此后中國的僧人法顯、玄奘相繼從長安出發前往印度取經。佛教從初傳階段即開始逐步中國化。隋唐時,長安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70多個國家的使節會聚在這里。高麗、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絡繹不絕地進入長安。僑居長安的東亞各國以及波斯、大食阿拉伯)的外國人多時達萬人,伊斯蘭教阿拉伯文化也隨之傳入中國。明清時期,北京成為西方基督教在華傳播的中心,西方的科技書籍在此翻譯并流布。宣武門內的基督教堂與東交民巷的使館區,見證了中外文化大交流的過程。黃河文化在“有容乃大”中不斷獲得活力和壯大。

  黃河流域地處北溫帶,有著四季分明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又有著廣大的沖積高原平原。良好的自然環境,使黃河流域特別適宜于農業耕作。神農氏發明耒耜及其子柱“能植百谷百疏”的傳說,表明黃河流域很早就進入農耕時代。在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各部落就已經使用石斧、石鏟、骨鏟、雙齒木耒和磨光穿孔石刀、半月形石刀、安柄的石鐮、蚌鐮等耕作和收割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發明了鐵器和牛耕技術,此后農耕水平不斷提高。早期黃河流域主要種植粟類作物,在西安半坡遺址發現了粟皮殼和白菜、芥菜種子,后來這一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以種植小麥、高粱、小米為主要作物的農業區。黃河的泛濫和決堤給黃河沿岸人們帶來痛苦和災難,促使他們對黃河進行大規模治理和利用,在不斷興修黃河水利工程中,形成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也決定了黃河文化在20世紀以前主要是農耕文化。

地位和作用

  在古代,黃河文化孕育形成的文明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所以對人類的文化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1. 黃河文化作為中國的主體文化之一,孕育形成了儒家思想,確立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核,不僅是使中國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礎,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特異瑰寶,并對東亞各國文化如朝鮮、日本、越南等文化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 在黃河沃土上生長起來的中華民族,具有和而不同、愛好和平的國民性格,對古代東亞和世界的秩序起到了重要的穩定和維護作用。
  3. 發明于黃河流域的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使紙逐步取代簡、帛,成為中國的主要書寫材料,并經阿拉伯人傳入中亞、西亞歐洲,對世界各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不僅如此,黃河流域產生過其他一系列的發明,如東漢張衡在洛陽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動觀測天氣的儀器——渾天儀,世界上第一臺測報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黃河流域對石油和煤炭等能源的最早發現和應用等,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貢獻。
  4. 在長安任西漢太史令的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正史——《史記》,開中國正史之先河。此后這一體裁承傳不輟,并形成世界上任何文明古國無法比擬的具有連續性的宏闊的歷史記錄和史學傳統,從而對中國及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河文化是不斷發展的,它不斷通過自身的調整,以適應迅速變化的形勢。近代,黃河文化由農耕文明開始向工業文明轉型,1949年以后,轉型的速率加快,北京、天津等現代城市的崛起,標志著黃河文化獲得新的生機。

參見條目